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就是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2011-10-01 16:07:52)
标签:
培养孩子成才读书学习早期教育教育名师家庭教师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天才,就是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李晓东
人所周知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什么? 就是百分之九十八的血汗和百分之二的灵感!”。他的无数发明创造都是在更多的“再坚持……”之中成功的。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是“天才”,或者说没有“天分”,缺少的正是这种“再坚持……”的恒心和毅力。不是不想努力, 只是没有持续, 这种事例随处可见。
前些年, 时兴培养孩子学音乐。许多家长为孩子买来电子琴、小提琴、甚至钢琴, 为孩子选辅导班, 四处托人找名师指点, 收集五花八门的教材, 下决心把孩子培养成音乐神童, 可谓雄心壮志。刚开始的时候, 孩子们对学音乐还蛮有兴趣, 随着乐理的加深, 曲目的复杂, 演奏技巧的高难......孩子兴趣逐渐变冷, 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于是,家长只好承认“孩子天生不是这块料, 算了吧……”最终以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而告终。
英国一位名叫迈克·候威的学者, 他曾专门研究天才与神童的成才过程, 得出的结论很有说服力:“一般人以为天才是自然发生,流畅而不受阻的闪亮才华。其实,天才也必须耗费至少十年时间来学习他们的特殊技能,绝无例外。要成为专家,需要顽强的个性和坚持的毅力……”。
他曾做过调查统计:如果想成为不错的钢琴手,至少要进行三千个小时的专注训练,如果想成为专业水准的钢琴演奏家,没有一万个小时的刻苦训练是绝不可以的。
如此看来,我们的孩子所以没能成功,本属正常。并非孩子没有“天分”,而是没能持续地“再坚持……”。
我们很多人都有“虎头蛇尾”的切身体会。比如做一件事情,往往是刚开始兴趣十足。稍见成绩,更会踌躇满志。于是渴望成就一番事业,达到一个目标, 继而更想实现“宏伟理想”.....时间长了,就会被懒惰和困难所屈服。最终,不得不给自己下结论:“没那个天分,算了吧……”。然后得过且过,放松自己。
对此,我本人就有类似的切身体会。粉碎“人帮”之前,我曾自学美术。不是为出人头地,只为自己有点特长,工作中画个板报,搞个宣传什么的方便,也让领导和同志们夸自己能写会画、“多才多艺”。
有了这样的目标,自己又有兴趣,于是白天上班,晚上自己练,进步很快。当时没人指点我,全靠自悟。我费劲力气掏腾来了两本绘画参考书,反复研读。但那个年代的参考书毕竟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我只能起早贪黑地练习画素描。我常常一画就是半夜,有时父母睡醒了一觉,发现我还在那昏暗的灯光下细细地涂抹呢……这样过了一年,我照葫芦画瓢,临摹得竟然也有了点模样。
当初,与我一起学画画的有两名比我小些的学生。他们没有我上班的辛苦,却有整天练素描的时间。经过一年多的苦练,画家评价说:我画的素描练习,较他俩的水平已经高出许多……他的评价对我是极大的鼓舞。但是,后来我为了参加高考不得不中途放弃了学画。结果我这位当年悟性较高的师兄,虽然有了一年多的苦练,掌握了一定的素描基本功,终因不再练习而前功尽弃,半途而废,至今不了了之。相反,那两位学生,由于他俩一直持续的练下去,三、四年之后,他们都先后考进了“沈阳鲁迅美术学院”。
后来读大学时,我又想自修日语。那时刚刚粉碎“四人帮”,可以说是百业待兴,许多单位急需外语人才。我买来外语材料,又有电台的辅导讲座,真是雄心勃勃,效果累累。那时自己已是25、6岁的成人,懂得珍惜宝贵的时光,便拿出比他人更刻苦的精神,去收听日语广播讲座,去背诵日语单词。为解决自己“吃不饱”的问题,我甚至给广播电台写信,要求加快讲座的进度。只是我这雄心壮志时间不长,就被平日里那些琐碎的“读书看报、郊外野游、朋友聚会、谈恋爱……”而“而明日复明日了”,结果,不到半年便与被他人“随波逐流”了。
此后,虽然自己也曾多次的警告自己,重下决心,甚至强迫自己天天随身携带日语读本。但也都是“五分钟热血”,刚想“坚持”,随即便“懈”了下来。几经波折,自己便有了定论:“算了吧,我哪是学日语的料……”。
就是这无数个“算了吧……”,使我们做什么事都会半途而废。如果做什么都用:“算了吧……”做结束语,那我们将一事无成。
这又使我想起了体育中的马拉松比赛,他要求运动员赛前做好跑完赛程的计划,最重要的是跑到终点,而不是刚开跑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这期间需要科学地、合理地分配体力。要以极大的毅力去克服身体疲惫和其他队友的竞争,哪怕只有一点点松懈或挫折,便会被别人远远地甩下。然后还要在持续地坚持中,鼓足底气去做最后的冲刺,之后才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人生、事业、专长或兴趣不都似马拉松赛跑一样吗?虽然我们跑的不快,但是我们能够科学地制定出跑完(甚至走完)整个“赛程”的计划,并坚持不懈地跑完(甚至走完),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就都会领略到终点冲刺的喜悦。
教育文章列表
-
-
■务必把孩子培养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