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区文学》2011年第6期“诗人联席阅读”之十一读吴子林、莱耳

(2011-11-28 12:54:05)
标签:

特区文学

诗人联席阅读

徐敬亚

桑克

吴子林

莱耳

安琪

杂谈

分类: 安琪收藏

【按:读吴子林、莱耳诗作刊登于《特区文学》2011年6月号“十面埋伏”之“诗人联席阅读”。本栏目诗人:安琪、朵渔、丁燕、胡桑、李以亮、清平、桑克、宋烈毅、小引、赵卫峰。栏目主持:徐敬亚、莱耳。——安】

 

【自选部分】

 

    对传统的回望、吸纳与增益

    ——读吴子林《与李白同题诗二首》

   文/安琪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青年学者,吴子林《与李白同题诗二首》所提供的奇异而生动的写作模式,使之具备了艾略特所看重的“个人才能与历史意识”的对接与交融,在现代性叙事和抒情的达成中完成了对传统的回望、吸纳与增益。

    《与李白同题诗二首》借李白《静夜思》和《秋浦歌》之题进行再创作,其间穿插的想象填充(枯黄的小草摇头晃脑/把太阳挑落盛唐的山坡)、情景再现(当初呵真不该贪杯/误收一张轻若鸿毛的请柬)、意象追加(三千丈的长河明亮流泻/放生一尾尾久困樊笼的鱼)等写作技巧的熟练运用,把纸面上的文字立体化为小剧场演出,其中,原诗作者(李白)和本诗作者(吴子林)自然是这跨时空舞台上的两大主角,他们颇有意味的角色置换(时而分身为二,时而融身为一)更多地体现在吴对李的思想捕捉与情感对话,并在这种捕捉与对话中从盛唐长安这一特定的文化语境里剥离出吴设想中自己若处于当时当地会如何行事的现时代回答(做不做官都迥拔孤秀),从而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展开了互动。

    和众多单纯向李白表达敬意的当代诗作不同,《与李白同题诗二首》直接重构了两首古典名诗,并由此建构作者自己浪漫、孤傲、超然的理想主义者形象。在这两首诗的背后,我们抚触到了一种跨越历史与当下的独属于中国的恒久意象,譬如月亮之于乡愁,但我们也不可忽略独属于诗人自己的新颖指认,譬如月亮之于远古新娘——坦白说,我确实被这一妙喻吓了一跳,它如此清幽凄美以致不慎泄露了诗人深藏的温情和出世之心——每一个文本都是作者个人情感符号的隐秘解释,鉴于本次推荐诗人诗作已超过联席阅读所规定的行数,我就不拟展开论述了。

                         

                                                            2011年10月7日

与李白同题诗二首

 

                    吴子林

 

   其一《静夜思》

 

床板且硬且凉

嶙峋的身子

横横竖竖  竖竖横横

辗转反侧间一瞥

床前晾满了

霜霜霜霜霜霜霜霜

微醺的双眼长久地乏痛

思念便携了片红叶

蹭上粗糙的额头

贴着冰凉面颊

叹息

 

沧海之前

桑田之后

命运的星辰已然注定了

过多的落寞

过多的驿站

当初呵真不该贪杯

误收一张轻若鸿毛的请柬

风尘仆仆地赶赴那唐朝的什么盛宴

(逾期抵达了,又会怎样呢)

 

此去经年

此去经年

清清瘦瘦的日子

已记不清

最初的漂流始于何时

最末的归程终于何地

颤动的血脉

飞溅的激情

勾画成一轮清澈的新月

(这伴我入眠的远古新娘呵)

 

屏息凝神

山的那一边

定然有魂牵梦萦的村庄

水的那一方

定然有粲然回眸的女子

墙墙墙墙墙墙墙墙

骤然倾压成一节节车厢

疾速驰驶

浪迹天涯   抑或

叶落归根

剧烈的颠簸中猛然晃醒

参差小巷里

到处都是月亮

 

    其二 《秋浦歌》

 

枯黄的小草摇头晃脑

把太阳挑落盛唐的山坡

做不做官都迥拔孤秀的歌者

手持沉淀宠辱得失之觞

仗剑而歌

宽大的衣袖猎猎而起

(这姿势长安百姓最欣赏)

飞舞成频仍招手的条状

(招那定国安邦的灵秀之魂么)

遍体冰凉的月亮

烙痛了冷漠睇视的神经

披头银发

哗哗如瀑

三千丈的长河明亮流泻

放生一尾尾久困樊笼的鱼

 

渐渐加重的寂静里秉烛

行将风干的一缕记忆

跌跌撞撞地闯入

絮絮叨叨地追问

冥冥中造我的最初意志

(天生我才必有用呵)

耳畔话语葱茏

杂草丛生的苍穹

恒久地嵌入椭圆的铜镜

 

顷刻

眸中有雾

咸腥而朦胧

镜里凝霜

星白且料峭

原来

生命的夏天已然秋了

 

                     1996年秋初稿,2011年10月改定稿

 

【推荐部分】

                 

推荐人:桑克

推荐诗人诗作:莱耳《谈话》

                     和命运争夺诗人而不得

                     ——读莱耳诗作《谈话》

                            文/安琪

 

莱耳的诗有一种温暖的感伤的犹如耳语一样的气息,就像她的一首诗的题目“像宗教”,静静地修复着俗世的扩张带来的精神裂缝。读莱耳的诗,我总是能感受到催眠一样的安慰,同环境的紧张关系瞬间得到缓解和疏通。在我的印象中,举止优雅的莱耳从容行走于世界各地,衣食无忧,心地善良,处事淡定,几成理想中的女性典范。

