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经典】《孝经》全文、译文、注解和音频

(2020-02-20 01:34:59)
标签:

孝经

分类: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孝经》全文、译文、注解和音频

《孝经》简介(点击阅读)

《孝经》全文、注释、译文(点击阅读)

《孝经》全文(点击阅读)

孝经名句(点击阅读)

《孝经》全文、注音、译文、音频(点击阅读和聆听)


http://sucimg.itc.cn/sblog/ocac76f8a43efead72733c19bd9171848



孝经简介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http://sucimg.itc.cn/sblog/o94063efa72b14bd5f89afd5476d5f7db


著作介绍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http://sucimg.itc.cn/sblog/ocd1ea2dc6ea77ede320af43fa3a1f7b6


著作内容


李隆基《孝经·序》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知孝者,德之本欤?

《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刑于四海。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余。故鲁史《春秋》,学开五传;《国风》、《雅》、《颂》,分为四诗。去圣逾远,源流益别。

近观《孝经》旧注,蝽驳尤甚。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业擅专门,犹将十室。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翦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

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又次焉。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

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1]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孝经译注

【解释】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明,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思念你的先祖,修养自己的德行。’”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2]

【解释】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解释】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解释】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 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解释】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解释】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解释】 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解释】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解释】 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 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解释】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解释】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解释】 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解释】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 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解释】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解释】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解释】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解释】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着爱敬的情怀,无论多么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y],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gu】、衣、衾[qn]而举之,陈其簠簋[f gu]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b】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解释】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 、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http://sucimg.itc.cn/sblog/oc0e0581ed69657083e81b49be3afe8f0


著作演变


中华孝道代表首推虞舜。《尚书》载:舜“父顽、母嚚,象傲;克偕以孝,烝烝乂,不格奸[3]所谓“顽”是指“心不则德义之经”;所谓“嚚”是“口不道忠实之言。”虞舜面对这么复杂、各色的家庭成员,却能极尽孝道,把家庭关系搞得十分和谐。

易经蛊卦也涉及“孝”的问题。蛊卦初六爻辞说:“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4]认为纠父亲之偏是有终,吉利的。

其实,儒家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皆源于家、国观念的确立和《易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4]这最一般规律认识基础。由男女构成家庭,由家庭推及国家的“君臣”、“上下”。家和万事兴。家庭是人们休憩的港湾,国家是人们脊梁挺立的靠山!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古文经多出第十九章。《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5]

书分古今文二本,今文本为郑玄注,古文本为孔安国注。自唐玄宗注本颁行天下,孔、郑两注并废。清严可均有郑注辑本,宋邢昺疏。[6]

秦焚书之后,《古文孝经》的流传扼要说来:“汉初所传《孝经》,本来是河间人颜芝所藏,由其子颜贞献出。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等家所传,经文皆同,即《汉书·艺文志》所载《孝经》一篇十八章。后来鲁恭王坏孔子宅,在壁中发现《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书,凡数十篇,孔安国悉得其书。汉昭帝时,鲁国三老献《古文孝经》,卫宏校之,即《汉书》艺文志所载《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十八章本一般称为今文本,二十二章本就称为古文本。[7]

李学勤先生在日本还发现了“漆纸”《古文孝经》本。“纸片现存文字属于《古文孝经》中的《士》、《庶人》、《孝平》、《三才》等四章。[7]


http://sucimg.itc.cn/sblog/oeee33feb15e63e459ebd8c080c2aa080



著作意义


孝道


塑造中华美德的《孝经》。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以孝为中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认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繁琐的规定。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卿大夫“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道德秩序

《孝经》在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与法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关系和道德秩序。

2020年2月19日星期三农历庚子年正月廿六雨水



http://sucimg.itc.cn/sblog/od76b265b4c7a7a39ba3c4c853d3cb8a5

【音频链接

《易经》全文及白话文翻译(点击阅读)

《周易》全文(点击阅读古诗文网)

《周易》的精髓就在三句话(点击阅读)

《周易》全文及注释(点击阅读国学网)

《易经》全文铸注释版在线收听(点击聆听)

叶曼先生讲《易经》全集(点击阅读)

《易经》童声跟读(点击聆听)

《易经》全文朗读(点击聆听)

听书《易经》合集,共64卦(点击聆听)

《易经》注音版(点击阅读)

