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冯至杜甫传桑农开卷 |
分类: 历史与人 |
http://s14/mw690/001nmH6rzy7gFQZhmQB1d&690
读冯至著、桑农编的《书海遇合》(开卷随笔文丛、湖南大学出版社),想起收藏的一册冯至的《杜甫传》。从书架将此书找出,细细摩挲。多年前淘于旧书摊,具体的印象一点都没了。
此书系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零年二版十四印,三十二开,六点二五个印张。封面简洁素淡,“杜甫传、冯至著”六个字,蒋兆和先生一九五九年创作的经典的杜甫画像。内页盖有“绩溪丝厂工会图书室”的印章。从版权页上的信息可以知晓,印数五万册,累计印有二十一万两千多册,定价五角,是绝对的畅销书、长销书。
重版说明和前记简要记述了冯至写杜甫传的过程和新版情况。传记一九五一年一月到六月在《新观察》上连续发表时,引起不少读者关注。一九五二年一版,一九八〇年二版,新增了附录一和附录二。附录一是冯至一九六二年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写的三篇评论杜诗的文章,《人间要好诗》《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论杜诗和它的遭遇》。附录二是以杜甫和苏焕生的交往为题材的小说《白发生黑丝》。“可是总的说来,我对于杜甫与杜诗的评价没有什么改变。”
抗战期间,冯至到了读杜诗的年龄,爱杜诗,便迫切想认识杜甫这个人。鸡蛋好吃,就想认识下蛋的母鸡。“这诗人的人格是怎样养成的,他承受了了什么传统,有过怎样的学习,在他生活里有过什么经验,致使他而不是另一个人,写出这样的作品?”在西南联大时期,“歌德的著作和杜甫的诗是我在昆明时期主要的读物,读得比较仔细,比较认真……”冯至想了解杜甫,实则是在乱世寻求中国文人的精神命脉,忧国忧民忧天下。可当时并没有一部杜甫传或杜甫研究著作来满足他这个愿望。“向外求之不得,只好反过来求诸自己了。”一九四四年,冯至有了写杜甫传的念头。在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二日的《中央日报》上,冯至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一文,叙述了写杜甫传的因由。“抗战以来,无人不直接或间接地尝到口本侵略者给中国人带来的痛苦,这时再打开杜诗来读,因为亲身的体验,自然更能深一层地认识。……我们读这些名诗与名句,觉得杜甫不只是唐代人民的喉舌,并且好像也是我们现代人民的喉舌。……我们所处的时代也许比杜甫的时代更艰难,对待艰难,敷衍蒙混固然没有用,超然与洒脱也是一样没有用,只有执著的精神才能克服它。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早在一九四一年创作的《十四行集》中,就有一首写给杜甫的。感佩杜甫在荒村忍受饥肠,他的贫穷像圣者的烂衣裳,仍有无穷的神的力量。作为北大的学生,冯至很熟悉杜诗。一九二七年毕业后去哈尔滨一中学教书。表面上过着平静的生活,,但实际上经历了巨大的心路旅程。写完《北游及其他》后,他不禁想起杜甫的诗句,“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战时条件有限,冯至研究杜甫,更多是“以杜解杜”,把杜诗当做一个整体的有机体来研究。一本“不是什么好版本”的仇兆鳌的《杜少陵诗详注》,冯至“视如珍宝”。一首首反复研读,把诗的主题和人名、地名以及有关杜甫的事迹分门别类做成卡片,积累了数百张。
“这本书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我现在无法预测。但愿它能够是一部朴素而有生命的叙述,不要成为干枯的考据……我希望,纵使离开杜甫的诗,它也可以独立。”这本书将来的样子,从其一版再版,可见一斑。笔者陋闻,觉冯至的《杜甫传》,虽薄薄一册,受制于研究材料等原因,有些问题展开的不充分,但确是一本不了解杜诗也可以读明白的传,文字浅白,情感隐藏文字后,几不可超越。
