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雕塑的纹路》之:夏之遐想:生活的加减法(组图)

《鸿门宴传奇》天下都丢在细节上
文:阿冈
看完电影《鸿门宴传奇》,我最大的感慨就是:天下不是丢在大节上,都是丢在细节上!
表面上项羽输给刘邦,输在勇不如仁,势不如谋,情不如义。但事实整部《鸿门宴》掰开来揉碎了,项羽不过输给刘邦一把琵琶、一局棋子和一桌饭菜。
刘邦用一把琵琶就把项羽爱得要生要死的虞姬拿住,押在咸阳做人质,为自己从鸿门宴全身而退增加砝码。
项羽的鸿门宴不过是个局,做局的时候范增跟张良下棋,事实上项羽拿脸面刘邦拿性命在赌博,本来项羽是绝对优势的,问题是他下着下着,就把张良也收到了自己麾下,范增和张良就变成他的左手和右手,左手和右手下棋,哪一手赢了,都是项羽自己输了,到头来废了范增又跑了张良,项羽是两手都断,能不失天下吗?
项羽设鸿门宴本来是要杀刘邦,问题是饭也吃了,棋也下了,5局4胜,刘邦带的人也谋反了,完全有理由杀他,他偏偏忘了自己设宴的目的,不杀刘邦反倒要博仁义天下和爱才张良的虚名,你说他不丢天下谁丢天下?这一桌饭吃得不伦不类。更可恨的是他的使者到了刘邦那,连一桌好饭都没吃到,就跑回来说三道四挑拨得项羽废范增,这不是更冤得慌吗?

有人说,《鸿门宴传奇》在告诉我们,什么仁义得天下、情义赢天下,统统是狗屁。刘邦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得天下得民心就要有三宝:会作秀、会装孙子、会下狠手。
表面上都说项羽勇而狠猛而霸,刘邦很讲仁义情义;可刘邦让属下一蹿火,还不是把项羽这个兄弟扔一边,骗着虞姬这个嫂子跟他骑马直接奔咸阳去,管他项羽在那跟几十万秦兵援军死磕,他先跑去把秦王骗降了。如果没有几十万援军被项羽断杀,秦王会乖乖把咸阳交给刘邦吗?
去鸿门宴之前,刘邦把军符交给留守咸阳的萧何,表面上是他很信任,一下子赢得了三军死忠,你细想想,他不交出来行吗?他精得跟鬼似的人,难道不明白带着那劳什子去赴宴,一旦被项羽杀了,东西还不被人家不费吹飞之力就顺走?他当然得留在咸阳城内了,不交给自己的亲信交给谁?
鸿门宴上,说好了下棋赌命,可张良5局都输给范增4局了,难道不是输得一败涂地了?按理说你要是有骨气,就拔刀自刎好了,那才叫守信;结果呢?带去的死士掏出了早就藏好的家伙一通砍杀,最后还是输了,那杀头的理由也有了吧?可是他还是宁可拔刀捅张良,也要死皮赖脸地活着。要说不要脸,全天下再也没有比这个姓刘的不要脸了,结果呢?人家硬生生地靠着一而再再而三背信弃义不要脸得到了天下。
说仁?刘邦得了天下之后,杀的人,何止是项羽军中当年杀埋的区区二十万?
讲义?项羽三次把他放生了,结果到了乌江边,明知项羽是不低头的人,还要他挑:你认错认输还是自杀?这两条路对项羽来说,还不就是一条路吗?
守信?刘邦对项羽咱们就不多说了,就单刘邦对那帮替自己打天下的弟兄功臣,就看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了。他把韩信从项羽那里挖墙角过来,不仅鸿门宴救了他、天下帮他打下来、江山帮他稳固了,可是韩信要他兑现诺言时候他给韩信什么?杀头伺候!
张良呢?出谋划策不说、鸿门宴豁出命保他,可到头来人家项羽一说杀张良就放他一命,他拔出刀就捅。张良从项羽哪里二度反过来,帮他夺了天下,结果呢?还是逃不过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命运。
连那个樊哙,够出神入死忠心耿耿的铁哥们了吧?下场如何你们自己去看吧。
所以说,乡亲们啊!仁义情义信诺都是骗别人丢天下的,刘邦真正夺天下,靠得就是会作秀、会装孙子、会下狠手这刘家三宝啊!