《易经》全文注音(点击阅读)

《易经》全文翻译(点击阅读)

南怀瑾《白话易经》全文(点击阅读)

《人物》南怀瑾上(点击聆听)

南怀瑾讲《心经》(点击聆听)

南怀瑾讲《易经》(点击聆听)


http://sucimg.itc.cn/sblog/ofe50f771c4a33f6ff8d59006e3f23637

【国学经典】

《论语》全文注释、译文、赏析(点击阅读)

《诗经》全文赏析(点击阅读)

 《诗经》诵读合集(点击聆听)

【诗文链接】

120部名著听书+国学精粹合集(点击聆听阅读)

国学经典原文、译文、注音、音频合集(点击阅读)

少儿古诗词素养大赛上(点击阅读)

少儿古诗词素养大赛下(点击阅读)

《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点击阅读)

 儿童版《唐诗三百首》音频(点击聆听)

 《唐诗三百首》朗诵音频(点击聆听)

 《经典咏流传》16首典藏(附208篇中小学必背古诗文)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必背古诗文208篇完整版(点击阅读)

中小学必背古诗文音频(点击聆听)

唐诗三百首 

小学古诗 

初中古诗 

乐府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描写春天的古诗(点击阅读)

描写夏天的古诗(点击阅读)

描写秋天的古诗(点击阅读)

描写冬天的古诗(点击阅读)

十首描写冬天的古诗(点击阅读)

咏雪诗词全集(点击阅读)

描写思乡的古诗(点击阅读)

描写珍惜时光的古诗(点击阅读)

《唐诗三百首》中催人泪下的思乡诗(点击阅读)

刘禹锡的古诗(点击阅读)

描写报国之情的古诗词(点击阅读)

十首报国诗词,激励人心(点击阅读)

唐宋八大家简介(点击阅读)

杜甫《绝句二首》·迟日江山丽赏析(点击阅读)

杜甫《望岳》赏析(点击阅读)

杜甫《客至》赏析(点击阅读)

杜甫《春夜喜雨》赏析(点击阅读)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点击阅读)

李白《望庐山瀑布》(点击阅读)

李白《静夜思》赏析(点击阅读)

李白《赠汪伦》赏析(点击阅读)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点击阅读)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点击阅读)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点击阅读)

刘禹锡《望洞庭》赏析(点击阅读)

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点击阅读)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赏析(点击阅读)

王昌龄《出塞》赏析(点击阅读)

王昌龄《出塞二首》赏析(点击阅读)

王昌龄《春宫曲》赏析(点击阅读)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点击阅读)

王翰《凉州词》赏析(点击阅读)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赏析(点击阅读)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赏析(点击阅读)

王安石《元日》赏析(点击阅读)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点击阅读)

杨万里《稚子弄冰》赏析(点击阅读)

郑燮《咏雪》赏析(点击阅读)

张继《枫桥夜泊》赏析(点击阅读)

孟郊《游子吟》赏析(点击阅读)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点击阅读)

刘方平《春怨》赏析(点击阅读)

刘方平《月夜》赏析(点击阅读)

韩翃《寒食》赏析(点击阅读)

孟浩然《春晓》赏析(点击阅读)

《敕勒歌》赏析(点击阅读)

 李清照《夏日绝句》赏析(点击阅读)

李白诗词全集(点击阅读)

杜甫诗文全集(点击阅读)

白居易诗词全集(点击阅读)

王维古诗词集(点击阅读)

孟浩然诗文全集(点击阅读)

李商隐诗文全集(点击阅读)

刘禹锡诗文全集(点击阅读)

柳宗元诗文全集(点击阅读)

杜牧诗文全集(点击阅读)

苏轼诗文全集(点击阅读)

欧阳修诗文全集(点击阅读)

辛弃疾诗文全集(点击阅读)

陆游诗文全集(点击阅读)

李清照诗文全集(点击阅读)

纳兰容若生平(点击阅读)

纳兰容若诗文全集(点击阅读)

纳兰容若十首精美的小词,惊艳了时光,绚烂了青春

柳永诗词全集210首(点击阅读)

李煜诗词全集(点击阅读) 

《诗词格律》讲解(点击阅读)

《诗词格律》(点击阅读)

古诗文网《七绝格律》(点击阅读)

搜狗百科《七言绝句》(点击阅读)

古诗文网《七律格律》(点击阅读)

