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区文学》2012年第1期“诗人联席阅读”之十二读沙白、谢宜兴

(2012-02-06 12:58:00)
标签:

特区文学

诗人联席阅读

安琪

沙白

谢宜兴

莱耳

徐敬亚

王小妮

文化

分类: 安琪收藏

《特区文学》2012第1期

【按:读沙白、谢宜兴诗作刊登于《特区文学》2012年1月号“十面埋伏”之“诗人联席阅读”。本栏目诗人:安琪、朵渔、丁燕、胡桑、李以亮、清平、桑克、宋烈毅、小引、赵卫峰。栏目主持:徐敬亚、莱耳。——安】

 

【自选部分】

曾经被春风掩埋的情意此刻吹又生

——读沙白诗作《春风》

文/安琪

 

春风、狂奔、书童,这三个词紧紧揪住我在我阅读此诗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已被这个新鲜的比喻打动了,我见过用剪刀比喻的春风(贺知章),用贵客比喻的春风(袁枚),却委实没见过用书童比喻的春风,这书童还不是安静添水续茶的书童,他用“狂奔”让我们跟随春风零乱的节奏忐忑不安来到江畔撞见她和他今生的私语,我们何其有幸,在民国三十八年的某个夜晚,跟随春风零乱的节奏亲耳见证他和她今生的私语!这是需要强调的关于春风和书童说起来这样毫无相干的两个词被“狂奔”牵起,它不计后果的孤注一掷状,它不谙世事的天真无知状,仿佛于此间有了合情合理的解释,这个内心汹涌的春风它书童般的狂奔只在内心发生,事实上字面呈裸的显然是这样一个春风,它欲言又止,它面目低垂,它黯然,一句话,在这春风沉醉的夜晚(郁达夫),春风作为全诗第一个出场者,在诗人寥寥两句中营造出的羞涩与挣扎为接下来的继续陈述埋下了情感的古典美学之伏笔。

啊,“那是摧肝断肠的民国三十八年”,换算成公元纪年即为1949年,一切便真相大白,时代的巨变将在这一年发生,在民国和共和国的交接当口我们见到太多的生离太多的死别,这一次,我们要见到的又是什么?

我们先见到月色,它是悲悯的,在这里我们不需要详尽地对这个悲悯做过多的展开和理论上的追究;我们又见到余生,它是悲凉的,在这里我们也不需要详尽地对这个悲凉做过多的展开和理论上的追究。我们只需往下继续循着诗人的诗笔当可隐约感受到这两句诗在想象中的悲剧力量,它们,确乎是她或他即将面临的人世苦难?抑或是他或她已经铸就的此生遗憾?在这两句主人公暂时还未出场的情境里包含了时间(民国三十八年,夜晚),也导引出了可能的终极命运(荒凉),一切就这样定了?不——

“前世私奔未遂,今生必来寻找”/话音刚落,她就听见了他这句久违的问候——/“嗨,密司李!”

仿佛惊雷炸响其实仅只是她和他的私语,当她怀揣着春风(狂奔的书童意味她狂奔的心卧藏在低垂面目的表象下),当她在象征主义的月色下暗自低语,她实际是在寻找和前世已定盟约的某人,那人曾和她约下私奔,那私奔曾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未遂过,那未遂遂成为今生春风下的寻找,且这寻找是必来的“必”——因为此“必”,寻找于是成为自我确证的行动和意识勾画出了今生生命的路线图:春风——月色下——她——他!

