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瓷器的大量出口延续了很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瓷器的制造也发生着变化,其中一个就是外销瓷。如今在欧洲很多地方都能见到中国古代的外销瓷。这些散布在欧洲很多地方的外销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的很多样式、图案都是特殊的,在中国国内见不到。例如,有些外销瓷上有国外贵族的家族徽章;今天中国人常用的马克杯,也就是直筒型带弯把的杯子,在那个年代不见于中国,在欧洲却很多;再如有一种磁盘,双层中空,可以灌热水保温;等等。
如今在欧洲仍能看到的当年中国外销瓷,对于不了解中国瓷器历史的人来说,有时候会怀疑这些瓷器是不是中国造的。因为,它很容易产生一个联想,既然是中国人造的,为何在中国国内从来没有见过?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思维定势,现代人似乎不能想象,在200年以前,中国的制造业就会有像今天一样的委托加工。中国当年内外有别的外销瓷,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最初是针对阿拉伯世界等地。现在我们在阿拉伯地区还能看到不少特殊形态的中国瓷器。但是,销往阿拉伯的瓷器,有些形制、图案也能在国内看到。这说明销往阿拉伯地区的瓷器,内外有别的界限还不是非常明显。只是因为某些阿拉伯形制、图案的瓷器,在瓷器的使用目的上,与中国国内差别较大,因而市场不大,销售不广,存留不多。等到中国瓷器向欧洲大量出口的时候,这种内外有别的现象则非常明显,因此才会形成有些外销瓷在国内根本看不到,让人怀疑究竟是不是中国造的。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说一个当今的例子。当今世界陶瓷界最著名的品牌之一,是英国的威基伍德。威基伍德是英国皇家瓷器的供应商,产品价格很贵。在以前的文章里,我曾经提到,威基伍德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国生产的。这个世界陶瓷名牌,利用了中国人在陶瓷领域的众多人才和经验,同时还利用了中国便宜的劳动力。而所有的威基伍德产品,几乎都销往中国以外,在国内能见到的不多,仿制品也几乎没有。威基伍德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在中国委托加工时,有一套特殊的管理方式。例如,关键环节都有英国方面的人掌控;员工进出生产区,不可能带走任何东西;所有的次品都有专人负责销毁;等等。这一套方式保证了威基伍德产品在当今中国没有模仿产品出现。
我认为,约200年前,中国瓷器的一部分外销品,与今天的威基伍德在中国的委托加工有类似的地方。但也有非常不同的地方。类似的地方就是对委托加工产品可能出现仿制品的控制要求。其实这种控制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比方说,在那个年代,为朝廷加工的瓷器,基本上也采取这种控制方式。任何次品,除非皇帝(例如乾隆)有明确的指示,否则,都要销毁,不可能流入民间。因此,当西方人当年的委托加工也提出同样的要求时,对于中国瓷器生产者来说,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要求。尽管当年的中国人可能没有现代人的知识产权意识,但确实有很强的商业信用观念。再加上当年西方人所需瓷器的很多形制、图案,可能并不被广大中国人喜欢,那时的中国人也没有多少崇洋媚外的心理,所以,当年国外委托加工的瓷器,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出现商业化的仿制品。顺便说一句,现在盗版难以消除,一是正版有过大的利润,二是崇洋媚外心理太严重。
当年欧洲国家委托加工外销瓷与今天的巨大不同在于,那时候的瓷器生产主动权完全在中国,关键的技术环节应该是对西方人保密的,否则,欧洲不会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来搞清中国瓷器的技术关键。因此,同样是委托加工,200年前双方的状态,比200年后更能让人接受。今天类似威基伍德的委托加工,对于中国人来说,总有难以摆脱的不舒服感。
当年中国的外销瓷,还是一个较少研究的学术领域。我们今天能看到外销瓷大量存在的现象,但是,在中国国内,很少见到外销瓷商业运作过程的文字、实物证据。我认为,这类历史证据很可能在欧洲能够找到。然而,对于这些证据和史料,欧洲人不会像中国人一样关注。而在以前,当中国的历史被概念化地一笔抹煞的时候,中国人一方面会忽视外销瓷的历史,另一方面也会忽视它的历史价值。
不光欧洲如此,非洲也一样。目前在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地点发现中国古瓷,年代从唐三彩到乾隆都有。其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延续时间之长,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虽然中国历史上也需要很多象牙之类的非洲出产,但是,东非、北非大量的中国古瓷,究竟是非洲自己消费,还是有一部分又转口欧洲,并不很清楚。而在非洲发现的众多中国古瓷,甚至能够看到某一个中国窑口的兴衰,例如越瓷和龙泉瓷,以及耀州瓷、官窑、定窑等。时至今日,若有哪位有心人,借助时代环境和现实条件,在这个问题上下一些功夫,很可能会成就一个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相关文章:
外销瓷为何内外有别?
古董传奇可遇不可求
古代中国瓷器如何赚全世界的钱
中国陶瓷出路何在?
倾盆之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