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节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
(图片均来自网络)
感谢一剑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文学连载]推荐
情系南京路三十年
1993年5月31日凌晨4时30分。一声沉闷的巨响后,地处南京路西藏路口、建于1915年的新世界商场瞬间夷为平地。
当时在黄浦区政府办公室工作的我和同伴们,站在新世界商场对面的精品商厦楼顶,见证了新世界商场成功实施定向控爆拆除这个令人兴奋的难忘时刻。因为,它标志着南京路改造大会战又掀开了新的篇章。
1979年初,我从北大荒回到上海,顶替母亲在黄浦区服装公司所属延风服装店(延风服装店后曾易名凤翔服装店、大集成皮货商店,现原址已拆除)就业,从此与南京路结下情缘,寒来暑往、风风雨雨三十年没有离开过。
南京路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就已是太平洋西岸规模最大的商业街之一,人称“中华商业第一街”。当年从农村一下子站在南京路商店的柜台,感觉非常荣耀。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那时商店的购物环境和生活设施是很差的。仅举一例就可窥见全貌:当时营业员收到顾客购物的钱款后,把钱和发票放到柜台上方的铁丝传送带的木夹里,然后用力送到远处的收银台,收银员处理完毕再把发票和找零放到木夹里,用力送到柜台。一天下来,大家胳膊都酸酸的,很累。而且商场里上空像架设了蜘蛛网一样,不小心还会丢了钱款,伤了高个子顾客的脑袋,引起不少纠纷。
确实,八十年代的南京路犹如一座古老的山峡,在时间大潮和百万人流的冲刷下,显得苍老衰败:营业场地面积明显不足,经营环境更差,不少商店的货物堆放在楼梯、过道上;一些商店厕所在外,甚至还有在店堂用马桶的。沿街商店危旧房比例已占到70%以上,南京路的“老化”现象与现代化大都市商业街要求的矛盾已尖锐反映出来。同时,作为昔日上海象征的南京路霓虹灯不知何时消失的无影无踪。当时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曾以不无挪揄的口吻描述他的观感:“如果讲,南京路的白昼的行人密度足以使全世界叹为观止的话,南京路夜间的骤然冷落,更使世界叹为观止。”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A/C1/DE/DE.jpg
八十年代的南京东路商业街风貌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黄浦区干部群众冲破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对南京路进行了改造。从“涂脂抹粉”(门面装修)、“热水瓶换胆”(不动外壳内装修)、“拔牙镶牙”(单体拆落地重建)阶段发展到“脱胎换骨”(成街坊改造)。记得1992年,被市政府列为“四路歌”之一的繁荣南京路大会战中,医药一店、电子商厦等改建工程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动迁、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开工的目标。十大重建工程和一批改建工程的竣工,使南京路进一步展示了现代商业街的雄姿。与此同时,连续三期的霓虹灯工程使南京路夜市更加迷人。日新月异的南京路灯海,唤醒了夜上海的复苏,呈现出一幅“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胜景。
九十年代初,我离开了区政府办公室,但南京路的发展和变化依然牵挂在我的心头。九十年代末,南京路再次站在了改革开放的潮头,吸引着上海和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目光。1998年8月2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将南京路改建为全天候步行街。这是南京路再上新台阶的一次大好机遇,也是上海以更加繁荣的形象跨入21世纪的重要机遇。
于是,当天成立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领衔的南京路步行街联席会议立即开始了协调工作,区政府同时成立了南京路步行街建设办公室作为总指挥部,步行街工程宣告正式启动。
——最好的设计:在向世界著名设计事务所征集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选择了法国夏邦杰先生的方案,大胆地取消了百年来习惯的上街沿步行道,构筑了一条中心偏北宽4.2米的“金带”,集中雕塑、座椅、购物亭等小建筑,作为人们小憩的优雅场所。
——最好的材料:世界上花岗岩加工精度最高的意大利大理石公司提供的印度红花岗岩。
——最快的速度:从决策到竣工,仅仅用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管线、排水、建筑、园林、雕塑、灯光、广告等系统工程。
南京路步行街的改建工程凝聚着全区干部职工和全市方方面面人士的心血。沿街的商店职工承担了道路建设停业和商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阵痛,无数工程建设工人夜以继日苦战在工地上。记得那时每次走过南京路,都能亲身感受着工人的艰辛和工程的快节奏。有好几次还看到南京路上好八连等解放军、武警战士在工地挥汗奋战的场面,令人感动不已。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A/C1/8C/8C.jpg
今日南京路步行街夜景 南京路步行街世纪广场
改建后的南京路步行街,全长1033米,路幅最宽28米,名特商店林立,世界名品荟萃。它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步行街之一。2006年5月25日,南京路世纪广场改建竣工启用。占地8千多平方米的广场和演出舞台,可同时容纳3000人观看各类演出,成为世界著名商业街上少有的向市民免费开放的演艺中心。南京路已从纯粹的商业街的旧格局脱胎而出,成为功能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的大都市中心大道。
今天,我几乎每天漫步在南京路步行街上。踏着赭红色和米黄色相间的地砖,溶进摩肩接踵的游人行列。小小的旅游观光电动车在身边缓缓地驶过,优雅的萨克斯风糅杂着咖啡香气弥漫在街上。南京路白天黑夜各有韵味,汇合成第一商业街梦一般的雍容和繁华。我知道,相比世界著名商业街,南京路无论从硬件或软件还有不少差距,亟待提升自己的品位。但既然有了辉煌的过去,有着一群向洋看世界、永创一流的人们,南京路必定会更加繁荣繁华,再现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生机和活力,
2008年度新浪文化博客、草根名博及新华网博客、文学博客首页推荐文章
当四大名著穿行过岁月 改编四大名著需怀敬畏之心
“考碗族”之幸与不幸
传统戏曲中元宵灯节的风俗残照 咬文嚼字》挑错是种关心 大难临头时的婚姻抉择
别把校园当作筐 什么都往里面装
走近你还未去过的文化圣地
爱因斯坦如何应对“粉丝”狂热崇拜 学术归宿”论折射国人对国宝回归的复杂心态
贾植芳先生的学术贡献和人格榜样
民生顺口溜的问政意义
灾难中,我们感受奥运的力量 公开灾情真相为何能更加凝聚民心
古今荒政十二策的巧合与必然
宽容,是要有底线的
八十年代初这些“小事”惊动了朝野
这套书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
山鬼也温柔(诗)——屈原《九歌·山鬼》今译 中国报刊史上前所未有的光荣开端
朦胧诗曾引燃了中国诗坛“大爆炸” 《伤痕》一代文学的呐喊至今余音不绝
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神话的传说寻踪
欢乐盛会里的战争阴影和伤痛
“史上最倒霉的贪官”为何不值得同情 为什么城市的窗口不再望见明月
一首被忽略了数百年的中秋词佳作
“出离愤怒”是比腐败更可怕的事情
一词之差丢官风波折射官场行政惰性
一篇最富人情味的赏菊文章
从“美洲狮”到“五月~十二月”的诗意变迁
寓言式的书业没落还在继续
怪不得于丹
情系南京路三十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