标签:
余光中意象邮票乡愁梅雨笺 |
分类: 历史与人 |
余光中诗作中的邮票意象
2017年12月14日中午刚上班,朋友圈被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的消息刷屏。读过先生的几本书,因工作缘故,记住了两首与邮票意象相关的诗。
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意象不是什么舶来品,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立象就是造像,尽意就是表意。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通过象的形式,表达意的内容。《诗经》中的比兴手法,也多为借象来表达情绪,渲染气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女子出嫁的场面借灿灿桃花完美呈现。用意象,文字经济,形象突出而深刻。
余光中从西方走回近代中国后,诗歌创作中更多是民谣糅合着沧桑的历史文化和乡土情结,注重意象的精准,不刻意锻字炼句,任其自然。创作于1972年和1981年的《乡愁》和《梅雨笺》两首诗中邮票意象的使用,平实简单,传递了浓郁的思绪,着墨不多,却意味深长,余味悠远。形式平实,用字简单,貌不惊人,但它蕴涵的丰富的意象和浓烈的感情,使人一次再一次地细细吮嚼回味。
小小的邮票,何以被诗人拿来当作乡愁、思念的意象?大概缘于其所承担的功能和负载的信息。一封贴上邮票、盖了邮戳的信,就是一种情思,从此地到彼处,从投入信筒到等待回音,隔着时间与空间,情意在等待中慢慢发酵。在通讯便捷的今天看来,颇有些行为艺术的味道。“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就留下了印烙”(《梅雨笺》)记得年少时,朋友之间写信,选信封,选邮票,邮票的不同贴法表示不同的涵义。到邮局寄信,营业员“啪”地一声,在邮票上盖上邮戳,就留下了时间和地点以及寄信人的情思。收到信后,从信封上的两个邮戳,像探案一样,细细分析寄信的时间,写信人在何方,信在路途上走了几天……一切具象,幻化成不见面两个人的种种情绪。这也许是名人书札在当今拍卖市场不断创出惊人天价的原因之一吧。
离开大陆二十多年后,从海岛望大陆,个人的悲欢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这宏大而丰沛的情感,诗人却用了极其平常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以邮票为开篇,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诗人厚重的、自小而凝结的乡愁。邮票的这种张力,在《梅雨笺》中,越过梅雨中泥泞的城,和着春泥的足印,像青鸟一样“从你楼上/飞来人间”。
标签:
丰子恺卖羊图闲话 |
分类: 历史与人 |
《闲话》之十三《苦苦跋涉》一书中,有两篇写丰子恺:梦之仪的《“风雨”中的丰子恺》和孙德喜的《真假丰子恺》,主要讲述丰子恺在建国后系列运动中的遭遇。两篇均提及其“不要党的领导”的事情。
梦文:当时,有人画了一个人拉着大大小小一群羊朝前走,丰子恺批评说这幅画缺少生活经验,其实只要拉一只头羊,其它的就会跟着走。有人立即拍案而起,反驳他是在暗示不要党的领导。
孙文:后来他画了一幅画,画的是一个人拉着大大小小的一群羊往前走,竟然被斥为否定党的领导。
这里的“当时”和“后来”,均指1949年以后。事件都是画羊,都导致其获罪。但一是丰子恺指出别人画羊中的错误,一是丰子恺自己的画作。这明显有矛盾之处。
