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07丙班课堂笔记
(11月20日
上)

【法师引导】
法师先讲了一个故事:以前在西藏某寺院有位比丘,他学经论很快,一学就很容易了解,乃至通达。大家猜猜,他以何因缘感得如此好的果报,前生种了什么因?
历来西藏寺院都有辩经的传统,在印度过去也有辩经传统。原来有一次大家在一座大寺院辩经,有许多人参加。其中当两个比丘在辩经的时候,恰巧有一只小虫子在地缝里面钻出来,小虫子就听了一两句他们的辩经内容,而当时的小虫子就是现在的这位比丘。
试想我们现在是人,并且发愿要出家的,在这个很庄严的佛堂里,都在很认真的发愿、听法,那这个果报不会比这更差吧!今天我们能学习师父的短信教授,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殊胜难得的,应该好好珍惜这个机缘。
【师父短信】
“现在的问题,时刻把握法的内涵很不易,做事与说理是其次。依师与自省也是一个普遍的症结问题,时间久了,自心也都无常了。是否与法相应,或与什么法相应,难以判断,大家都随自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着而度日,究竟为了什么而学佛也都难讲了。”
【法师引导】
今天我们先学“现在的问题,时刻把握法的内涵很不易,做事与说理是其次”。师父短信的重点是告诉我们,如果不能把握佛法的内涵,那么做事与说理的意义都是不大的。这一段话的内涵是非常深广的。什么是佛法的内涵呢?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关键是要结合自己内心相续。
大家先不回答讨论的内容,我先念一念师父的开示。
【师父开示】
师父发来了三封短信息,开示佛法的内涵。
“
道次第即是《法华经》开权显实、汇三归一的思想,是佛陀最后几年才宣讲的,究竟了义。中国古代祖师很有智慧,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的方法,即常讲的科判进行了分解,如智者大师等,让我们对道次第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有着更深入的认识,比如《法华文句》。后人讲解《法华经》多依智者大师之释。科判本身就有注解的意思。而许多人却不晓得这一点,又如何能够很好的理解道次第呢,真是可惜!有时一句偈一科。如果把经文和科判分开读,无疑会割裂文义。古代的注解是同经文分开的,祖师们不敢把自己的思想搁在经里边,即经疏别行。要看注解,要经书对着看,后人怕麻烦,即把两者编在一起了。”
“藕益大师的《法华会义》把智者大师思想、科判都汇在一起,很了不起。而很多人看不懂科判以为是累赘,不知不觉就取消了,恢复经文清样。究竟我们的理解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佛法怎么这样不值呢?”
“
关于僧俗学修的体系,我从九二年、九三年就开始,十几年一直在思考。九三年《法音》第十二期就有我这方面的文章。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划,没有规划就容易乱套,就象成佛,首先要建立道总,了解成佛之路的步骤,然后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长远目标要分解为阶段性任务,如我过去提到的:宗旨、理念、目标、任务、方式、方法。理念是对宗旨的说明。任务就是阶段性的目标。
什么是佛法?怎么理解修行的次第?这些问题要搞清楚,然后再讨论个人怎么修行。否则大众的事没人管,弘法的事没人管,对法的内涵没有领会,肯定学不下去。路要越走越宽,学的人越来越多,越学越快乐,就说明学对了。如果路越走越窄,人越来越少,越学烦恼越多,就走入死路了。至少说明学的方法有问题,或者是不契机。
做任何事要有主动性,要掌握主动权,否则一步被动,步步被动。发心即是主动,学法要主动求,不然就学不到法。做任何事都要发愿,没有愿什么事情都干不成。玄奘大师当年去印度那烂陀寺只花了五年就通学了,我们想要有成就,自己就得有更大的格局,要从整个中国佛教的兴衰存亡来看修学次第建立的价值。”
{
师父:我们要建立教法,对佛法的内涵就要有正确的了解,既要知道佛法一味,无论是小乘佛法,还是大乘佛法,是不矛盾的,又要了解它们之间差别相。
弟子:是啊,现在有些人认为大乘非佛说,真是大邪见。
师父:小乘和大乘其实是一致的。比如都讲“无常”、“无我”。小乘主要是观外境的无常,大乘主要是破内在的常执。
弟子:这怎么理解?
师父:小乘主要通过观察情世间、器世间的变化不定来体会无常。大乘是观察内心的常执形象,用教理来破除。
至于询问要定哪些功课、学哪个宗派、哪个法门、哪部经、哪部论等等这些问题,说明我们自己本身对佛法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佛教的现状了解还不够。如果我们对佛教目前的状况及对佛法有一定的认识以后,自然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了。}
【同学讨论】
佛法的内涵有:正知见、能转心、对境练心、正念、净化烦恼、断无明、把握缘起承担、业果、起心动念、意乐、方向正确、自利利他、无我无常、断恶修善、自净其意、精进行、心静、自在、涅槃。
【法师引导】
提问:《广论》这本书是佛法的内涵吗?
