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 |
分类: 飘雨清桐迎凤凰 |
『新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刘一书老师为2011级人力资源专业的126名学生各出了一道“专属”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热点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彻底杜绝了学生作弊的可能性。
“考题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综合公共关系的主客体’、‘传媒公共’‘媒介渠道’多方面,我要求学生们答题的字数在700字以上,并且要有自己的思路和看法,所以即使学生找‘度娘’也没用。”刘老师说。 『评 这位令人敬佩的刘老师,可谓是用心良苦。考前花了两周时间以公共关系学的经典案例“农夫山泉深陷质量门”为热门话题,从多角度、多方向为126名学生设计了126个不同的考题。考题看似简单,却包含了该门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 这可是在教育界十分经典的“案例”,奇怪是竟然没有相关人士说点什么。估计,放假过年去了?当过学生、当着老师,必须有自己的看法。就这126道“专属”考题而言,至少有三利三弊: 利: 一 这是最根本的目的,否则花那两周时间岂非浪费之极?既然没有雷同的题目,想“帮忙”也无从下手。不管小学、中学、大学,抄袭都是学生的污点。将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襁褓之中,灰常厉害! 二 教育方法亦好、教学方式也罢,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的。考试制度千篇一律,能够以“个性化”呈现倒是锐意创新的表现。不仅对老师、也是对学生,都是全新的尝试。第一个敢吃螃蟹,了不起。 三 考学生的同时,也是在考老师。该门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刘老师自然要极其了解并且还能运用自如。晚睡说过: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刘老师在专业上狠下真功夫,值得同行学习。 弊: 一 无论是哪个学习阶段的学生,来到学校就是学习知识的。老师花费巨大精力在考试上,那平时上课是否如此认真?上课期间,是否也用126种方式讲授知识呢?精力放在应该放的地方,才最合适。 二 大学毕业多年,不太清楚现在大学的考试形式。刘老师整126种不同试题,他到底是想让学生各抒己见、各施所长呢?还是不相信学生能够自觉考试?如是前者,那很好。如是后者,信任何在? 三 该校学生程毅说:“对于一些平时上课不专心,不努力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巨大的压力。”看来,也有不认真的学生。作为同行,我明白刘老师独自改卷的难度。考倒学生,是否就代表老师的成功? 教学相长,这是门高深学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亦将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