赵充国的胆量和勇气 
    
“实事求是”,既是当前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也是为人做事的一个原则。这个词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高的使用频率呢?这就说明,“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既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诸多因素,也有体制的、环境的、人际关系的诸多条件,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因此,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除了要有公德心之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胆量和勇气。譬如,西汉时期的赵充国,就是一个有这样的胆量和勇气的人。
    
赵充国,字翁孙(公元前137—前52年),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是西汉著名将领。汉武帝时为车骑将军长史,汉昭帝时为后将军,后与大将军霍光等人拥立汉宣帝刘询(汉武帝曾孙,因祖父戾太子之事,而流落民间)有功。封为营平侯。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北羌人反叛犯边。赵充国当时己年逾七十,朝廷议论出兵之事时,皇帝认为他己经年老。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去问他:“谁可为将?”。赵充国答道:“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皇帝又派人去问:“请将军预测一下,如今叛羌形势如何?平羌须要多少兵马?”赵充国答道:“百闻不如一见,用兵之事很难远距离预测,臣愿意驰往金城(今甘肃兰州),然后确定作战方略,那些反叛的羌人,不久就能消灭。希望陛下把平羌的任务交给老臣,不要再为这件事担忧了。”汉宣帝高兴地说:“好!”
    
神爵元年四月,赵充国率军直指金城。
    
神爵元年六月,赵充国率领一万骑兵到达金城后,利用羌人内部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实行各个击破。先是打败了反叛羌人中最强大的一个部族,接着又收服了另一个部族,继而稳住了西部边疆。为了防止羌人的再度反叛侵扰,赵充国准备上书汉宣帝,提出留兵屯田,以待反叛羌人疲敝,并通过怀柔的办法来招抚羌人。
这时,汉宣帝己发各边郡屯兵合计六万余人,任命侍中许延寿为强弩将军、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并下诏给赵充国,让其率所部万余骑兵与许、辛二将军所率兵马并进,去攻击仍然反叛的羌人。
    
就在赵充国的屯田奏章尚未上报之时,进兵玺书己经到达。率部同在西北平乱的赵充国的儿子中郎将赵昂,知道了父亲的屯田奏章后很担心,特地派说客前来劝阻。来人说:“皇帝己经下令出兵,决心破军杀将,武力征讨。将军坚持屯田固守也可以,但关于武力征讨与屯田固守其中的利与弊,又何必去力争呢?一旦不合皇帝的意志,皇帝派绿衣使者追究下来,将军不但不能自保,又何以安国呢?”赵充国叹了一口气,然后,斩钉截铁地说:“何出此不忠之言?我就是要以死来坚持自己的主张,对圣明的皇帝,就应该以忠言相告。”赵充国没有接受儿子的劝告,经过深思熟虑后,坚持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提出策略。他在上书中提出,对反叛的羌人难以用武力粉碎,只能用计谋征服,重兵防边,疲于应付,而且军需消耗很大。为了减轻国家负担,只需留下步兵一万零二百八十一人在边境屯田,以继续打击反叛的羌人就可以了。汉宣帝接到赵充国的上书后,便让其复奏,这样做,何时能平定叛乱的羌人。赵充国又上书详细地讲述了屯田的各种利害,共列出十二条利来。对赵充国的每次上奏,汉宣帝都很慎重,每次都批给王公大臣去讨论。最初,赞成赵充国观点的大臣只有十分之三;后来,赞成的达到十分之五;最后,认可赵充国建议的达到十分之八。汉宣帝诘问前后看法不一致的大臣,为什么会这样?这些大臣皆拜伏于地,表示经过再三讨论,认为赵充国的建议是对的。特别是丞相魏相十分坦诚地说:“臣对军事不了解,不懂得其中的利害关系,是看了后将军一次又一次的军事谋划方略奏册,才了解到他的意见是对的,他的计谋是全完可行的。”于是,汉宣帝批准了赵充国的屯田建议,并嘉奖了他。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北边境的形势又有了新变化。在这期间,赵充国兵不出营便收降了五千多羌人;而按照汉宣帝屯田与讨伐两策并行的诏令,破羌、强弩两将军也分别收降、斩杀了羌人共六千余人,中郎将赵昂收降、斩杀了羌人共二千余人。此时羌人内部也发生了变化,实力己经大大削弱了。这年五月,赵充国又上书汉宣帝:“羌人的军队原来有五万人,在征讨中被斩杀了七千六百人,先后归降的有三万一千二百人,在黄河、湟水中被淹死和后来被饿死的有五、六千人。这样计算下来,跟随其首领逃脱的也不过四千人,而且,己经归降的羌人首领表示,一定可以擒获这些羌人。在这种形势下,我认为可以撤回屯田的军队了。”皇帝批准了赵充国的奏章,赵充国凯旋而归。
    
当赵充国率军回朝时,他的好友浩星赐前去迎接,并对他说:“朝中大多数人都认为,平定羌乱是由于破羌、强弩二将军率军出击、斩杀、生擒,使羌人溃败的结果。当然,也有有识之士认为,羌人己经力疲势穷,即便不出击斩杀,他们也会自己投降的。请将军在晋见皇帝时,最好把功劳归于领军出击的两位将军,而不要说是由于你招降和屯田的结果。因为,这样说也不失为上策。”而坚持实事求是的赵充国却不愿意这样做,他对这位好心的朋友说:“我己经老了,爵位也己经到顶了,边事不可妄言。我不避讳讲自己的功劳,也不愿意故作谦虚去欺骗皇帝。用兵打仗,国之大事,应当为后人留下有益的经验教训。我亲临战场,如果不趁现在如实向陛下讲明军事实情和利害关系,倘若我突然死了,还有谁能再说出这些实情呢?”上朝时,赵充国实事求是地向汉宣帝讲了西北边境的实情和自己的看法,皇帝同意了他的奏请。免去了辛武贤的破羌将军,仍派回酒泉任太守,赵充国也复为后将军。
    
这年秋天,羌人杀了逃亡的反叛首领,剩下的四千多人也归降了汉朝。实践证明,赵充国的看法和做法都是对的。
    
像赵充国一样,实事求是地反映边境的军事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并不是难事,多数人都能做到。但难就难在局势发生变化后,既要否定自己的一些意见,又要反对一些人的意见。屯田是自己提出来的,不到一年,又提出撤屯。羌乱被平,既有招降怀柔屯田的功劳,也确实有另外两位将军出击征伐的功劳。如何对待这些问题,特别是在如何看待别人的功劳上,是对赵充国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考验,赵充国对这些复杂的关系并不是不知道,但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却不去考虑那么多,就是得罪人,冒风险,也要实事求是的把实话说出来,把实招拿出来。这一点,确实是需要大无畏的胆量和勇气的。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的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 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 为政之道
宽严相济              
(随感杂谈一  
共六十一篇)
三. 班超出使西域建奇功             
(随感杂谈二    
共六十篇)
四. 纸上谈兵
误国误民              
(随感杂谈三    
共六十篇)
五. 闲话“封建主义”               
(随感杂谈四    
共六十篇)
六. 京冀津之行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七. 初夏鄂赣游                    
(旅行图文     
共十八篇)
八. 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九. 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 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十一.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十二.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三.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十四.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篇)
十五.影像深圳                     
(图说深圳    
共二十九篇)
十六.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