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龙泉日记

标签:
宗教发心寺院普贤菩萨那兰陀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9月5日龙泉日记
今天是周日,来寺院的人比较多,既有山下的学员,也有很多的游客。集中于金龙桥和大殿的基本是游客,学员们都在居士楼内上课。
上午在大殿前,一位年轻的母亲在流通处请购七盏灯,一个稍大一点的女孩点亮油灯,另外一个小女孩站在旁边看怎样点亮油灯。之后又一起去供香,三个女孩供香的姿势各异,后面一位奶奶在做指导。他们是一家人,七位家庭成员今天都来寺院,小孩子在大人的引导下也开始礼拜佛。他们平常会助印一些经书。也说愿意到寺院做义工,但没有时间。看到寺院里流通的经书,都有正规的出版书号,他们非常赞赏,认为这样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相符。在义工的指引下,一家人去客堂咨询助印经书的具体方法。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95%20009.jpg
一家人来寺院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95%20012.jpg
来凤凰岭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多人看到这里有一座古朴的寺院,都会好奇的试探性的来转一转,常常意外的发现,这里既清净,又挺现代的。好奇,有时候也可以让人增加一份善缘。
老年人精进学佛的策励
下午在居士楼的212教室,甲二班在上课。今天大家学的是师父讲的“百法开示”。上课的学员中年龄不等,既有五六十岁的阿姨,也有三四十岁的母亲,还有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可以说是老中青三代同堂学习。在寺院所有的学习班中,这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年纪大的人不放弃学习教理,年轻的人也时时念佛。
一位老居士分享。他说自己信佛十多年了,但一直也是稀里糊涂的。前几年第一次来龙泉寺做义工,在干活之余有法师出来和大家交流。当时就向法师讲,自己信佛稀里糊涂。其实也有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当他提出来后,法师就说,那你们以后就经常来寺院。当时没有太明白什么意思,也因为家里有事没有时间来。
后来女儿在这里学习,也鼓励自己来寺院学习。刚开始还觉得年龄这么大了,学什么?不好意思。后来在家的附近有个学习班,听几次课后,觉得非常好。总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什么也记不住,每次上一节课,就把记住的一点尽量在生活中运用,感觉很好。
再后来觉得不过瘾,除了在家附近的学习班上课,现在每周还来寺院里学习。学习也有一段时间了,老居士感觉和年轻人比,记忆力没有那么好,但记住一点就做一点。第一次让写学习心得,不会写,就写了一点点,几句话,感觉写得不好。和别人对比,总觉得还很差,但对比自己的过去,改变还是挺大的,每次学习讨论的时候,也能就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说一些,所以学得也很开心。现在每周和女儿一起来,母女俩人在一个班,风雨无阻。
每周都能看到一些头发花白了的年长者,看到他们站在队伍中坚持参加共修,内心总是莫名的触动,一方面感慨师父的恩德,能让这些人在这么大年纪的时候,还能遇到佛法,还能有一个场地可以提供学习佛法,这群人是多么幸福啊;另一方面,面对这些精进的老人,总是问自己,当自己有一天也如他们那样年龄的时候,还愿意来坚持学佛法吗?能有他们那样精进吗?看看自己平时懒散的时候,内心就有一股紧迫感:松懈不得啊!佛子,当时刻要精进。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95%20018.jpg
慈悲,更需要智慧