搜狗百科《七律诗》(点击阅读)

古诗文网《五绝格律》(点击阅读)

绝律诗平仄韵二十八式格律表(点击阅读)

《中华通韵》(点击阅读)

《词林正韵》完整版(点击阅读)

中小学古诗文208篇(附音频,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112篇古诗词上(一至四年级,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112篇古诗词下(五六年级,点击阅读)

《平水韵》106韵音频(点击聆听)

 《平水韵》106韵,真正的中华通韵(点击阅读原文)

浅议《中华通韵》(点击阅读)

 浅谈宋词的魅力

读《宋词三百首》感怀

宋词三百首(听书)

宋词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赏析

叶嘉莹先生谈古诗词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沧海种田——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人生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


http://sucimg.itc.cn/sblog/j180f61498e47ad98c8555fe2bc1773f8



【音频链接】

《论语》朗诵(点击聆听)

《孟子》朗诵(点击聆听)

《诗经》朗诵(点击聆听)

《老子》跟读(点击聆听)

《平水韵》106韵音频(点击聆听)

《声律启蒙》全文跟读(点击聆听)

 《笠翁对韵》童声跟读版(点击聆听)

宋词三百首(听书)

中小学要背诵的208篇古诗文(附音频,点击聆听)

1-12年级要背诵的208篇古诗文(附带文字版,点击阅读)

1-12 年级必背208篇古诗文,非常值得保存(点击阅读)

《声律启蒙》音频(带拼音和注解,点击聆听)

《唐诗三百首》音频(二丫讲故事,点击聆听)

伊索寓言音频(二丫讲故事,睡前童话,点击聆听)

24节气在线收听(丫丫讲24节气,点击聆听)

《三字经》音频(国学启蒙详解,点击聆听)

《弟子规》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三字经》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百家姓》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千字文》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增广贤文》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声律启蒙》全文跟读(点击聆听)

《笠翁对韵》童声跟读版(点击聆听)

《千家诗》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格言联璧》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幼学琼林》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蒙求》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小儿语》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笠翁对韵》全文跟读(点击聆听)


【蒙学经典】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名物蒙求

心相编

小儿语

续小儿语

女儿经

女小儿语

弟子职

千家诗

神童诗

幼学琼林

笠翁对韵

龙文鞭影

幼学琼林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四书

春秋

五经


 

http://sucimg.itc.cn/sblog/o7a7e570d27ebd139bdc4f7ededd06c44


【教育话题】 

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中华美德

当教育只剩下纵容,受害者是谁

请告诉孩子,这就是贵族精神!

聆听当代孟母田秀英《笑对人生》讲座(附视频)

孩子优秀多半是妈妈的功劳!

教育的根在哪里——家!

把握人生教育的四个阶段及童蒙养正的重要意义

德国妈妈的岗位说明书,让中国妈妈是否汗颜

蔡笑晚:我的职业是父亲

养不教,父之过;没有教养,读书何用!

是教养让你和别人不一样

听说你不想考大学

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家庭教育应该回归四个方面

成绩再好,没有教养的孩子能走多远!

坐在路边鼓掌的孩子(天下父母必读)

你的孩子能走多远,完全取决于你给他什么样的教养!

父母心灵的高度决定孩子的人生境界

中国教师和教育再跪下去,孩子将会野蛮生长

教育随想录

与孩子共同成长——读《好好做父亲》之心得

顾晓鸣:家庭教育的十大理念

在我国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柴静专访卢安克

请告诉孩子,这就是贵族精神!

小孩子不做家务,对今后的人生影响巨大(父母必读)

钱文忠:好的教育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做家务(父母必读)

聆听李玫瑾讲座,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关于读书】 

我为何喜欢读书和写作(点击阅读)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一个读书者和不读书者在生活上的差异

做读书一族倡议书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阅读

教师: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

在德国,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爱书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

朱永新:改变从阅读开始

杂感随笔:观看中国诗词大会雷海为夺冠感怀

感念师恩

夜读人间世

重读家书

感谢父亲教我爱上读书


http://sucimg.itc.cn/sblog/j33b248c477b9d06c8fa2bbf884234992


http://sucimg.itc.cn/sblog/o779ec87f22ff639e56068b280660d799
http://sucimg.itc.cn/sblog/jed0e813f93e6e259f135243678590f9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