丰子恺在1930年左右,画了《护生画集》第一集,其中就有“倘使羊识字”一图。这幅画画的是一个人牵着两只羊至羊肉馆卖羊,画面右侧有“倘使羊识字,泪珠落如雨,口虽不能言,心中暗叫苦。”的文字。在《随笔十二篇》(1934年8月,上海天马书店)中他写道: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前头牵了一只羊,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经常在各类中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作文中出现。关于指出其错误的人,有几种说法。丰一吟在《我的父亲丰子恺》中,说“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有的文章中说,丰先生带上漫画来到羊肉馆,想让老板和顾客们也欣赏一番。谁知道,一位农民顾客看了却连连摇头发笑。无论是农民顾客,还是担水青年,或许在丰子恺先生眼中,都是“先生”。
此次经历,对于画家来说,是笔财富。也很容易使其在看到类似的画作时,能指出其错误。这就是梦文所写。联系当时的运动环境,只拉一只羊,其它的就会跟着走,是很容易被人联想到“暗示不要党的领导”。生活经验在政治解释面前,一文不值。按说,有了这次缺乏生活经验的错误,丰子恺应该不会再犯。而且一个人拉着一群羊,也很难联系到“否定党的领导”。
标签:
柴静看见新闻生命宽容文化 |
分类: 世事感悟 |
http://s9/mw690/4b2f65dbnd26f453864b8&690
2012年的最后一天,下单买了柴静的《看见》,算是给自己的新年礼物。元旦中午,快递师傅把书送来。
太阳紧得很,在室内不觉着多冷。吃过午饭,扯掉书的塑封,摩挲在手,分量不轻。先前在网上已看了《看见》的首发视频,但崔永元、白岩松、张立宪等嘉宾,都没怎么说书的内容。我以为是柴记者对自己过去十年在央视工作、采访报道的回顾、总结与反思。读进去才知晓,这些仅仅是我的预设立场,此篇幅在书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或许一开始我就犯了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毛病,以为名人的书大多如此,说说自己走过的路,多么艰辛;再做下人生导师,给读者一些心灵鸡汤,仅此而已。
窄窄的16开本,405页的书,我看了整整两个下午。可以当做新闻的案例教科书,也可用来“思考下人生”。看时很累,时常要停下来想一想,和作者一起去探究事情的真相,去找寻事件之间的逻辑链条,做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甚至只是感叹一声,原来是这样呀。正如她所说,“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
作为记者、主持人,她很清楚准确是这一职业最重要的手艺。所以在某个阶段,她下意识地克制自己,置身事外,不动声色,避免真相流失在涕泪交加中,把受访者逼到角落,然后得到自己、观众想要的答案。她以为她赢了。而她的领导,已逝去的陈虻却告诉她要宽容,骂她“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在一次次头撞南墙后,作者清醒了许多。宽容的基础是理解,是感同身受。要投身其中,“他人所经受的,我必经受”,深刻地认识人和事物,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不轻易赞美和责难,让任何一方都能表达,意见流通起来,才有可能呈现出客观的结果。让水流尽,石头显出,是记者的职责,如何评判,那是观众自己的事。当然,宽容是做人的素养,无关乎职业与道德。人是一样的,都是尘世间的微粒。宽容了,你才能感受到别人,心才会柔软。柔软不是无力,是有韧性。
因此,作者没有刻意以媒体人的眼光去选择那些标志性的历史事件,而是那些在这十年间,或者更长久的时间里,与她在生命长河里相互遇见,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和事。武威双城集体自杀的小学生、广东被戒毒所送去卖淫的阿文、汶川地震中失去母亲的文超,还有她的家人、同事和朋友。虽都是过去的事了,读起来仍有很强的现场感。她给苗苗的表弟擦去泪水,她揽了阿文,这原本是记者的大忌。当她开始关心新闻中的人,在认识他人中认识自己,属于柴静的新闻风格渐渐形成,理性而带暖意的新闻,是我们所缺少的。这不知能否算她十年来的成功秘诀。