李师兄,经常来寺院,也认识一些来寺院的人。今年年初有两位师兄下山,刚开始李师兄也特别愿意帮助他们,帮他们找房子,在最初他们没有工作的时候,也经常给他们送饭,还给一些钱。但后来李师兄发现,事情有些变化。那两位师兄经常去找工作,但经常没工作,不是老板扣工资,就是工作环境不好,当他们没工作的时候李师兄就送饭给他们。发现他们经常去上一些佛教的网站,在虚拟的空间磕头拜佛。持续已经有半年时间了,这让李师兄感到很不可思议也很烦恼。李师兄以前也曾碰到一些来寺院的人向他借钱甚至要钱之类的事,法师也曾说这样做不如法。现在李师兄做到这一步了,总感觉自己在纵容他们。
当和寺院的另一位居士交流这件事情的时候,那位居士也说,自己也曾想要帮助别人,后来发现钱并不能真正帮助对方,反而让对方有一种依赖性。所以现在也就不再轻易给别人金钱的帮助,而是经常会为他们去祈求,会为他们回向。
李师兄听了以后,凝于心头的一个结,也解开了,内心也解放。李师兄说还会帮助他们,但想着要换一种方式去帮助那两位师兄,让他们真正能够自立起来。
有的时候,怀着一颗好心,想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但也会遇到好心帮倒忙的困境。即便就有慈悲心,如若没有智慧,也是不行的,就如,我们寺院团队一直引导的是福慧双修,两者偏执都是不圆满的。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95%20074.jpg
三宝——我生命中的贵人
师兄说,有空写写你的心得,尤其是上山之后的心得。觉得不是件难事,便答应了下来,可是到了开始敲字,发现没有那么简单。一时间脑子里成了空白,不知道从哪开始了,刚好听到了北京龙泉寺学诚大和尚的“生命中的贵人”,我想就从这里开始吧。
自己曾经在四年当中都上过山,也在寺里做过义工,参加过朝山,出坡。如果没有记错,现在在寺里办法会的时候经常看见的义工“黄马甲”就是从那次我做义工开始的时候出现的。但是中间由于种种的违缘,自己的希求心太弱,在四年间只去过寺里两次。中间的时间间隔总是以两年为一个划分,06年第一次,08年第二次。
第三次,就是跟着出家联谊群里的师兄,一起冒着初秋北京最大的一场雨,上山了。看着公交车上的一车人,除了几位发心义工可能彼此熟识之外,其他的人都彼此都未曾谋面,并不相识,但是却没有一点点的陌生。有些同行师兄是第一次上山,有些甚至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接触寺院,接触另一种生活。大家彼此,心里总会有这一种默契,哪怕第一次见面,都会投以微笑。
到了山上,两年的远离,如果不是那两棵银杏树,让我已经几近认不出来这是我曾经来过的龙泉寺了。看着寺院,看着现在的明心阁、见行堂、德尘居,从无到有,一点点的有了现在的规模。心里由衷的佩服大和尚的发心。还记得自己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听到的最多就是“发心”,发菩提心,慈悲心。可是到底啥叫发心,自己一直琢磨不透。后来,在早晚功课里听到的最多的也是四宏誓愿和普贤菩萨十大愿。就在怀疑,这些心能真正的在我心性中被擦拭出来,重新焕发出未被染污时候的光彩么?一度的怀疑更多让我陷入沉思,久久无法释然。后来有次机缘巧合,听到了一位法师的开示,“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当你的心量放开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切都能被解决了。”一次机缘,让我记住了这个教授,在心中的串习和思维。渐渐的,发现了自己看不顺眼的一些人,也没有那么不可接受;自己所排斥的一些事物,也有了可爱的一面;有时候甚至在想,原来大家对我都这么好,哪怕仅仅是个路人,当你和他四目对视的时候,他似乎都会对你笑笑。第三次上山,似乎能感受到了大和尚的发心,能感受到每位法师和常住义工的发心,去弘扬佛法,护持三宝。自己也组织过活动,能体会到要维持这么大的一个道场,是需要多大的心量的。
晚课的时候,再次到四宏誓愿,内心,已经惭愧不已。想想每天持诵名号的阿弥陀佛,每天功课上都有的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已经让自己只能去顶礼,去忏悔,希求自己能早日发起像佛菩萨一样的无有限量的菩提心。下了晚课,自己走到大殿前,默默的顶礼佛陀,心里只有感恩,感恩慈悲的三宝的心量,能摄受我,能让我做为生命的依止。
