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之行(十六):再说下山

(2010-09-05 10:50:14)
标签:

信仰

出家人

法师

贤才

习气

四川

分类: 僧众弟子

四川之行(十六):再说下山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5/nEO_IMG_161.jpg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下山”这个词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大约是出关、得道、出世、济世等等,甚至类似于“七剑下天山”这样的侠义精神。但得道终究是一种果相,对于更多还在因地上行走的人来说,“下山”是一种境界,翻译成世间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你要应对的状况。

  有很多关于小和尚随老和尚下山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下山对于老和尚来讲就是公干,而对于小和尚来讲,是境界,强猛的境界。船儿驶出避风港,要面对风吹浪打了。我就是一个小和尚,这次下山时,距剃度不过60天。

  回来后的一天碰到贤生法师,法师问我说,这次回来收获多多吧?我说,多啥呀,就是发现自己很差劲。

  当然这也与我努力不够有关,最开始在火车上还能坚持早晚课,到宾馆里,每天写博客弄到很晚,慢慢就不能坚持了。这是法师们外出公干所遇到的共同问题,但很多法师都能在更忙碌劳累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功课。显然他们比我能更深刻地体认这样做的必要性。后来禅兴法师甚至对我讲,不仅是外出,就是身处在僧团中,对着电脑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他都会特意起来念一会佛,摄一下心。

  业障深重,下山经风一吹,习气漫天飞舞。一天与世间人同车同行下来,在吵吵嚷嚷中,心累得不行,头都大了。记得中间我曾经对贤才法师讲到这状况,法师说他就不头疼,他们说他们的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我说,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就把自己的习气,过去的思维模式,心理状态都给勾出来了,有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贤才法师说,那正是你用功对治的时候啊,我们在境界中的成长才是最快的,在一次次的境界中不断地去磨掉我们的习气。没有境界的话,还以为自己没烦恼了呢,那都是假相。

  又有一天,从楼上下来,在大厅的镜子中见到一个剃着光头穿着大褂的和尚,不由一怔。圣严法师曾经讲,他培养弟子首先有一点就是,培养出家人的心态。怎样才叫出家人的心态呢?就是在每天的梦里,你都是一个出家人。他说这一般需要十年的功夫。多么令人向往的状态啊,但现在我的状况恐怕是,醒着的时候都要不断提醒自己:我是一个和尚!

  “密护根门”的保护层已经冲褪了,最终我只剩下“正知而行”中的缘念宗旨。我的确经常在提策自己临走以前禅兴法师讲的三个宗旨:开会参访进行好、贤才法师照应好、做好拍照和记录然后写博客。我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宗旨,就好比在攥紧逆水行舟时撑船的竹竿。

  尽管内心被搅得不得安宁,但我从来没有忘记过我在做什么,我要做什么。

  最后一天,辗转于成都的三个寺院,在街头奔走。那天我生起了强烈而主动的“密护根门”的愿望与动力。因为我实在受不了了。在寺院的时候,这方面的境界很微弱,周围又随时有同行的围绕,有法师的提醒,以至于自己从来没把这些当回事,密护不密护的,好像都不成问题。

  这次其实一开始是直接就被冲蒙了,对外界的状态和自己的状态都失去了把握。直到最后一天才算回过神来,几天来的苦受激起了抗拒与反弹,我强令自己什么都不要乱看,什么都不要乱想,保持内心的专一,加上后来速速归家的心生起来,结果这东奔西走的一天反倒成了这一周以来中毒最轻的一天。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5/nEO_IMG_162.jpg

 

  另外,在博客的写作过程中,也让我看到自己的差距。这次正好有的对比,贤地法师的西北之旅系列报道在同时登出。读了贤地法师的博文,那些真正在信仰层面上的感悟,才让我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差距。反观自己的报道,还多是世间层面的观察,内心的境界差得远。我只能是以我现在的水平,尽到最大努力。

  但就像师父说得: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诠释我们的信仰。

  我应在意的,是内心的信仰是否日益真实与有力,它是否端正了我的知见,是否时刻掌控着我的身语意,而非照片的颜色是否有韵味,构图是否有冲击力,画面是否意境深远,乃至文字是否前后呼应,是否埋了包袱,是否语涉双关。如果没有一个纯正的信仰,那么任何的伎俩终归只是二流,那不是一个出家人的本分。

  好了,收获想得起来的想不起来的其实还有一些,但就捡主要的说这些吧。我发现博客写到今天,我已变得越来越罗嗦,就此打住吧。

  感谢您对师父博客的关注,后面师父还会让他更为优秀的弟子为您送上更加精彩的内容,不要错过了。这些文字营养充足,搭配得当,足以让我们的心灵成长。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5/nEO_IMG_163.jpg

 

 

 

 

 

 

 

相关链接:

四川之行 (一) :下山与上车

四川之行(二):列车上的自修室

四川之行(三):素菜的味道

四川之行(四):Web2.0、SNS与博客书

四川之行(五):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四川之行(六):一支插曲

四川之行 (七) :仁者乐山

四川之行 (八) :特殊年代的记忆 

四川之行 (九) :索道峨眉

四川之行(十):天国还是净土 

四川之行(十一):大佛禅院——普贤之足

四川之行(十二):沉水之香——空林佛教图书馆

四川之行(十三):成都文殊院

四川之行(十四):昭觉重光,可知机缘何处来? 

四川之行(十五):古大圣慈今安在,胜暑蓉城清风来

四川之行(十六):再说下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