一句“嗨,密司李!”犹如揭开这一切的密码语符,把前生今世串接起来,原来此前诸句的步步推移展开的红地毯为的是迎来发出这一句的“他”,久违啊久违,久违了一个轮回的问候终于等到了,谁能抗得住呢?当这一句温存的问候在耳边响起,她,和你,和我,恍然间了悟到:桃花要绽放,故事要开始了——

被春风掩埋的必将被春风唤醒

当诗歌最终以此铿锵收尾时我们幡然明白,那书童般狂奔的春风从前世奔到了今生为的是唤醒它曾经掩埋过的某段往事,剧情的发展至此出现大高潮,所有的线索汇聚到此处犹如锣鼓阵阵一阵催促一阵,一阵恭贺一阵,啊这两个轮回中的人,在民国与共和国交接的1949年(诗中所云民国三十八年),即将开始他们桃花落泪的生活,为什么是桃花,为什么是落泪,剧情悬而未决,诗人戛然而止的笔触留下令人狐疑猜想的尾声,莫非诗人将在下一首诗中继续告知,但愿我们有缘得以继续拜读她和他的余生。

现在让我回到作者本身,沙白,本名李雪芹,女,1972年9月出生,四川万源市白沙镇人(其笔名即来自白沙的倒读),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担任过教师、记者,现为新华网读书频道主编。以上硬邦邦的文字丝毫不能展现她丰富的本人。在她身上,恰好交汇着民国三十八年的风姿:温婉、典雅的传统淑女与洒脱、大气的现代女性,如此完美地融为一体。在沙白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女性所能具有的最为优秀的一面:处事的得体利落,待人的体贴善良,才华的收放自如,心胸的宽广慈爱。和沙白交往那种春风拂面的温暖情意是京城诸多朋友的共同感受。一直以来,沙白总让自己站在朋友的后面直到有一天,朋友们都惊觉,自己享用沙白的温暖已经太久太久。最后请允许我再饶舌一段——

在诗写民国热的今天,沙白《春风》诗令人特别心动之处在于它的镜头感,时间、风景、人物、对话,以及由此荡漾开的情感的欲说还休、命运的悲欣交集,所谓轮回就是这样:他和她,曾经被春风掩埋的情意此刻吹又生!我多么喜欢这狂奔到码头边书童一样的春风,而书童的比喻又是多么天真浪漫而新意盎然。

 

                                                2011-7-12,北京。

 

 

《春风》

沙白

 

春风欲言又止,像狂奔到码头边的书童
面目低垂,黯然如江畔烟柳

 

那是摧肝断肠的民国三十八年
月色如此悲悯,余生却那么荒凉

 

“前世私奔未遂,今生必来寻找”
话音刚落,她就听见了他这句久违的问候——
“嗨,密司李!”

 

是的,没有人能抗得住轮回
就让这枝头绽放的桃花落泪证明——
被春风掩埋的必将被春风唤醒

 

【推荐部分】                

推荐人:安琪

推荐诗人诗作:谢宜兴《我一眼就认出那些葡萄》

  

她们曾是葡萄,如今变成干红

——读谢宜兴诗作《我一眼就认出那些葡萄》

文/安琪

 

2000年3月8日,因做阑尾炎手术而在协和医院休养的谢宜兴写下了《我一眼就认出那些葡萄》,这首被视为从乡村到城市从事特种服务行业的女性的泣血之作仿佛为的就是给妇女节添加上一枚沉重的砝码。喜庆的女性队伍中这批只能活在城市夜幕掩映下的干红们凭借此诗回到了她们原本所处的位置——乡村枝头,也回到了她们原本拥有的名字——葡萄。

现在我们知道“葡萄”只是喻体,葡萄曾经在众多诗人笔下出现但作为本体为“乡村女孩”的喻体的“葡萄”,这确乎是第一次,谢宜兴此诗的魅力和价值也因这“第一次”得以显现。究竟在葡萄和乡村女孩之间有何本质性的关联可以串接?我们看到了“乳房”,这是形状上的合理想像,我们看到了“水晶”,这是感觉上的充分发挥。而作者对乳房的修饰语“甜得就要涨裂”按捺不住地表明了他内心对原生态的乡村女孩的热爱,这热爱无疑有着自豪的成分。但接下来的事实不容乐观,乳房一样的葡萄,水晶一样的葡萄,竟然不是在乡村枝头继续荡漾它们的无忧无虑和自然生死,而是“在城市的夜幕下剥去薄薄的羞涩”,“薄薄”在这里既符合葡萄的身份,也给予读者肉体的暧昧关联,真相就此大白,葡萄们不在乡村枝头荡漾,而是在城市夜幕下流血了。