两天的时间很快,转眼就到了下山的时间。大家也许仍未十分熟识,却已经开始都暗暗的相约下次再一起上山了。在山下的这些日子里,除了平时的功课和工作外,还经常能想起法师下山前说的,你曾经来龙泉寺的周期是两年,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变成两个月,两周甚至是两天。有时候,想着想着就会自己暗暗的笑,可能离这个周期真的不远了…
感恩三宝,我生命中的贵人。
仁爱心栈月总结交流会:心灵盛宴
9月5日下午
首先,骨干义工向大家汇报了三个心栈8月份的工作情况。清华心栈钟红霞、冯英从组织管理、义工关怀、活动参与、义工成长以及喝粥人的变化五个方面展开介绍。朝外心栈杜岷芯用耳目一新的PPT介绍了朝外本月各项情况,其中重点讲述了后勤工作。朝外心栈每周统一清洗义工服和保温桶以及物资每天的配备和车辆定时的维修,样样都做得井井有条。其中杨师兄从心栈开张以来,一直都在承担所有账目的登记以及物资的盘点工作。红莲心栈的杜文雄则从参与人群、团队搭建、接受捐赠以及同其他宗教人士的沟通方面阐述了本月的情况。心栈项目组负责人王璐评价三个心栈中朝外的后勤工作是典范,希望其它心栈借鉴他们好的经验。三个心栈整体都在向前发展,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95%20049.jpg
接下来,表彰了心栈本月的优秀义工:红莲的王建忠、张爱怡;清华的冯英、高霞、龙宇;朝外的李伟、王红云。贤启法师给大家发了小礼物。
在获奖义工分享的环节中,朝外心栈的李伟谈到自己由于参加心栈的奉粥,接触到了佛教,拉近了与龙泉寺的缘份。杜岷芯这样评价他:是心栈到目前为止,去的最多的、长期坚持的、各个工种不限的全无敌选手。也提到在很多人不会骑粥车的情况下,从他学会的那天起,都会打电话问今天有人骑车吗?只要没有人,他立刻不计成本的打车过去骑。不仅仅是这些,还包括修车,买东西等等,很多事情他都承担了下来。这个月他获奖真的当之无愧的!其他的义工在分享时谈到了与仁爱的相识过程、工作承担中心灵上的提升还有对自己内心烦恼的认识更加清晰等等。
大家总结和分享过后,林老师针对志愿者在奉粥过程中怎样面对老人重复打粥现象,提示大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与内心有没有接受人家是两回事。如果是对方需要多少我们都给,或许可以成就我们的舍心,但这不是我们奉粥的真正目的。我们希望通过奉粥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这份爱,传递这份爱,并最后能参与进来传递这份爱。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先要去定规则,即使过奉粥程中依然有人会打破规则,但那时可以和喝粥人进行有力的沟通,而内心没有嗔恨和排斥。制定规则是必要的,重要的是不要生起排斥心。规则是为了让大家有序,使事情要朝着目标走而不会散掉。对待规则的态度,是排斥、包容抑或悲悯,最后产生的结果是很不同的。看到各个心栈的工作有序进步很欢喜,希望能再进一步,向着一个专业的传播慈善文化基地迈进。
最后法师给大家答疑解惑:李雪燕师兄问到在修行过程中,如何能够福慧双修?贤启法师解释修行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方式。例如闭关修、思维修等传统的方式是狭义的修行。修行的目的是改变等流相续,净化自己的烦恼。如果我们没有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修改不好的习气,说明我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资粮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广义的修。我们达不到靠专修转心的力量说明我们的心是散乱的不寂静的。透过大量的净罪集资,为众服劳使我们的心在面对粗猛外景时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专注。由福生慧,觉照力,对缘起的观照力,对自身烦恼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清晰。定力增加了,思维的力量,转心的力量就越来越强。慢慢的去入到能够专修。修行是由广义过渡到狭义的过程。法师告诉大家,透过在心栈的承担慢慢学会用佛法调服自己的心。
最后,在大家的回向声中给这次心灵盛宴划上了句号。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95%20061.jpg
