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士不可不弘毅——北大07佛学研究生班龙泉寺参学记(

(2008-11-20 10:20:25)
标签:

宗教

佛学

净土

法门

研究生班

龙泉寺

文化

分类: 寺院报道

士不可不弘毅

——北大07佛学研究生班龙泉寺参学记(一)

(11月19日  下)

 

    佛门中,向来有参访高僧大德、名山圣地的优良传统。2008年11月15日,北大07佛学研究生班利用周末的时间再次专程来寺院参访,学佛,如何从“唯识”入手?佛教徒怎么看待宗教、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三者之间的关系?寺院管理如何引用科学管理而不变味?佛学班的学生针对以上有关的问题询问了师父。

    听说原报名参加人数是二十五人,后来临时加入几位闻风而来的法师与居士,实到三十二人。去年在差不多这个时候,佛学班的学生们来寺里拜访师父,有诸多请益,今年,班级再次组织大家过来,将大家实践和思考的一些问题向师父询问。9:40,师父早早地先在接待室里等候大家了。师父出席各种活动从不迟到,这次也不例外。
      http://www.longquanzs.org/resource/200811201227141251250.jpg

11月15日,北大佛学研究生班参访龙泉寺

 

师父:首先,非常欢迎大家来到龙泉寺。记得去年大家来过一次,在佛堂里讲;这是第二次了,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在北大学习将近两年,快毕业了吧?(明年,还剩一学期。)大家学了很多佛学、管理方面以及现代社会的知识。北大在我国是一所著名高等学府,出了很多人才。佛教界出家法师也好,居士在里面学习也好,说明社会的开放度和包容度,也说明佛教界人士思想的开明。大家再次来到这个小寺院进行交流,同时让我们寺庙里出家的同学也分享大家的心得。交流是很有必要,也很有好处,自己学佛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经验与其他人分享,大家都能得到利益,这种方式非常好,用过去的方式就是“参学”,互相参学。我先做一个开场白,然后听听你们的高论。大家先请喝茶。

 

妙岸(法师):今天再到龙泉寺,客套话就不多说了,就是两个字“感恩”!感恩大和尚和诸位法师的慈悲,给我们这个机会。来此目的,因为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一些迷惑,请大和尚慈悲开示。

师父:可以。大家有什么问题、心得,都可以交流。

 

登禧(法师):很荣幸有这么殊胜的因缘能够再次亲近大和尚。其实,我很早就是大和尚的学生了,2001年我在广东云门寺受戒的时候听过大和尚的课(对,我去讲过课。)我在这几年学佛的过程中,关于净土法门遇到一些疑惑,请大和尚慈悲开示。(好,你请坐)现在修习净土法门的人很多,持名念佛有没有一个修学的次第?第二个问题是,《观无量寿经》提到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具诸戒行”包括哪些戒行?

 

师父:戒律有四个部分: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具诸戒行”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讲的“持戒”,应当具诸净戒。我们对佛经的理解,不能很局限于一句话,因为佛经都是佛陀对弟子们谈话的记录,谈话的记录也都是有特定的时空因缘。经和论不一样,论有两种:一种是祖师大德、论师对佛经进行解释,名为论;另一种是对于某一个宗义自己写出一部论,论的整个结构比较完整,而经更多的是一种记录。每一部经的开头都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比丘们遇到什么问题,然后向佛请教,佛都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里面关键的又谈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勤修三福。《阿弥陀经》里谈到,要一心不乱。实际上经典里边“净土”的意义,中国的慧远大师、智者大师、善导大师、永明延寿禅师,乃至近代印光大师,他们解释、理解都是不同的。尤其是智者大师把净土的思想已经系统化,具有完整性。在唐朝时期,各个宗派的建立都提倡圆融,各个宗派到最后都要推到一个最圆融的境界。现代人因为受到科学的影响,做事、学习、修行,尤其注重它的次第性。为什么我们现在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道次第怎么能受到大家的欢迎?也就是这样的原因。现代人思想受到科学的洗礼以后,做事情习惯一步一步做。