近几年,渐渐有人注意到了“诗生活”后面隐藏着的总舵主莱耳,这个开办于新世纪伊始的网站迄今已走过11个年头,成为当代汉诗最重要的诗歌资料库和信息发布地。11年来,莱耳把“诗生活”的各个版块交付诸多诗人义工用心打点,自己并不指手划脚,也从来不显形于网站的前台,她这种宽容的良好心态是诗生活得以健康发展的原因,当然,另一重要原因是她投入到网站建设的不菲资金。对诗生活的方方面面,莱耳很少做口头或文字的陈述,仿佛那网站自己投生于诗歌现场后便独自生成这般模样,以致诗人们在享受了网站的便利的同时也经常忘了表达感谢的方向,众多诗歌贡献奖的颁发常常遗漏莱耳便是明证。

因着莱耳贵族式品位的格调我自觉和她不是一类人,只在有限的几个诗歌场合和她有过点头之交此外并无深度交谈,但这并不妨碍我私下对她的仰慕:完美女性应该像莱耳这样,生活安逸,精神富足,心怀悲悯,有余力和精力做做公益事业。2010年开始应承《特区文学》“诗人联席阅读”后,内心委实几次想起要推荐莱耳(我对莱耳诗作的看重和喜爱有2004年出版的《中间代诗全集》为证,那部全集收入了莱耳22首诗作,其早期诗作《和一枚细小的针谈论天气》表达了女性自身对平静生活按捺不住的破坏欲望,使我迄今记忆深刻),但每次都被新的人选往后推移,这里面当然与我不够坚定的意志有关,不可否认也与莱耳性格中超脱的一面有关,这样的人你写她,她不喜,你不写她,她也不悲,我于是也就没有必写的包袱。好在此番桑克推荐的诗人诗作有莱耳的,我也就借此了结这个心愿。

莱耳此诗《谈话》秉持着她温情的感伤的底色而又因为诗中谈话对象马骅令人心痛的早逝,而有了死亡沉郁的况味。2004年6月,自愿离开都市喧嚣生活奔赴云南明永村担任免费乡村教师的马骅在为孩子们购买文具的途中,不慎连车一起翻入怒江,走完了短暂的32年人生。马骅之死连同他的行动作为这个年代罕见的理想主义举措在诗人中引发了广泛的追念,但马骅之死连同他的行动并没有在社会层面铺展开对诗人形象的正面塑造也显然透露了这个时代对诗人的偏见并未因马骅的义举而有稍许改观(相比于媒体大肆张扬的梨花体、羊羔体对诗人形象的丑化),当然,诗人之死只能对诗人有意义,他至少提供了一种关于死亡的范例,无论如何,马骅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类似“五四时期”才有的浪漫、血性与青春激情。按他自己的诗句即“在变老之前远去”。从个体生命不可复制的角度来说,我永远不会对任何形式的死亡唱赞歌。诚如莱耳诗中所言“眼泪浇灌不出什么”,所以她在起始句写道“你又要把我弄哭了”,也就是诗人在写作此诗的时刻,她尚未哭泣,她似乎也不准备哭泣,因为“眼泪也浇灌不出罪过”,看起来,眼泪毫无用途,一个诗人的意外死亡让诗人想去深究什么?往下读我们读到了“命运”,命运真是不讲道理的家伙,对这样一个怀揣善心的诗人都不给与眷顾,反而夺走了他的性命。莱耳用一句“在命运面前低头,命运就能对我们好点儿么”表达了自己忍无可忍的悲愤,接下来的几句,莱耳进一步把命运形象化为“黑暗中看不清楚的事物”,他们一点儿也不绅士,他们扑向“你”时连一个“礼节性的表示”都没有。我相信莱耳此时的绝望已让她产生犹如致幻效果的喃喃自语,她深信命运的敌人属性却又拿命运没有办法,只好把对“你”的谈话转化成对自己、对药物、对苹果、对瘟疫的谈话,这真是令人揪心的场景,当理智无法解决不可测的命运对一个好人的残杀,诗人所能做的只能是这些。

她像一个无辜无助的精神疾患者自我虐待,祈求被命运这只贪得无厌的胃吃掉但前提是命运的胃必须越来越小,小是因为饿,另一种含义是,小了,命运吞吃人的容量才能相应地变小,那么诗人自己就可以去充当命运的食物而无需扯上更多无辜的人,本诗的力量也因此得到了彰显。

《谈话》,一首和命运争夺诗人而不得的诗作。

 

                                                 2011年10月8日。 

 

莱耳《谈话》


你又要把我弄哭了
眼泪浇灌不出什么
眼泪也浇灌不出罪过
所有该发生的事都发生在路上
死亡在昨天下午被预知
虽然晚了几个小时,星光都已经冷却了
在命运面前低头,命运就能对我们好点儿么
你嘲笑那些黑暗中你看不清楚的事物
当他们不存在,直到你看见
你希望他们也绅士一点儿,在扑过来之前,给你一个礼节性的表示
可是谁是谁的敌人呢
我们早已经开始相信药物,相信遗忘和变心
相信早餐里的半只苹果要在秋天烂掉,土豆会逃跑,牛奶会叫喊
把上帝的还给上帝
人间的留给人间
我们是相互的粮食,红色的果实,溃败了的棉花的天空
像瘟疫,饥饿的迹象已经出现,你的胃正在变小
请吃掉我

2006.9.27

————————————————————————————————————————

                     

【相关链接】请点击:

《特区文学》2010年2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一

《特区文学》2010年3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二

《特区文学》2010年4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三

《特区文学》2010年5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

《特区文学》2010年6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

《特区文学》2011年1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六

《特区文学》2011年第2期“诗人联席阅读”之

《特区文学》2011年第3期“诗人联席阅读”之

《特区文学》2011年第4期“诗人联席阅读”之九

 《特区文学》2011年第5期“诗人联席阅读”之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