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教育部换新闻发言人,闹了个满城风雨。估计这种事情,也只有在中国才可能发生。为什么?原因在于在许多人把注意力放在了新闻发言人身上,而似乎忘记了他们仅仅是所在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代言人。就像蜜蜂,只顾了欣赏花是否美丽,却忘记了酿蜜这档子事儿。

最有力的证据是,昨天北京某报刊登了报道说,教育部美女发言人低调亮相。除了介绍了点儿发言人的背景和表现之外,只字未提新闻发布会到底发布了什么新闻。或许有人会说,发布会内容平平,百姓不关心。我却不以为然。在我看来,不是发布会的内容不重要,而是记者的眼睛光顾了盯美女了,忘记了他们肩负的职责。比如在这次会上,教育部承诺每个大学新生都不会因贫困失学,提醒谨防四种高招诈骗等等,不敢说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但起码对许多考生、家长来说还是挺重要的。
现在,有些事情似乎没有了是非标准。比如,发言人就是发言人,他或她只是代表所在的社会团体或组织进行发言。作为公众需要了解的是他或她究竟说了些什么,而不是他或她本身。发言人毕竟不是明星、不是大腕、不具有更多的显著性。除非在极个别的情况下,他或她才可能成为新闻。
在我们国家,新闻发言人还是新生事物,所以人们对其有所关注是正常的。问题是凡事不能过了头。如果关注发言人本身超过了关注新闻,甚至忘记了新闻,那真的就是舍本求末了。
这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变更,本来就是一次非常正常的人事变动。老王做的好也罢,不好也罢,总不可能当一辈子发言人。他在任时,不少媒体对他极尽抨击之能事,让他受了不少委屈。人家该走了的时候,还是这帮记者,却忽然之间良知发现似的,怀念起曾经的岁月似的。毫不夸张地说,这完全是记者个人的自娱自乐。但不要忘记,浪费的却是公共的媒体资源啊。
新闻发言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专业问题,并不是所有老百姓都感兴趣和关注的。老百姓不管是谁发的言,而在乎的是究竟说了些什么,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作为记者应该从老百姓需求的角度出发,采访并加以报道,而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为取舍的标准。
对于老王的离去,需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但这不是所有社会媒体的责任。对于续梅的接任,需要有一定的关注和期待,但这同样也不应该成为社会媒体报道的重心。过度关注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变更的记者们,在很大程度上抱怨我国的发言人制度尚有很大缺憾。却不知这些缺憾中,有一部分是记者们自己的偏颇造成的。淡化对发言人本身的关注,可能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善待媒体和善待受众不是一回事儿
八岁女孩当新娘,荒唐还是真情?
北京女生给各国领导人写信说了啥?
谁是男大学生裸奔的看客?
中国女孩凭啥当上美国新闻写作冠军?
不当内阁大臣当父亲是不是傻冒?
女大学生“毕业叫”,叫得来真正的爱情?
“中国印”摩崖石刻给山破相
警惕绿色“噪音”对你的侵袭
专家教授打赌,我们保持清醒
大学一怪:复制粘贴成了一种时尚
大学同学相处:重要的是知道你我不同
分数还是大学生的命根吗?
新大学生入学前准备活动须知
大学生考试作弊,真的成了癌症??
算算你今年哪一天最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