[答案]:大家默然。
[法师]:“如果说它是佛法的内涵,那如果有人把这部论背会了,并且可以对你讲得非常好,甚至某些学术专家,可能他会给你引经据典,讲得头头是道,你能说他把握了佛法的内涵了吗?答案:不一定!”
“我们先把握一个原则,第一个一定要把握,根本就在对三宝的信心。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真正学佛法,也永远体会不到佛法。比如说贪的行相,经论上说是“如油着布”,这究竟是什么境界,你没有办法知道,因为你缺失了对三宝的信心。
《成唯识论》上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
”“德”就是三宝的功德;净心,心净化到什么程度,我们学佛才能理解到什么程度。佛法并不是文字,而是文字背后所指的境界,这个才是佛法的内涵。如果对三宝的功德没有信仰,没有信心,而能理解佛法文字背后的内涵,这是不可能的,永远也理解不了。佛法是心地法门,最根本的就是信心,才谈到实践。师父很早就提出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理念。”
【同学问难】:“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是佛法的大门,但是很难讲信就是佛法的内涵。
【法师引导】:“是的,还不能说信就是佛法的内涵,信是佛法的基础、根本、入门。佛法的内涵是文字背后所表达的境界。比如说“自净其意”,单说这段文字不能算是佛法的内涵。如果没有自净其意的话,就体会不到“自净其意”的状态。只要把握了这个原则,所有经论中的文字就都是佛法的内涵;反之就都不是。因此我们应该以这个准则来实践学习各种法类。佛法不是文字相,学佛并不是你对文字了解了就可以了,还要拿着文字去对照内心,这样我们讲的佛法就都对了。
这点没有把握住的话,学到最后一定会学偏,那时都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学习佛法而没有用佛法来观照自己、对着自己用功,不但没有帮助而且还非常有害,不管讲话还是做事都是危险的,都将意义不大。我们会拿佛法的理论去照别人。虽然我们做了不少事情,但是最后会得到什么果呢?
更具体地说,佛法的内涵是一种证量,是一种境界。师父曾说过:“佛法分教正法与证正法,佛菩萨、祖师的著述属于教正法。证正法是内心的境界,只要说出来的内容,自然变成了文字教理,教正法。”比如我对你说:“对三宝很有信心”,可实际上你可能对三宝并没有感受。这个只有体会过“很有信心”的人才能够体会。比如我们讲“暇满”,学得久的人的体会可能就很不一样。还有我们讲“今生没有生到三恶趣”,真正有实践和有资粮的人的体会,跟没有实践和修行过的人的体会肯定不一样。这个就是佛法指的内涵。文字所表的东西,中国禅宗的祖师有“执指为月”的公案。
其实究竟来说,佛法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能表达的东西都是有形有相的,也就是师父讲的生灭法,生灭法都是有局限性的,不能代表整体。但是为了方便众生,所以佛陀和历代祖师把内心的证量用外在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给我们看,描述的东西都是他们内心里的证量,比如宗大师讲的《广论》,是描述他内心证得的一种境界,希望我们通过文字也能得到它。
刚才我们讲的是什么是内涵。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那么如何把握内涵呢?这牵扯到方法的问题。要想知道内涵,就必须实践。实践佛法之后得到的结论就是文字背后所指的内涵。
怎么实践?前面讲的用正知见、净化烦恼,自净其意,用业果、用精进、观无我无常,去断恶修善等等法类都是方法。这些都是让我们得到文字所指的内涵的方法。假如我们想得到道次第的证量,就要靠这些方法,一步一步努力去做,最后就能得到相应的证量。
本课程为僧团沙弥的课堂笔记系列,相关链接如下:
090215丙班课堂笔记
090201丙班课堂笔记
090130丙班课堂笔记
090117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090117丙班课堂笔记(下篇)
090116丙班课堂笔记
090112丙班课堂笔记(下篇)
090112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090103丙班课堂笔记
081228丙班课堂笔记
081227丙班课堂笔记
081220丙班课堂笔记
081219丙班课堂笔记
081129丙班课堂笔记
081128丙班课堂笔记
081127丙班课堂笔记
081122丙班课堂笔记
081121丙班课堂笔记
081114丙班课堂笔记
081108丙班课堂笔记
081107丙班课堂笔记
081011丙班课堂笔记 (下篇)
081006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