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

标签:
濂溪书院周敦颐家长科学育儿培养孩子成才望子成龙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周敦颐
中耀
一提起千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廉而不妖”人们自然会想起《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广州中山四路小马站的古书院群中,有一座为纪念周敦颐而建的“濂溪书院”。
周敦颐,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生于湖广道州营乐里楼田堡,原名:敦实,字:茂权。后因避英宗讳(英宗当太子前名叫:宗实)改名敦颐,号濂溪。
周敦颐,宋朝理学的开山鼻祖,是宋代杰出的哲学家。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养心亭说》等传世千古的名作。
周敦颐做官正直清廉,有着很好的声誉。据《宋史》载,周敦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有个囚犯论法不该判死刑,上司却判其为死刑。只有他敢与主管官转运使王逵理论。王逵不听,周敦颐拂袖而曰:“以杀人来讨好人,这样的官还可以当吗?”他为此准备弃官而去,王逵终于被说服,该囚犯才得以免死。
周敦颐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时,百姓控告端州知州杜咨垄断砚石开采,侵夺民利。周敦颐善言劝杜,杜不听,周敦颐便奏请朝廷:“凡仕端者取砚,毋得过二枚。”朝廷恩准,端州百姓从此可以开采砚石。他处理案件,不论是荒山野岭还是海滨孤岛,瘴疠之乡,都亲临实地察访。
宋朝著名文学家王庭坚对他评价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厚于载民。”历代君主对周敦颐十分敬重:宋宁宗谥周敦颐曰:“元”;宋理宗追封周敦颐为“汝南伯”,从祀孔子(为先贤第36位);元仁宗时加封为“道国公”。
祖宗祠堂亟待保护宋孝宗淳熙二年(1319年)唐仪之为广东南路提点狱刑。于广州府武安街春风桥北首建“濂溪祠”(即濂溪书院),有官府祭祀。元朝,书院毁于火。明英宗正统二年(1436年),书院重建于广州药州(今广州南方剧院一带)。以后有多次重建、重修,地址曾迁于越秀山麓等地。官府立例,春秋主祭,每月朔望供香灯银。
两番入粤时,清兵把祠宇改为兵马房。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朝廷特诏修复诸贤书院。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建“濂溪书院”)于小马站,建“周元公祠”与仙湖街。光绪十七年(1891年)新修小马站,中座各处。
小马站“联系书院”与“江都书院”、“群英书院”、“见大书院”、和曾氏、潘氏、黄氏、谭氏等书院为邻,是一座二进建筑,门额有“濂溪书院”石匾。第一进为前厅,中间是天井,第二进供奉周敦颐塑像及历代周氏祖先神位。书院占地1000多平方米,原为周敦颐后代子孙应试备考的地方,非应试之人不可居住。周氏鼓励子孙考取功名及出仕文武官员者、均有奖励。南宋、元、明、清四朝有进士35人,举人63人,贡生88人、显官30人。
周敦颐后裔名人辈出,他的两个儿子都是进士,长子官至司封郎中,长孙为东路千总……现代的周恩来总理和近代的鲁迅先生(周树人),都是周敦颐的后裔,周恩来是他的第34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