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因斯坦如何应对“粉丝”狂热崇拜

(2008-04-08 19:42:00)
标签:

随笔

读书

文化

人文/历史

文学/原创

随笔/感悟

散文

知识/探索

科学

艺术赏析

生活

分类: 读书杂谭

 http://www.moocity.com/UpFiles/BeyondPic/2007-08/20078303856617853.jpg

 

感谢越楚在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推荐

 

 爱因斯坦如何应对“粉丝”狂热崇拜
 
    1911年11月,由于英国天文学家观察日食的结果公布,全世界为之轰动,爱因斯坦的理论由此被视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从此,爱因斯坦就成了新闻界与公众的“猎获物”。
    记者们一拨又一拨地揿响了哈贝尔大街5号的门铃,谈话、采访、拍照,没完没了的追问、故作深刻的对话、添油加醋的渲染、还有廉价的吹捧,把爱因斯坦弄得紧张万分。
    最可怕的是“粉丝”们蜂拥而来的信件。每天爱因斯坦会收到成千上万封讨照片、讨亲笔签名的信。也有一些讨论科学问题的信、请求帮助的信。尽管妻子艾尔莎每天化整整半天时间整理分类并回复大部分信件,但信件仍使爱因斯坦伤透脑筋。他十分无奈地说:我从不擅长说“不”。但现在我每晚都梦见自己在地狱里被火焚烧,邮递员变成了魔鬼。我差不多是只会作简单反射运动的一捆东西了。
    最难对付的还有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超级粉丝”。“相对论热”使得爱因斯坦的每次讲演都是人山人海。(科学家受热捧的这种场景似乎在我们中国还未出现过吧?)“报告厅里坐着许多身穿珍贵裘皮大衣的美国和英国阔太太,她们手举望远镜,仔仔细细地端详着这位学者。”报告一结束,听众们就冲向黑板,抢夺这位红极一时的学者写字留下的粉笔头。摄影家、画家、雕刻家、各个行当的艺术家都找上门来。数不清的宴请,也使爱因斯坦恼怒不已。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金后,受到了许多国王元首的接待。他曾与日本天皇和西班牙国王交谈,与瑞士国王谈话,当他应英国总督赫伯特·塞缪尔爵士的邀请到巴勒斯坦做客时,在总督举行的欢迎仪式上,他甚至受到比欢迎一位国王还要豪华盛大的接待。
    全世界都在谈相对论。各式各样的哲学家、科学评论家、打油诗人、漫画家、无孔不入的商人,更是在前所未有的“爱因斯坦热”、“相对论热”中推波助澜。有人是正儿八经地谈,有人在瞎扯谈,更多的人是在赶时髦。一个美国富翁出五千美元巨额赏金,征求一篇三千字的介绍相对论的文章。市场上的烟贩子在叫卖“相对论牌”香烟和“爱因斯坦式”雪茄。这已经是一场闹剧了!严肃的物理学理论竟被新闻媒体煽起的热浪冲击的面目全非。
 
