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wwsd.com/books_image%5C2007215110713.jpg
《咬文嚼字》挑错是种关心
——阅报随话(10)
据《文汇读书周报》第16期报道,不久前,上海《咬文嚼字》杂志邀请全国文字监督员,对电视栏目《百家讲坛》及其出版物进行挑错。继今年第一期公布于丹《〈论语〉心得》中的8处错误后,在刚刚出版的第二期上,王立群主讲的《史记》部分,同样也被发现8处语文错误。
比如:说汉武帝晚年烧香拜佛。事实上,佛教当时还未传入中国;将发生在北宋的“靖康之役”与明朝的“靖难之役”混淆;说张骞出使西域时连指南针也没有。真实情况是,公元前3世纪的著作《韩非子》中,就已经有了对指南针的记载;拿貂蝉和西汉衡山王刘赐的王后徐来对比,证明中国历史上常用女人挑拨父子关系。但徐来实有其人,而貂蝉却是小说《三国演义》杜撰出来的一个虚构人物;引用《红楼梦》人物焦大的话,其实焦大根本没说过。另外,还有三处语言文字理解、使用不当,如将“逆龙鳞”解释为“拔掉龙鳞”;将“不齿”误用为“不耻”;将山西省南部的“洪洞县”误写成“洪桐县”。
为此,王立群日前接受记者采访,对《咬文嚼字》所指出的8处错误一一作了解答,并严谨的将原稿等资料附后为证。
王立群表示:我和出版社都有责任。有的错误在原稿中并没有,是出版社修改时误增所致。这次出版方改定的稿子,我用了三天时间校改原来指出来的错误,但其他新添的错误就顾不上看了,是我的失误。他又表示:指出错误,纠正错误,是一件好事。这是对“百家讲坛”主讲人的一种关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误?有错不怕,改了就好。希望《咬文嚼字》再对我最新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进行这类纠错。
【随话】我认为,《咬文嚼字》“挑错”和王立群对待“挑错”的态度都是认真和严谨的。
在出版界,《咬文嚼字》素以文字“挑错”闻名。《咬文嚼字》杂志创办于1995年,有“语林啄木鸟”之美称。《咬文嚼字》曾经“咬”过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十几家全国性报纸,“咬”过以《半月谈》为代表的十几种印数百万以上的期刊,“咬”过以王蒙为代表的十几位著名作家。《咬文嚼字》杂志负责人曾将他们成功办刊的经验总结为“四有精神”。一是要有定力,不能东张西望;二是要有挑战名家的勇气,干预生活的勇气,学术攻关的勇气,不瞻前顾后;三是刊物要有智慧,不能平铺直叙;四是刊物要有激情,不能敷衍塞责。《咬文嚼字》不同于一般刊物的就是其鲜明的批评性。今天,咬文嚼字已不仅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文化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真正的文化批评,没有勇气是不行的。《咬文嚼字》的“四有精神”,不仅从文化批评的角度看,即使从商业运作的角度看,都是值得出版界总结和推广的。
同样,值得赞赏的还有王立群。面对尖锐的批评,作为学者,王立群教授没有恼羞成怒,而是认真对待,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回应读者。近年来,《百家讲坛》受到广大观众和读者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观众和读者也自发地通过各种渠道评点其中的语言和知识差错。这是他们对专家学者的真诚关心。据报道,《百家讲坛》节目组及主讲学者们也纷纷表示了对“挑错”的理解和完全支持。刘心武甚至在自己新近出版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三本中整理出自己发现的编校错误而“自暴其丑”。
应该承认,汉语确实是个比较难以掌握的语种。记得鲁迅曾讲过:“做中国文其实是很不容易‘通’的,高手如太史公司马迁,倘将他的文章推敲起来,无论从文字、文法、修辞的任何一种立场去看,都可以发见‘不通’的处所。”今天,我们即使看一些代表性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也是可以发现个别不规范的用例。同样,中国历史知识悠久复杂,也是很难把握的,出个差错在所难免。关键在于作者要有正确的态度,有了差错还是要认真改正才是。
中国历史上有“一字师”的佳话。唐朝有个著名的诗僧叫齐己,好结交诗友。一天,诗人张迥带了诗卷去请教他,他边看便点头再三吟诵,并将诗中“虬髯白也无”一句改为“虬髯黑在无”。张迥佩服不已,便拜齐己为“一字师”。又是这个齐己,带着他的诗卷来到袁州见郑谷请教。齐己《早梅》诗中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对他说:“数枝不算早,不如一枝好。”齐己闻之,不觉下拜,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齐己乃是大家风范,真学者也,值得今人仿效。
据悉,《咬文嚼字》杂志今年将正式发起名为“登坛品酒”的活动,邀请语言文字专家、观众读者一起来专门给《百家讲坛》节目及相关图书挑错。在一年12个月中,逐月辨析《百家讲坛》12位“坛主”(于丹、王立群、孔庆东、毛佩琦、刘心武、孙丹林、孙立群、纪连海、易中天、孟宪实、隋丽娟和阎崇年)所犯的典型语文差错。我认为,只要《咬文嚼字》抱着严肃友善的“挑错”态度,就事论事,平等质疑,而不是贬人扬己,哗众取宠,是值得倡导的一种批评姿态。而且,如果能在整个文坛推而广之,乃是中国出版界和文坛一大幸事。
|
2008年度新浪文化博客、锐博客等博客网首页推荐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