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81108丙班课堂笔记

(2008-12-28 08:44:17)
标签:

宗教

丙班

师父

佛法

善知识

文化

北京龙泉寺

沙弥班

学诚法师

分类: 学修笔记

081108丙班课堂笔记

(12月27日  中) 

【法师引导】

    刚才复习了一下前两次课的内容。第一次讨论了五个问题(佛法的入门是什么?正皈依是什么?佛法的中心是什么?业果的中心是什么?最圆满的意乐是什么?),昨天只讨论了一个。看来每次学的东西越少越容易记,如果一次课讲了很多,可能过不久就忘完了。上一次我们只讨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佛法的内涵”。反复在头脑中琢磨,反而印象比较深。记得有一次师父为大家做完开示后,对一位法师说:“我这一堂课不要求什么,只要大家能记住一句话就可以。”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说明了什么?

    上次我们研讨了“什么是佛法的内涵”。师父原话是“时刻把握佛法的内涵不容易”。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如何快速地时刻把握住佛法的内涵?”

081108丙班课堂笔记

 

【同学讨论】

    依师、不忘发心、深信业果、初发心、皈依心、希求心、观照内心、法随法行、祈求、依法行持、念知力、信心、观照缘起……大家通过讨论,最后选出了依师和皈依这两个共同认可的答案。

 

【法师引导】

    大家今天越来越能够看清楚事实的真相了。亲近善士就是答案。以此为基础,其余的法类都对。因此根本要把握,要想把握法的内涵必须要依止善知识。

下面继续讨论。师父在短信里面讲:“依师与自省也是一个普遍的症结问题,时间久了,自心也都无常了。”依师下面还有一系列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依师?”

 

【同学讨论】

    身语承事,依教奉行;师父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对师父建立信心;舍自自在,依师而行;信;依靠不依赖;听师父的话;揣磨师意,做师所喜。信,相应,依靠,对己修具弟子相。

 

【法师引导】

    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叫依师”,实际上就是名词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上没有“依师”这个词,是佛门独创的。我们的问题是“依师”的定义,而不是说怎样依师。这是一个理解的问题,即对一个词如何理解。

    我们这样探讨之后就发现了师父这条短信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内涵很深是不是?我们平时读一读可能也就过去了,觉得没什么。但是我们现在居然发现里面还有道次第呢,层层深入。不经过研讨,我们可能就不知道,说说印象也不深。

    思维是人不共的特质,有思维才能产生力量。例如你看电视,自然就会跟着画面情节去走,这是浮想,想心所在起主要作用,跟你自己去思维、去造作是不一样的,镜头一转,心念也就跟着去了,色尘与声尘所组合的画面瞬息万变,把你从一个时空带入另一个时空,你的脑子主要在跟着取相,电视就替你去思维了,所以看电视时间长了人就会变得傻傻的。

    那么依师的这个定义如何下?用一句我们普通人都能理解的话来为依师做定义的话,以前师父就曾经对一位沙弥说过,依师就是“听话”,依着师长的话去做。我们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在或多或少实践了,不一定说师父亲自给你安排一个事情给你去做。例如在大寮里面,今天熬粥的人是某某,谁配合,配合的人怎么做?听话。也可以说依着老师的话去做,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听话”。

    下面研讨“为什么要依师”,注意要结合自己的经验。

【同学讨论】

    因为自己不会,思维的不够,所以要依师;因为自己无明;集资粮;少走弯路,学得快;要成佛;破无明、断烦恼、破我执;无抉择能力,迷时师渡;无正知见;为苦求救;为成佛宗旨;离师无法,离法无成;前世约定;万善根本从师出;佛法浩如烟海,师父知道弟子根基,可以教授相应的法。

 

【法师引导】

    在生活当中,如果我们不依师的话,只靠自己就会卡死,会走到绝路上,为什么会这样呢?道次第中提到:“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曾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即使世间的事情,如果没有人来教的话,也是不容易学会的。无始以来,成佛这条路我们是没有走过的,如果走过了,就说明你是过来人。

   “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反省我们日常生活,出家以前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无始以来的习性是没有办法改正的;出家以后,因为对师长有信心、依靠师长、相信师长的话,习性才一点一点改善。

    为什么要依师?“万善根本从师出”、“离师无法,离法无成”都是比较好的答案。但是要看我们的心对这些话有没有真实的感受,能不能随之转动。这个问题一定要自己思考才会有感觉,不然的话不容易产生。没有师长指点的话,这条成佛之道是没有办法自己摸索出来的,这点非常重要。从生活上看,自己的每一个毛病的改过,就是因为有善知识才能够改正。

 

以下是师父关于依师方面的一些教授:

    有人问师父:“我有三个师父,有时师父很慈悲让我吃一些东西,但与我受的戒律相违背,该怎么办呢?”

    师父回答:“关键是依法抉择,不在于师父有几位,而是看自己能否如理依止。如果一位师长都依止不好,这种等流也会导致你依不好其他的师长。” 

 

    说到依师,一位法师谈自己的见解说:“我认为藏传佛教之所以能够体系保留得这么好,在于依师方面。”

    师父说:“我们汉传佛教是依法不依人,藏传佛教是依人亦依法,是从依人到依法,我们是从依法到依人,弄不好的话,最后是不依人也不依法,无法无人。四依法是佛陀讲的,但问题的关键出在对‘人’的理解上面。这个‘人’不是指某个人,是说只要讲的符合佛法就可以了,不在于你这个人怎样,三藏中的经藏通五种人讲,这才是依法不依人的意思。实际上,在佛陀住世时代,弟子们对善知识都是要听受教诫的,沙弥律仪威仪篇中就讲了许多弟子依师的细节问题,这都是过去汉地祖师讲的。”

    法师又问:“那依法不依人,是否说是要看这个人符合不符合佛法?”

    师父回答:“藏传就不同了,不管善知识是什么行为,弟子都要按佛法去修。只要你已经抉择好了,就要按佛法去做,即便看到不妥的地方,也都会当作示现,认为是自己的业感,不是善知识的过失,这样的话,法才能现起,才能修起来。反过来,你如果起烦恼去看的话,善恶是非、法与非法就辨别不清楚了。”

 

本课程为僧团沙弥的课堂笔记系列,相关链接如下:

090215丙班课堂笔记

090201丙班课堂笔记

090130丙班课堂笔记

090117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090117丙班课堂笔记(下篇) 

090116丙班课堂笔记

090112丙班课堂笔记(下篇)

090112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090103丙班课堂笔记

081228丙班课堂笔记

081227丙班课堂笔记

081220丙班课堂笔记

081219丙班课堂笔记

081129丙班课堂笔记

081128丙班课堂笔记

081127丙班课堂笔记

081122丙班课堂笔记

081121丙班课堂笔记

081114丙班课堂笔记

081108丙班课堂笔记

081107丙班课堂笔记

081011丙班课堂笔记 (下篇)

081006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