细想想,如果项羽不把虞姬交给刘邦护送回家,而是拉着他一起对抗秦兵援军,刘邦还能先入咸阳吗?
如果虞姬不为那把琵琶感动,一听项羽在咸阳城外就嚷嚷着去找老公,刘邦不让就是背信弃义,还能好名声吗?
如果项羽平时注意点,不用自己勇武压了韩信的风头,韩信会让刘邦挖了墙角吗?
如果鸿门宴项羽杀刘邦如范增跟张良下棋一般用心投入,如厨子做菜上菜一般认真投入,如项庄舞剑一般丝丝入扣,刘邦还跑得掉吗?
如果……可惜这个历史没有如果可以重来!可惜项羽忽略了一系列的细节,就算守住大节,还是照样丢天下。

总的来说,李仁港的《鸿门宴创奇》没有让我失望,情节从一开始就很紧凑,故事推展得很绵密,前面两小时一点废戏都没有,有时候还感觉有点快得仓促了。除了最后十分钟,你基本上没有走神的机会。所以这部戏从编剧到导演本身的得分,应该至少得八十分。那二十分扣在头一小时项羽和刘邦两个角色单从角色上张力就输给了范增和张良,另外项羽和唯一女主角虞姬两个人的情感戏有点不清不楚得让很多人误会成蛇足。
但是我个人认为,虞姬是让观众了解项羽的情谊和得失的。作为当事人,生死当然是最直观的得失,但是作为后人和旁观者,其实整个鸿门宴的所有人,最后有收获的,就只有项羽得到了一起赴死的虞姬了。刘邦得了天下了吗?还不是最后给吕雉搞得乌七八糟,范增、张良、韩信、樊哙、萧何……最后谁赢了?
服化道和美术,八十五分,很让人入戏。

表演方面,最让人拍疼巴掌的是黄秋生,这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就已经当影帝拿奖拿到手发麻的老戏骨,他闭着眼睛都能把穿透人心的眼神演出来,你就别说其他的了。
可惜就是范增一出场,项羽就被压下去了,整场鸿门宴,项羽台词还没有范增多,而且范增静坐在那里,霸气都盖住了全场。
其次张涵予的张良也演得很棒。张良压刘邦,就如范增压项羽!电影中最重场戏的鸿门宴,当黄秋生和张涵予的小宇宙打开时候,其他的角色连项羽刘邦都显得怯场了。
第三应该说冯绍峰作为一个年轻人,他驾驭的项羽应该比黎明作为一个影帝驾驭的刘邦来的出彩。演戏如武功,功夫需年份,可别忘了,黄秋生开始学表演的时候冯绍峰可还没有出生呢,黄秋生拿影帝的时候,冯绍峰可能还没有上学呢,所以冯绍峰作为一个八零后跟一群影帝飙戏,他能不怯场已经很不错了。当黄秋生一离场,后面垓下和乌江两大段戏,冯绍峰就有勇、狂、狠、傲了。这部戏最占便宜的就是冯绍峰了,从阵容看,众影帝一起为这个小年轻抬轿子,他一下子从二三线直接被抬到一线区域了,再多褒贬他都赚死了。

黎明有点委屈,他演的刘邦线条太单薄,内心戏又没有给够时间,所以当年那个黎小军没有附体到刘邦身上,太可惜了。毕竟这是《鸿门宴》,不是《刘邦项羽传》,鸿门宴是部群戏,要立七八个角色,那么刘邦和项羽的戏份就自然被稀释,所以你稍微松劲就会吃亏。前面不够给力我理解,那有剧本和导演意图限制,问题是后面乌江那段戏,堂堂的黎小军驾驭的刘邦,竟然会失色给名不见经传的新人项羽,实在有点意外呀。
樊哙、韩信、萧何、项庄……都能过目不忘,哪怕是项伯这样小角色,也能记住。

唯一让人难受的是刘亦菲的虞姬。有人甚至觉得虞姬在这部电影中多余。其实,虞姬是项羽的败因之一,也是他赢过刘邦的最后筹码,这个角色当然很重要,如果有那么多人觉得这个角色多余,那很可能是因为这个虞姬的表演总是摆着一副杨过他姑姑冷冰冰的架势,没有了几十个小时连续剧的表演时间,自然也就变得很单薄片面而没有层次了。
所以说,李导在演员驾驭、使用、调度、调理上,只能算是65分。
但是,瑕不掩瑜,总得来说,在这两年的古装大片之中,我还是觉得李仁港的这部《鸿门宴传奇》,是很值票价的!
阿冈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