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山冈仁波齐》26:转山与冈仁波齐

(2014-05-13 10:05:00)
标签:

旅游

阿里

冈仁波齐

转山

《转山冈仁波齐》

转山与冈仁波齐

 

《转山冈仁波齐》26:转山与冈仁波齐

 

    谈到冈仁波齐,必定会谈及“转山”。的确,在西部地区转山的人很多,你经常可以听说在梅里雪山转山、大名鼎鼎的雨崩村是必经之地;在稻城亚丁三神山转山,有大圈小圈之分;在拉萨你也会看到很多藏民围绕着布达拉宫转——这也是“转山”的一种形式。当然,如果你实在没有时间,你也可以转转转玛尼堆、转转转经塔。

    但是,在冈仁波齐“转山”有着不同于其他神山圣地的特点,它更像是一种很奇特的融合和仪式。为什么这么讲,不得不先说说冈仁波齐的宗教联系。


《转山冈仁波齐》26:转山与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的特殊性或是说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冈仁波齐是唯一一座被许多宗教所信奉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可以这么说,冈仁波齐是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苯教共同的信仰中心。

    在浩瀚的佛教经典和史书中,冈仁波齐算是上了“名山录”的: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雪山之宝贝”,在梵文中意为“湿婆的天堂”。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冈底斯山海志》等著述都记载过冈仁波齐,《冈底斯山海志》是这样描述冈仁波齐的:底斯雪山之王,高不可攀,直插云霄,主峰像国王座床,周围群峰像顺从的臣民,向冈仁波齐低头围绕。《大藏经具舍论》里也有记载:从印度往北过九座山,有一大雪山,雪山下有四大江水之源。……雪山,梵语为“底斯”,所以佛经中所说的“大雪山”就是冈底斯山,其中心就是“冈仁波齐”,“四大江水之源”即圣湖玛旁雍措。由此推断,人们对于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


《转山冈仁波齐》26:转山与冈仁波齐

 

   在佛教徒的心中,它是大千世界的心脏,是最伟大的神山。

    佛教典籍中的须弥山指的就是这座山,它被称为世界的中心,相传是释迦牟尼的道场,守护十方之神、诸菩萨、天神、人、阿修罗和天界乐师都云集在神山周围,聆听佛祖讲经。东为万宝山,传说中是释迦牟尼脚踏过的山;西为度母山峰,南为智慧女神峰,北为护法神大山。


《转山冈仁波齐》26:转山与冈仁波齐

 

    印度人称这座山为Kailash,也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他的宫殿就在冈仁波齐神山上。在这里,湿婆与配偶喜马拉雅山之女进行着永恒的修定,主宰着世间的一切。所以,现在印度教的许多寺庙都以冈仁波齐为原型修建,特别是湿婆神庙的主殿外形酷似冈仁波齐山,甚至把冈底斯与男性生殖相提并论。

    印度教的《往世书》中记载:冈仁波齐是财神阎婆罗统治的国度,其周围的8座山峰就是财神的宝库;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也都在此发源,所以,在冈仁波齐见到大批的印度朝圣者就不足为怪了。


《转山冈仁波齐》26:转山与冈仁波齐

 

    西藏原始宗教“苯教”就是起源于冈仁波齐地区,它的教义对神山的崇拜由来已久。苯教徒认为,天像一顶八辐伞盖、地像一朵开放的八瓣莲花,冈仁波齐就像撑伞的把柄和莲花的根茎,处于世界的中心,是诸天神的驻锡地,也是诸天神下凡和升天的天梯,具有连结天地的绳索功能。苯教始祖辛饶米沃就是从天上下凡到这座山上,山上还有360位苯教的神祇安住,神山还被比喻成一座巨大的石金塔,或被想象为各种阴阳神的宿营地,它有四大门,即汉地门、虎门、龟甲虫门、红鸟门或青龙门,分别驻守在四个主要方向。

    据苯教经典描述:一条从冈仁波齐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玛旁雍措。有四条大河由此发源,流向东、南、西、北四方。流向东方的是当却藏布马泉河(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绿宝石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良驹一般强壮;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银沙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孔雀一般美丽可爱;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萨特累季河),金矿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壮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钻石矿藏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勇似雄狮。

    相传,苯、佛相争的早期,佛教尊者米拉日巴与苯教徒纳若本琼于冈仁波齐峰斗法时的若干遗迹仍有存留。在这些地方转一转并祈祷一番是后世苯教朝圣者不可或缺的功课。


《转山冈仁波齐》26:转山与冈仁波齐

 

    藏传佛教认为,冈仁波齐是密宗胜乐金刚之无量宫,其周围的群山河流均为胜乐宫的组成部分,蕴藏着深奥的宗教含义。神山圣湖曾被尊为古象雄王国的“神魂山”和“神魂湖”。“万神殿”冈底斯神山又是众多佛、菩萨和高僧大德所加持的圣地。历史上莲花生、阿底峡等高僧均在此修行。