无论如何必须承认谢宜兴的善心和仁慈,他把一个肮脏、血腥、堕落的场景描述得如此含蓄,而美,客观上为沦陷在欲望城市的乡村葡萄们保持了语言上的尊严。仿佛还不够,作者继续用如下一组对比词汇通彻心肺地表达了他的伤痛:城市(最低级。作坊。悬崖边)——乡村(最抢眼。骄傲。瓷器),归纳一下就是,乡村最好的被城市最差的消费了,或者也可以说,乡村最值得骄傲的被城市放置在最危险的地方,随时有碎裂的结局。于是作者忍不住轻轻呼唤以示提醒:青春的灯盏你要放慢脚步。在这里,作者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意象“灯盏”,来强化葡萄之明与亮,那么,葡萄们是否听从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最后一节似乎并无确定性的指示,反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葡萄已不复存在,葡萄跑哪里去了?答案:葡萄已被榨干甜蜜,制造成干红了。原来我一直不解何以葡萄酒叫干红,读到此诗我才明白,原来,干红的干就是榨干之意,干红的红自是酒的颜色。红色的葡萄酒就像乡村女孩鲜红的血,被作者一眼认出,被作者形诸文字,成为社会转型期一代又一代乡村女孩牺牲的见证。

乡村诗写一直是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母题,于今仍方兴未艾,谢宜兴此诗区别于众多动辄以乡村的温馨和诗意来批驳城市的功利和杂乱的诗篇的地方在于,他有针对性地选取特定人物作为抒写对象,以反映时代变革中某个真实群体的悲哀与无奈。这样的诗写才是真正接近时代记忆时代的。多年以后我们将从这首诗中回望到这样一群人,她们曾是葡萄,如今变成干红。

《我一眼就认出那些葡萄》一经发表就被众多诗人、批评家指认为谢宜兴的代表作并入选多种选本,至少说明了,好诗总能获得共识,也可以说,能够获得共识的一定是好诗。蔡其矫老师看到了这首诗的人道主义立场,王光明老师点出了这首诗的民生关怀、社会关怀和现实关怀,陈仲义老师则由此发现了乡土诗歌写作的新路向,即宕开“乡愁”“家园”模式 ……所谓经典就是这样,不同人有不同的发现和阐述,而任何一种发现和阐述,都是一种有意义的“经典再生产”。

 

                                            2011年12月13 日。北京。

 

《我一眼就认出那些葡萄》

            谢宜兴

 

我一眼就认出那些葡萄

那些甜得就要胀裂的乳房

水晶一样荡漾在乡村枝头

 

在城市的夜幕下剥去薄薄的

羞涩,体内清凛凛的甘泉

转眼就流出了深红的血色

 

城市最低级的作坊囤积了

乡村最抢眼的骄傲有如

薄胎的瓷器在悬崖边上拥挤

 

青春的灯盏你要放慢脚步

是谁这样一遍遍提醒

我听见了这声音里的众多声音

 

但我不敢肯定在被榨干甜蜜

改名干红之后,这含泪的火

是不是也感到内心的黯淡

 

                       2000年3月8日

————————————————————————————————————————

【相关链接】请点击:

《特区文学》2010年2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一

《特区文学》2010年3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二

《特区文学》2010年4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三

《特区文学》2010年5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

《特区文学》2010年6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

《特区文学》2011年1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六

《特区文学》2011年第2期“诗人联席阅读”之

《特区文学》2011年第3期“诗人联席阅读”之

《特区文学》2011年第4期“诗人联席阅读”之九

 《特区文学》2011年第5期“诗人联席阅读”之

《特区文学》2011年第6期“诗人联席阅读”之十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