在心栈承担的义工每天3点多钟要起来熬粥,奉粥,奉完粥后便匆匆忙忙的投入到一天紧张的工作中。一年365天不论天寒地冻还是闷热的酷暑都要风雨无阻的坚持。在师长三宝的带领下大家从培福报慢慢走向修行的康庄大道。每天点滴的善行不仅仅是帮助别人,影响社会,更是在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希望大家通过仁爱奉粥的平台真实的感受到这陪福修慧的增上环境。是我们需要慈善,不是慈善需要我们。
称赞如来
若不是要写此文,从没注意到普贤菩萨还有这一大愿——称赞如来。总以为修行是要反省忏悔的,却未曾想到,我们竟可以如此欢喜地沉浸在佛陀的功德海中,赞叹敬仰。
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是这样称赞如来的:菩萨面对一切刹土的诸佛世尊,深深相信佛菩萨就在自己面前。虽然辩才天女已具有无碍辩,聪明大智,而且能巧妙言辞而无疑滞。但普贤菩萨要用比辩才天女还高超的舌根,发出赞佛音声,这音声如大海的波涛一样层层涌出,相续无尽。每一音声,都有极其丰富的辞藻,以无量变化的表达方式,包括众多的语言,编织如大海般广博无尽的言辞赞佛功德。只要还有烦恼众生,普贤菩萨此愿尽未来际相续不断。
我们或许会怀疑:哪有那么赞叹多要说的啊?比如我们自己向别人介绍佛菩萨的时候,除了慈悲、智慧几个词之外,若能加几个感应故事,已算是对佛菩萨功德比较有体会了。其实不然。当内心真正被三宝功德打动的时候,赞叹之意是奔涌而出的,这完全是不假造作的真实流露。心的力量多么强大!一念尚能遍满三千,若能念念相续,汇聚成海,周遍法界,又有何难?
在《广论》里依师轨理中讲到,要如实赞师功德,这并不是为了阿谀奉承而夸大。记得在一次去法门寺的火车上,悟光法师为我们讲师父的功德。法师几乎见闻念触都能想到师父的行谊,当时只觉得法师就生活在师父的功德海里。这岂不是最好的净化内心之方?
赞叹忆念佛陀、善知识的功德,就是在用清静的境界净化自心,熏习善法,是自己见贤思齐,发愿效学的渴求,亦能激起向上的动力——这是修行难得难遇的善巧,而非佛陀、善知识的需要。
光说不练不行,试以《玄奘大师》的影片为因缘,赞叹师长三宝的功德之一——立志不改,心不变。
玄奘大师二十多岁时在研阅经书时发现,法师们对佛法见解不一,其中虽各有所专,但谁是谁非,难以取舍。于是大师立志发愿去印度的那兰陀求法,此志一立,终生无改。
当时国家还不允许出境,大师混迹于逃荒的灾民冒死出关。西域边陲,大师孤身一人,目睹着前人的尸骨,远方路途遥不可知。原本皈依于座下并受戒的徒弟,竟因担心帮助大师出关受累而试相谋害,但大师仍旧坚持西行。
尤其当大师孤身走进八百里沙河的莫河延碛,白天狂风夹着沙砾席卷而来,夜晚则满天鬼火如妖怪前后跟随。好不容易走了一百多里,水囊掉落沙地,失去饮水。在荒漠里滴水未进的五天四夜里,大师一直在向西跋涉,他心中的志向从未改变——西行求法!凭着“宁可西行一步死,不可东回半步生”的信念和佛菩萨的加持护佑,大师奇迹般地穿越了大沙漠。
在高昌国,高昌王率举国上下百般挽留,但大师宁可以绝食以对,西行之志不改。在印度那兰陀,大师以超人的勤奋和智慧获得了最高的佛法成就,赢得了全印度的肯定,戒日王以及那兰陀大众劝请大师留下,但大师毅然回国,可见其求法初衷从未改变。
回国后,爱贤若渴的唐太宗两次力劝大师还俗辅政,但大师皆婉言拒绝,继续其志愿,翻译出大量经文著作,终将佛法普润于华夏大地,绵延至今。大师以其个人坚定不变的志愿力,不仅为自己的生命抉择出了一条清晰的足迹,也改写了中国佛教,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
师父出家,亦受玄奘大师舍身为法的精神感动。在随后二十八年的出家生涯中,师父对佛法的学习精进不退,为教为法一直勇于承担,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出家之初的发心,未曾改变。
龙泉寺的建设发展亦复如是。五年前师父带着几位法师刚来龙泉寺,给法师的教授就是:“发菩提心,落地生根”。面对初期建寺的艰难,周围的不信任,诸多复杂因缘需要处理,但师父在此处建东方那兰陀的心始终不变。几年不断的努力,方有道场今天的发展。
及至现在,我们所拥有的承担和学习的善法因缘,是师父持续的愿力推动而成就的。我们的善心善念,由此才能得到保护,得到滋养,得到提策。我们不安而躁动的心续,在这平稳的团体共业中渐渐趋于安宁。这是多么安稳而又坚定的力量?!