生命是个流动的过程,人在流淌中相互遇见。遇见一个人,是种观照,“勇于自省,永远任性”,以宽容之心,看见生命间的往来,相互陪着走过生命中彼此相遇的那一段,然后静静地流走,完成自己的生命。
标签:
抓手推手浮云阿基米德杂谈 |
分类: 邮政论坛 |
“抓手”一词是近几年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新词,如“以……为抓手”、“把……作为……的抓手”、“……是……的重要抓手”成为常见句子结构。在某些讲话稿中,甚至使用排比段式,列举一项工作的多样“抓手”。与此相对应,“推手”从太极拳中延伸而来,也大量出现在各类文稿中。
“抓手”是啥意思,还不太明确,有时有重要工作、重要举措的意思,有时只是一般的工作途径、方法、契机、手段等含义,有时又指突破口、切入点。然而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并无收入此词。实际上,它就是个新造的词汇,目前却呈泛滥之状,大有没有“抓手”,某些活动和工作就无法开展之趋势。
“推手”原本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经过网络的作用,产生了新的含义,主要指某某事情发生的“推动力量”,多有幕后、炒作之嫌,例如“网络推手”。
这两个无所新意的词,能流行起来,估计与它们所具有的形象有关。通过“抓手”,把底下人抓到一起;借助“推手”,把上级的思想和想法灌输给每个人,推动大家去工作。一“抓”一“推”,很多业务发展指标虽然逐年大幅递增,但出现了“年年困难年年过,年年过得还不错”的现象。当然,任务怎么完成的,大家都懂的;效益如何,大家也都明白。
这两个无所新意的词,能流行起来,体现了某些单位在工作措施、发展手段上无所创新,只好在形式上追求“新奇特”,赶时髦,主要体现在“文风”和“话风”上。讲话稿词藻华丽、句式对仗、铺陈排比,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就是无甚具体、可操作的内容;讲话时把“抓手”挂嘴边,什么工作都能成为“推手”,就是不知道最后抓住了谁的手,又把员工推到哪里去了。
干工作,讲求实实在在,有思路、有想法不够,还得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手段。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要想撬动地球,既要有杠杆,还得找好发力点,少一个都不行。业务发展也是如此,要把“立足点”放在市场、抓客户,借助市场营销这根杠杆,撬动市场需求,才能推动业务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抓”住业务,“推”向员工,就完事了,要把眼睛和精力更多地放在“抓”市场、“推”客户上。
“抓手”和“推手”的流行,是工作不扎实的表现,显现出在具体推进与落实中的难度。按当下流行语说,都是浮云。唯有业务健康发展,企业持续发展才是王道,要在这方面多抓抓,多推推。
标签:
袁机爱情认命痴绝只记花开不记年文化 |
随园杂诗
草色青青忽自怜,
浮生如梦亦如烟。
乌啼月落知多少,
只记花开不记年。
自古才女好像就没什么完美的爱情,因而有了流传千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无才便有福”说法。貌美的,不是沾上红颜祸水之乱便是红颜薄命之祸。诚如李清照与赵明诚那般相互恩爱,却落得个半生守寡;唐琬与陆游,青梅竹马,却被婆婆生生拆散;像朱淑真遇人不淑,可谓不幸。与她们相比,写下“只记花开不记年”这样痴绝诗句的貌美女子,她的爱情真是不幸中的不幸。她就是“袁氏三姐妹”之一的袁机,随园主人袁枚的妹妹。