爱因斯坦夫妇在车厢窗口
 
    在举世瞩目的荣誉面前,爱因斯坦没有理由不高兴,可荣誉带给他更多的是苦恼。然而,爱因斯坦毕竟是爱因斯坦,他凭着他的真诚和智慧面对荣誉和崇拜,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仍然埋头做他的学问,继续在科学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粗略总结了一下,爱因斯坦应对“粉丝”狂热崇拜的办法大概有这么几种。
    请一批代办。对付蜂拥而来的信件,聪明的爱因斯坦请出了慈善机关,让他们来代办前来讨照片和签名的信件。谁捐了钱,谁就能拿到爱因斯坦教授的签名照片。这真是一举三得:既满足了那种名人崇拜迷的虚荣心,又帮助了穷人,更节省了自己的时间。至于讨论问题和请求帮助的信件,爱因斯坦都亲自回信。实在忙不过来,就请艾尔莎的大女儿帮忙。
    设一道屏障。妻子艾尔莎就像处于爱因斯坦与众多的迫切邀请之间的一道屏障,她成了爱因斯坦的解说员,她把爱因斯坦的鲁莽拒绝转为委婉的外交语言,同时尽量让爱因斯坦看到这些俗套之后的人情。
    挂一幅幕帘。音乐是爱因斯坦的一道藏身之幕,他在演奏中使自己得到满足,而且又满足了“粉丝”。在演奏中,他在音乐中沉浸几小时,完全忘记了很多人已经涌进房间。他茫然地看着川流不息的拜访者,动听的旋律回荡在他脑海里,完全压倒了那些低声的祝贺。
    给一张怪脸。爱因斯坦性格古怪的名声在某种程度上也掩护了他,当然这是他的巨大声望为他自己争取到的最大自由。有一位好事的女士,一直以自己的建议纠缠了爱因斯坦夫妇很长时间。一次,这位不屈不挠的女士,又面带着迷人的表情站在他们面前:“教授先生,我希望您允许我下次能再来。”爱因斯坦平静地回答:“不。”结果他以吃惊的目光盯着这位慌乱狼狈的女士离开。又一次,他向一位很重要的来访者指出:门就在那里。(表示他对此人不感兴趣)更多的时候,爱因斯坦式的幽默与诙谐派上了用场。有时他会在一位渴望获得签名的年轻太太的纪念册上,写下令人哭笑不得的“诗”。在出席他最头痛的各式各样的社交活动时,面对名流和名流夫人,他总是嗯嗯地随口应答一切应酬,和蔼可亲地面对一切提问,但就是心不在焉。好在名人效应总使得崇拜者们诚惶诚恐。他们即使受到爱因斯坦的讽刺和“怪脸”,仍觉得是一种难得的荣光,还会喜不自禁地说:“这是爱因斯坦教授那种可爱的心不在焉!”“看,这才是真正的名人!平常人谁有这份幽默?”
 
爱因斯坦酷爱演奏小提琴
 
    “粉丝”现象,由来已久。盲目崇拜名人的风尚,是人类社会留下的精神奴役的创伤。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独立的人格,就有了崇拜,就有了时髦的风尚。“粉丝”们的狂热崇拜不足为怪,关键是被崇拜者自己要清醒,不要在荣誉和金钱面前找不到北。爱因斯坦深知人们在崇敬自己的同时,又是在填补他们自身的无知和无聊。因此,他拒绝了各种令人难以相信的供奉和巨额酬劳。有人劝他在银幕上露10分钟的面,并说这对他来说毫不难办,只是站在黑板前面,手里拿上一支粉笔。爱因斯坦不禁大笑起来:“下一步是什么?你们难道真的相信我会像一只马戏团的猴子那样表演?”
    对荣誉的漫不经心的反面,则是对研究工作的全神贯注。许多回忆录都谈到了这一点。爱因斯坦在自己的阁楼式的工作室里写作、阅读,而更多是思索。偶尔把头垂向右边,把一绺白发绕到手指上。爱因斯坦不时从放在他面前的那三子填满烟草的烟斗中拿出一只叼在嘴里。爱因斯坦脸色苍白,额前布满皱纹。同时,巨大的荣誉和成就也没有泯灭爱因斯坦的善良的同情心。当然,爱因斯坦的离群索居性格养成,和他研究的对象多半是超越琐俗人世的宇宙空间是分不开的。但爱因斯坦的质朴、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是他抵抗一切虚荣侵蚀的坚强防线,也是他在自然科学领域之外取得广泛人格魅力的重要原因。
    听听,爱因斯坦怎样说的吧!他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双重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逃避各种交往的渴望。“我是一匹不能被约束在队列中的烈马。”“我这种类型的人无疑会失去一些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但是在另一方面,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需要去把自己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的诱惑。”
 
    我的这篇文章,是读了《文汇读书周报》上刊登的爱因斯坦夫妇的密友,法国女记者安东尼娜·瓦伦坦《爱因斯坦的私生活》推介文章有感而写的。(在写作中也参考了聂运伟编著的《爱因斯坦传》)以此,提供当下那些苦于摆脱“粉丝”们热捧骚扰的名流们参考。至于那些热衷于名利,对荣誉金钱吮痈舔痔,对“粉丝”热捧追逐搔首弄姿的名人,则另当别论。
 
 
2008年度新浪文化博客、锐博客等博客网首页推荐文章
 “考碗族”之幸与不幸(新浪锐博客[锐博客群])(新华博客[原创]、文学博客网)
传统戏曲中元宵灯节的风俗残照 (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文学博客网)
大难临头时的婚姻抉择   (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新华博客[情感])
别把校园当作筐  什么都往里面装(新浪锐博客[杂文观点]、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
走近你还未去过的文化圣地 (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
爱因斯坦如何应对“粉丝”狂热崇拜 (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