然而我们,虽然有时会发心说,跟着师长,建教利生,但这样的发心很容易随着外在因缘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常被情绪驱动,为烦恼覆盖。遇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发心,不喜欢的事情就不发心。寺庙能够提供自己要求的条件,自己才学习,不满意或受一点委屈,就很久不来。实际上,都是在随外在的因缘而转,是学我不是在学佛,内心缺乏不变的大愿大志。
通过学习佛法,找到内心源源不断的动力,去超越外在的顺境与逆境,在任何情况下,不变发心,安住承担,才是修行的真功夫。对师长不变的依止,对建教不变的发心,对佛法不变的渴求,对众生不变的饶益,对宗旨不变的追求,这些才是生命的根。
我们因地如此努力,果地就能成就佛菩萨的功德:恒常无间饶益一切有情。菩提心,就是对法界众生永恒不变的关怀。佛陀帮我们的心,从没有讲条件,也从没有改变过。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只要还有众生在,就会相续不断,行无疲厌——这不也是一颗不变的心吗?
无常很美,不变也很美,有佛法处处都是功德。百折千回,不变初心,只是师长三宝功德大海中的一粒水珠。愿吾等以智慧之眼,用心揣摩体会,勤加随喜赞叹。生活在师长三宝的功德海中,多么快乐而安稳。
9月5日玉树前线报道
今天求松老师带学生一起到巴塘郊游,一方面是感谢即将离开的三位志愿者,另一方面是鼓励学生最近的进步。早晨8点孩子们就到社区集合,师生合起来近90多人,老师找了6辆朋友的面包车,90多个人一起挤上去。求松老师、雪娇和4名学生去采买物资,那些不起眼的东西量多,钱也就很多,其实求松老师自己没多少钱,但是为了让孩子们开心,他说:“我该做到,都努力做到,剩下的就看他们的了”。今
天政府进行最后一次房屋登记,求松老师的妹妹和弟弟陪他妈妈到昌都去看病了,他爸爸不识字一个人在家,打电话上老师回去,但老师还是先送我们到巴塘,才回家,办完事后,为了让我们高兴,又过来找我们。老师到后,大家围成圈圈,开始了今日的活动。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19.jpg
“先吃饱,再说”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10.jpg
“老师您休息,我来”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09.jpg
“开心填肚子”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18.jpg
快乐时刻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17.jpg
“我跑”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13.jpg
“你不唱,就跑三圈”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02.jpg
“被罚唱歌”
不一会学生自发开始摔跤表演,这也是草原的风俗。平日里没机会看到,这次可让我们大开眼界了,只可惜抓拍有点难度。大家就看着有点模糊的照片尽管去想象吧。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08.jpg
“开始”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11.jpg
“老师也要来一个”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16.jpg
“玩假的就挨打”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05.jpg
“倒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21.jpg
“中场休息”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20.jpg
“赢喽”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03.jpg
“被拉拉队庆贺”
看着大班的同学玩,小家伙们也着急了,几次申请要玩,终于如愿以偿了。女孩子也不服输,主动找男生挑战,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15.jpg
“拼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14.jpg
“女生也不服输”
游玩即将结束时,同学们开始组织收垃圾,大家一起,不一会儿一片狼籍的草地就恢得了本来面貌,在草原给我们带来无尽欢乐的同时别忘了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噢!到下午两点多钟,我们重新挤回车上,尽兴而归。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07.jpg
环保很重要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501.jpg
“1、2、3咔嚓”
要回北京了,也许这是今年最后一次来草原了。己经是9月份了,看那远处山头的皑皑白色,离玉树的冬天也不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