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A/FA/D1/D1.jpg
北京公务员在参加“嗅觉”相亲会
感谢与心情无关、毛毛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文学连载]推荐
感谢新华网博客首页推荐
“嗅觉”相亲的有趣和无趣
——阅报随话(19)
据《京华时报》11月17日报道,16日下午,北京50余名公务员参加了一场“嗅觉”相亲会,屋里关着灯,每个人仔细甄别异性散发出来的气味,靠嗅觉寻找自己中意的另一半。心理专家娄朕豪组织了这次活动。他说,嗅觉是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也是记住一个人最持久的方式。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最初是凭此相互吸引,然后再通过交谈、触摸等方式加深了解。据其介绍,将嗅觉作为配对条件的相亲会在国内尚属首例。
【随话】这真是个有趣的相亲会。只是后悔早生了这么多年,无缘享受这种新奇而又刺激的相亲了。
说到“嗅觉”相亲,很自然会想起“闻香识女人”这句流行语。关于这句话,网上很多人进行过考证,结果考证出中国的古人没有说过,还是出自一部流行于九十年代初的美国电影片名。
其实,这句话还是套用了咱中国古诗的格式和韵味的,是中国化的。中国的诗人们有着很多赞美女性香气袭人的诗句的。如屈原的《离骚》、《九歌》中,形容女性之美用尽了芳草香花的词藻:蕙、兰、桂、荪、杜若、白芷、芳椒、辛夷、杜衡、蘼芜等等。李白有诗:“美人在时花满房,美人去后留空床。床上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有余香。”就把香与美人连在了一起。据有人考证,西施之美不仅在于天姿国色,也在体有香气,故历代描写西施的诗词歌赋中篇篇透着袭人的“香气”。“一树红艳露凝香”,杨贵妃、香妃包括《红楼梦》里的女性都能与香联系起来。
世上有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骚客被美人的香气熏倒,为我们留下了千古流传的美丽传说。因此也有了今天的“嗅觉”相亲会,“靠嗅觉寻找自己中意的另一半”。多么浪漫!多么刺激!不过,我相信的这只是一场游戏而已,当不得真的。只是那个所谓的专家在“捣糨糊”,理论一套套的,纯属误导!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A/FA/CF/CF.jpg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专门有一章节讲述了名花与美女的关系。“名花美女,气味相同,有国色者必有天香”。他说,天香出于天生,不是经过熏染而得来的。但有国色又有天香,无国色而有天香的,“皆是千中遇一”。其余的女子,要想香气可人,则必须用香气熏、香料染。由此可见,天香的女人难得,女人的香气还是要依赖化妆品的。一依赖化妆品,问题就来了:哪个气味是本人的?
《书剑恩仇录》、《还珠格格》里的香香公主,有着袭人天香,竟能引来蜂蝶,皇帝自然也要拜于裙下。而法国路易十五只因为税吏官妻子蓬巴杜夫人把有麝香的手帕夹在腋下,让路易十五闻得晕乎乎便和她同床共枕。可见香气有假,嗅觉靠不住。
李渔时代的化妆品靠天然植物制作。所谓“花露”,就是摘取蔷薇花、兰花、桂花等花瓣经过酝酿而成。还有就是用香皂洗浴、香茶润口等。法国人发明香水以前,也是用柑桔皮擦拭身体,用薰衣草和鸾尾来熏染,用各色花瓣来泡澡沐浴的。发明香水以后的时代,起初用灵猫香、麝香和龙涎香这三种名贵的原料作为香水的稳定剂,后开始则使用化学固剂,学名如六羟基六甲基四胺环戊烷苯、戊烷基水杨酸盐等等,搞得香水品种繁多,丰富多彩,让女人们目不暇接,无所适从。
不可否认,不同品性的女人会选择不同品性的香水,那代表着她的个性、她的品味和她的气质。女人可以好好利用香水这“武器”,找到自己钟意的男人,促成一生的幸福。而男人闭上眼睛仅凭香味就能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女人,这是“闻香识女人”的境界,也是香水和女人的境界。但那是要男士们经过较长时间接触交往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如果仅凭一场相亲会十分钟左右的“嗅觉闻亲”,就能找到自己的意中人,纯属滑天下大稽!一个优秀的男子或女子,因其身上的味道不合“闻亲”女士或男士的口味,岂不就此与知音失之交臂吗?!一个沾花惹草的“花花公子”或水性杨花的“轻浮女子”,什么都不行,而仅因可人的“女人味”或“男人味”打动“闻亲”人,岂不让好女人或好男人上当受骗吗?!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A/FA/CE/CE.jpg
当然,我相信北京这个为未婚公务员举办的“嗅觉”相亲会,对参加的男女成员都是经过认真挑选的,可能并无歹人混迹其中。或许,通过“闻亲”还真能让个别青年公务员找到自己的意中人。但我相信,这也仅仅是双方相识的开头,还有一个比较漫长的从相识到相恋最终结合的过程。即便如此,也不能归功于“嗅觉”相亲,是所谓的“将嗅觉作为配对条件”的结果。
当然,我更相信北京的这个“嗅觉”相亲会,仅仅是一场游戏,就如当下一些电视台举办的“相约星期六”之类的相亲娱乐活动一样。正如有评论说的那样:“嗅觉”相亲会,不禁让我们想起盲人摸象这一典故。即便,诚如心理专家娄朕豪所说,嗅觉是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也是记住一个人最持久的方式。但这种以“味”取人的相亲方式,纯属周星驰版的无厘头式相亲。不错,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可普通人不是警犬,没有那么高的嗅觉识别功能。往往都是大同小异,如此一来,“闻亲”又能闻出什么名堂?这种中看不中用的玩意儿,还是别当真的好。
2008年度新浪文化博客、草根名博及新华网博客、文学博客首页推荐文章
当四大名著穿行过岁月 改编四大名著需怀敬畏之心
“考碗族”之幸与不幸
传统戏曲中元宵灯节的风俗残照 咬文嚼字》挑错是种关心 大难临头时的婚姻抉择
别把校园当作筐 什么都往里面装
走近你还未去过的文化圣地
爱因斯坦如何应对“粉丝”狂热崇拜 学术归宿”论折射国人对国宝回归的复杂心态
贾植芳先生的学术贡献和人格榜样
民生顺口溜的问政意义
灾难中,我们感受奥运的力量 公开灾情真相为何能更加凝聚民心
古今荒政十二策的巧合与必然
宽容,是要有底线的
八十年代初这些“小事”惊动了朝野
这套书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
山鬼也温柔(诗)——屈原《九歌·山鬼》今译 中国报刊史上前所未有的光荣开端
朦胧诗曾引燃了中国诗坛“大爆炸” 《伤痕》一代文学的呐喊至今余音不绝
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神话的传说寻踪
欢乐盛会里的战争阴影和伤痛
“史上最倒霉的贪官”为何不值得同情 为什么城市的窗口不再望见明月
一首被忽略了数百年的中秋词佳作
“出离愤怒”是比腐败更可怕的事情
一词之差丢官风波折射官场行政惰性
一篇最富人情味的赏菊文章
从“美洲狮”到“五月~十二月”的诗意变迁
寓言式的书业没落还在继续
怪不得于丹
情系南京路三十年 “嗅觉”相亲的有趣无趣(新浪草根名博)
“嗅觉”相亲的有趣和无趣(新华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