    净土法门怎么样才能更有次第性?这也是需要长期去探索、研究的问题。否则我们简单地说一说,不足以来建立整个净土的理论、实践、学修的一个体系。因为净土法门实际是最高的一个法门,净土法门也是大、小乘佛学根本的分水岭。小乘佛教没有净土,成阿罗汉,灰身泯智,觉得娑婆世界一无是处,觉得世界不可取,人的身也不可取。大乘佛法就不一样了,最后要进入无住涅盘。“悲不住涅盘,智不住生死”,大乘佛法提倡要“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要建立国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无量无边佛的净土之一。这些原理都是一致的,西方极乐世界、佛的净土的理论说明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种种的殊胜,在经典里有比较清晰的说明。至于我们怎么来理解?这还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因为净土法门是“果法”,净土法门讲果法,让我们去追求,发愿往生;其他的法门注重的是“因法”。从因到果,禅、净、密、律最后都归到净土。

士不可不弘毅——北大07佛学研究生班龙泉寺参学记(

11月15日,师父与北大佛学班学员在接待室交流

 

耀兴(法师):大和尚慈悲,感恩我们的善缘。佛经里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在网上经常看到寺院的各种慈善公益活动报导,我有个疑惑:兴办慈善事业怎么样能走出寺院而合法化?

师父:首先要注册。很多庙里面做的一些功德会、基金会,实际上它仅仅是我们做的一些善事而已,它跟基金会的意义还不一样。如果不是合法的地位,它很多的行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寺庙里面做的善事跟国家所谓的基金会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目前要办基金会的条件具足了,就可以注册了,但是需要一个很强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才有办法把这个事情办好,否则光有热心还不足,很多具体的工作要人去做,要人去主持。

 

肖献玲(居士):我经常上网拜读您的博客,博客标题《见闻觉知,同师共学》有一段话:读书、修学的目的是“今天为明天做准备,今年为明年做准备,今生为来世做准备,生生世世为成佛做准备。”我觉得特别好。还有您写的歌词《寻找生命中的贵人》:“菩萨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彼发菩提心我发菩提心”,我们同学敬善媛唱的,班上一个人发了一个盘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向大家传播,尤其是年轻人更乐意接受,以后请您多写点这样的歌词。刚才也参观了龙泉之声网站,您指导弟子不仅学习佛典,还学习《论语》、《老子》等国学典籍。这都让我很感动。我每个月从图书馆借五本书,一年能看六十本,我坚持二十年了。(了不起!)但是我写作坚持得不太好,看您博客写得特别好,请问您是怎么处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的?

 

师父:博客大部分都不是我写的,(但,是您的思想啊!)是我们下面的人写的。(但是您都过目的,应该是。)要看一下,不然,万一写得离谱了,那可就麻烦了!(众笑)。我觉得首先不能把一些概念对立,学习也好,修行也好,做事也好,本身都是一体的,是人的心作用的一个体现。不能说做事的时候就不能修行,学习的时候就不能修行,修行的时候就不能做事,为什么这么讲呢?学习也好,修行也好,做事也好,都是为了明理,对不对?修行是根据这个道理来修行的,做事也是根据这个道理来做的,所以里边是有道理的。如果不知道这个事情的意义和目的,你做这个事情就是没有意义的,不可能到最后会完成任务及有一个好的目的。比如说你在北大班里学习,为什么要来学习?为什么要来报名?肯定有最初的动机以及最后要达到一个目的,这个动机和目的有道理来支撑的——如果不学习的话,这些知识结构有偏颇,知识结构跟不上去,最后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很有用的人,很有作为的人、很有成就的人,所以需要来学习。那么一看,觉得北大有很多老师在讲课,我们能够达到一个预期,就会来参加。(我感觉我们见您一次就有一次觉悟,所以我们要经常来拜访您。)你们也没有那么多时间。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