    在佛教密宗的传说中,这里是胜乐金刚大尊的圣地,传说雪山以前被各种妖魔鬼怪所占,为传播佛法,胜乐大尊降除了这些魔怪,占据了雪山,解救了终生。所以尊胜乐大尊为本尊的噶举派,历来把冈仁波齐作为他们修行的地方,至今围绕着神山还有许多修法洞遗址,其中有米拉热巴大师的,有古亚冈法王的,有日巴那布法师的。在莲花生大师修法洞中,还留有大师的手印和脚印,而直贡噶举和不丹噶举等教派的修行洞,遍布四周,难以记述。后来,神山冈仁波齐成为噶举派的止贡、竹巴两只系的主要修行圣地,有数以万计的噶举派高僧在此修行,修建了众多的寺庙,留下诸多圣迹及赞美神山的诗词。

    笃信佛教的藏族人坚信:朝圣能尽涤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无穷的功德,并最终脱出轮回,荣登极乐。因此总是有数不尽的藏族人,以独有的磕长头方式俯仰于天地之间,向圣地跋涉。


《转山冈仁波齐》26:转山与冈仁波齐

 

    早在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苦修得道之地、获得解脱的地方,至今仍有耆那教信徒不断来朝拜神山。


《转山冈仁波齐》26:转山与冈仁波齐

 

    聚集在冈仁波齐的宗教如此纷繁、复杂:佛教、印度教、苯教、耆那教、藏传佛教等等,而各教派中门户各立、流派不同。仅是藏传佛教,有据可查的就有至少18个教派。虽然,它们各自的教义不尽相同,在对心、光明的认知、修持方式、仪轨细节上各有千秋,但是,这些教派、这些门户在冈仁波齐脚下却只有一种最原始、最单纯的仪式——转山。

   


《转山冈仁波齐》26:转山与冈仁波齐

 

    来冈仁波齐转山是佛教徒、印度教徒、苯教徒或印度耆那教徒的毕生夙愿。对于那些来自拉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的藏民,对于那些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或巴基斯坦的信徒而言,冈底斯朝圣之途无比神圣,同时也是充满艰辛。一般人很难想像,两只脚板走上半年甚至一年,走过几千里路云和月,有的要穿过无人区,有的要翻越喜马拉雅山,有些人甚至倒在朝拜的路上。

    然而,转山朝圣过后能够平安回到家乡的人处处受人敬重。印度教徒就认为,只要朝拜过冈底斯山,其他的山就不必朝拜了;据说过去在印度、不丹和尼泊尔,教徒和喇嘛只要是前往冈仁波齐转山,在国内可以免费乘坐马车;居住在冈仁波齐附近的阿里人是幸运的,他们拥有冈底斯就拥有了一种至尊和财富,他们去尼泊尔、印度或青康藏区,只要一说他们来自冈仁波齐,就会受到特殊礼遇。


《转山冈仁波齐》26:转山与冈仁波齐

    同样,尽管各教教理各有不同,但千百年来,藏族人、印度人、尼泊尔人以及嘛呢巴、掘藏师、还魂人、云游僧已经为转山制定了一个约定成俗的说法:

    冈仁波齐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十圈者可在五百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转108圈则可跳出三界五行,成佛升天。而在佛和冈仁波齐的本命年转山,转一圈等于转了十三圈,不仅可洗净前世今生的罪孽,而且来世将得福报;如果能转上三圈,可直接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往生净届!

    我想,这便是“转山”之于“冈仁波齐”的、最大的意义所在。

 

 

连载:《转山冈仁波齐》

 

01. 《转山冈仁波齐》1:Worst or Best

02. 《转山冈仁波齐》2:云中漫步

03. 《转山冈仁波齐》3:粮草充足

04. 《转山冈仁波齐》4:旅游和旅行的差异

05. 《转山冈仁波齐》5:布达拉宫“偶遇”文成公主

06. 《转山冈仁波齐》6:“D”计划

07. 《转山冈仁波齐》7:限速!限速!

08. 《转山冈仁波齐》8:艳遇是一种人生态度

09. 《转山冈仁波齐》9:母亲是佛

10. 《转山冈仁波齐》10:“可爱”的萨嘎…

11. 《转山冈仁波齐》11:冈底斯的诱惑

12. 《转山冈仁波齐》12:喜马拉雅的运动

13. 《转山冈仁波齐》13:马攸木拉山口

14. 《转山冈仁波齐》14:阿里,我来了

15. 《转山冈仁波齐》15:“七年之痒”

16. 《转山冈仁波齐》16:初见神山

17. 《转山冈仁波齐》17:“国际重镇”塔尔钦

18. 《转山冈仁波齐》18:阿里史话

19. 《转山冈仁波齐》19:志愿者之家

20. 《转山冈仁波齐》20:神山之王冈仁波齐

21. 《转山冈仁波齐》21:圣湖玛旁庸措

22. 《转山冈仁波齐》22:吉乌寺的参悟

23. 《转山冈仁波齐》23:纳木那尼峰的囧

24. 《转山冈仁波齐》24:舌尖上的阿里

25. 《转山冈仁波齐》25:鬼湖不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