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发心承担?
——090301丙班课堂笔记
(3月23日)
我们课上讲的内容要多复习,佛门里面承担做事和世间不一样,相比世间的班级,包括公司里面,有根本上的差别,就是心态上的差别。在事相上可能是一样的,都是要处理一些事务、杂务,但在心态上是两码事。世间上有一句名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是很少的。真正能达到这个境界的话,与佛菩萨的境界也就相应了,全心全意是没有私心,是与慈悲心、菩提心相应的,这基本上是很难达到的。

专心依仰,必无不救
在现实生活当中,基本都是与财、色、名、食、睡五欲相应、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世间八风相应。在佛门当中有没有这些呢?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是有的。在现实生活当中,也不乏有处在名、利、声、色当中。但是有一点,我们知道宗旨目标不一样。世俗开会,这个他提的不是很多,而我们主要是提这个,修行人就是修心。
另外一个就是承担事务,重要的是发心,发心就要主动承担责任。承担班上的痛苦;承担别人的痛苦;承担众生的痛苦。怎么承担呢?就是在众生的境界上承担,说白了就是别人给我们境界上能够忍得住,在境界中训练我们的心,让我们的我执、自私等染污的心识得到一步一步的净化。在彼此都是无明当中,通过别人的示现,看到自己的无明,而不是别人的。当别人给我们境界的时候,我们要反观自己、反思自己,要调整自我。先调伏自我,再影响别人,《释量论》里说:“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而不是别人一说我们就难受,心里难受还好,马上就反弹;心里反弹还好,但是马上就行之于身口,其实这个是不好的。对于一个承担者来说要能堪忍、宽容、以诚相待。师父讲:“忍辱、以礼相待,以诚相待”。这是做一个承担者首先要安立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情况下才能做好各项事务,否则事相上做得再好,毕竟是外在的,是生灭法。
当然,事相也是很重要的,第一步是心态要把握好,不然的话,就是在远离佛法、远离解脱轮回的因、远离走大乘道、远离成佛的因。其实你做好了又怎么样呢?这一生、这一年、这一个月或者这三个月当承担者富丽堂皇,实际上,拉长放到无限生命当中去看是偏离佛法的。
我们把眼光拉到整个无限时空当中去看,就会发现这一生、生生世世走的过程很愚痴,眼光执着在眼前这一点,没有把眼光放远、放到无限生命当中去观待自己这一生的过程。眼前做的可能别人都不理解,乃至别人以为你是傻瓜,但是对不起,你的见解若是正确的,你就在成佛的路上缓慢或者快速地前进。佛法就是很特别,在相上很难了知,就好比有人经常骂这一个人,这个人不还口、不与他顶撞,有些人觉得这个怎么这么窝囊,明明是那个人错了,你还不和他辩解一下。不该辩解的时候辩解反而是错的;该辩解的时候不辩解也是错误,这就是智慧与慈悲的应用。
当承担者其实是非常好的面对同行善友、面对法师、师父,面对佛菩萨的境界,也就是说上对师长三宝、诸佛菩萨,下面对同学,做为一个中间桥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两方面都可以去学习,即可以向上看,也可以向下看,所以在做承担者的过程当中,大家有这个因缘一定要把握。
因为这个原本就是锻炼大家的,我的心意是锻炼大家,实际大家成长的程度也是根据大家选票的,选到谁算谁。但是,是有标准的,这个的标准就是‘道心’为第一位。在道心中,喜欢亲近法师又是相当重要的,喜欢向人学习,依这个为根本,依师的等流要强,没有这个标准,佛法很难传承下去,师父有好东西,我们如果没有人向师父希求、向师父求教,这个东西也传不下去了,断了。
自己学与依师学是两码事,是两个概念。自己学,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学不下去了、突破不了;依师就可以突破,并且可以走捷径。我们走过来的感觉就是要靠善知识!也许你非常差,不在于你非常差,而在于你有没有想学的心。有这个想学的心,你一定比那些看起来聪明的人走得快。非常聪明的人走得不一定快,因为他没有把握到无限生命的主轴——依师。
为什么说依师重要呢?善知识代佛传法、他自己本身是僧人。佛法僧的总代表。你要想成为三宝、想成为佛法僧,你不依着三宝这条线走,你怎么能成为佛法僧三宝呢?怎么能成就佛道呢,其实这就是一种传承,一代一代善知识的传递。不过这也是有前提的,必须是对的,不对的是不行的。他总让你干与五欲相应的、跟佛法不相应的,反而造了恶业,这个很重要。
总之,大家要把握因缘,在位期间,就要珍惜在位的暇满人身。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后悔,佛法里面是没有后悔药的。具体在工作当中如何做,实在是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因缘来定如何做。标准就是要依着佛法、依着因果、保持利他的心,事相上面就是随时调整,在这上面我们要历练破我执、法执,历练利他的心,扩大包容的心。
忍辱了自然就会包容,不忍辱就包容不了。人家一说你,你马上就顶回去,包容的心永远启发不了、心量永远扩大不了、永远都是我执。为什么会马上顶过去?就是因为我执,触犯到“我”了,我不能让你触犯到“我”,我要把“我”保护起来,所以我要给你顶过去,说白了就是这样。这个时候,你不要顶过去,这个“我”才会开始破。“我”一破,就是无我,心量才开始大、才开始包容,这个时候是一种快乐。
师父常常讲这些,就是一种无我发心,很多师长也常常谈到,对众生的慈悲的心是无比欢喜的。我们现在没办法体会得到,但是我们要相信佛菩萨、善知识们说过的话,他们是证量的显现,绝对是这样,实际上也是这样,当我们心中装着一个人的时候,全心全意为一个人服务的时候,是非常快乐的。若扩展到一切众生,这种境界一定是绝妙的、不可思议的。我们没有做过父母,体会不到父母对孩子爱的那种心情。有些时候,当你对某些人产生感恩,喜欢帮助他,把自己的事情放下去帮助他,就立刻会感受到一种快乐呀。希望大家多发心!
本课程为僧团净人的课堂笔记系列,相关链接如下:
为何要发心承担?——090301丙班课堂笔记
你相信有来生吗——090228丙班课堂笔记
090226丙班课堂笔记
090221丙班课堂笔记
090215丙班课堂笔记
090201丙班课堂笔记
090130丙班课堂笔记
090117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090117丙班课堂笔记(下篇)
090116丙班课堂笔记
090112丙班课堂笔记(下篇)
090112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090103丙班课堂笔记
081228丙班课堂笔记
081227丙班课堂笔记
081220丙班课堂笔记
081219丙班课堂笔记
081129丙班课堂笔记
081128丙班课堂笔记
081127丙班课堂笔记
081122丙班课堂笔记
081121丙班课堂笔记
081114丙班课堂笔记
081108丙班课堂笔记
081107丙班课堂笔记
081011丙班课堂笔记 (下篇)
081006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