1720年,袁机出生在钱塘一个读书人的家庭。父亲是一位幕僚。母亲章夫人是知识女性,闲暇爱读唐诗,但大部分时间忙于家务,做针线补贴家用。哥哥袁枚比她大四岁,家里人很是疼爱这个漂亮聪慧的小丫头。家境虽不富裕,还是请老师教他们读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她和哥哥一起听老师讲课,学到很多知识,练习写诗填词。三姐妹中,她生得肤白,高挑身材,端庄秀丽,是才貌双全的姑娘。“端丽为女兄弟冠,幼好读书”。在与兄弟姐妹读书游玩中,袁机度过了她春花浪漫、明媚的少女时代。与哥哥捉蟋蟀,梳双髻,披单缣,与哥哥琅琅诵读《缁衣》;曾经少女情怀,掎裳悲恸送哥远行,哥衣锦还乡时,欣喜地东厢扶案而出。
与那个时代很多女孩一样,4岁时候,小袁机的脖子上多了个金锁,与如皋高家订了亲。或许在情窦初开的年华,在梦中憧憬过将来的婚姻生活,和丈夫琴瑟和鸣,生儿育女,像母亲那般,过着恬淡适意的生活。金锁虽然是戴在脖子上,却锁住了她小小的心,她的姻缘,犹如月老的红线,上天给她安排好了。
高家的儿子叫绎祖,长相实在不敢恭维,个头矮小,二等残废。弓着个背,犹如罗锅,喜欢斜眼看人。这也罢了吧,毕竟不能人人似潘安。可这小子脾气还坏透了,性情暴躁狠毒,不走正道,吃喝嫖赌抽无毒俱全。高父是个情意之人,感到养了这样的逆子,很是愧对袁家。于是谎称孩子有治不好的病,商量退亲。袁机父母也表示同意,毕竟不忍青春的女儿受苦呀。可袁机或许是《烈女传》这类的书读得太多了,像是中了邪般认定女子只能从一而终,当众表示:夫婿有“疾,我字(侍)之;死,我守之”。拿着金锁啼哭,不吃饭。高父看在眼里,悔在心里,只好说出儿子不成材的实情,希望袁机不要往苦海里跳,但这丫头倔得很,闻如不闻,认定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坚持初衷,绝不退婚。长辈们没了辙,只希望绎祖能变好,好好待袁机。
25岁那年,端庄秀丽、才貌双全的袁机,如愿嫁到了高家。婚后,她孝敬公婆,深得公婆喜爱。不久,袁机有了身孕。公婆特别高兴。袁机心想,有了孩子,或许丈夫能对她好些。然而老天总是捉弄人,一年后,袁机生了个哑女,唤名阿印。丈夫变得更加残暴,对她极尽虐待,用棍打她,拿火灼她,拳脚相加。不愿见她写诗词,并烧毁她的诗稿;拿她的嫁奁去做赌资。多少次,她想到过死,一了百了。然而公婆尚在,女儿还需要人照顾。她都忍了,虽然过着“死还怜弱女,生已作陈人,自伤明镜里,日日泪痕新”的悲凄生活。一次高绎祖输光赌本,竟将她作抵押,卖给娼门。幸好袁机聪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向父亲求助。袁父老泪纵横地把女儿和阿印带回了杭州老家。那年她刚刚29岁,结婚也不过四年,正玫瑰的岁月,却已凋零。
后来哥哥辞官定居到南京随园,袁机也随着家人一道来到随园。在这里打发着日子,虽然春去春又回、花落花还开,她的心却已然死去。取别号为青琳居士,在家修行。几乎按照寡妇的标准来过日子,穿素色衣服,不化妆,不听音乐,甚至不种带香味的花。哑女阿印是她生活的全部,耗费大量心血想方设法教她识字、绘画,以便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与他人交流,生活下去。
婚姻虽然在形式上离异了,她的身子走出了高家,心却没有完全离开。她惦记婆母,有时托人给婆婆带去食品衣物,还写了《寄姑》表示感念的心情:“欲寄姑恩曲,盈盈一水长。江流到门口,中有泪双行”。对于丈夫,她多少还是有些恨意的,在《感怀》中她写:“回首夕阳芳草路,那堪重忆恨悠悠”;但心里却依旧是把他当作丈夫看待的,所谓“ 牉合三生幻,双飞一梦终”。当高绎祖的死讯传到南京,她搂着女儿,轻轻地叹了口气,写了《追悼》诗,“旧事浑如昨,伤心总问天”。她明白14年的悲剧婚姻真正地结束了。次年得病亡故,天国里多了位写诗填词的女子。
她死后,哥哥袁枚写下了名篇《祭妹文》,文中感叹说:“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她的堂弟袁树也写诗感叹:“少守三从太认真,读书误尽一生春”。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她无福的一生归结于有才,若她无知无识,纵然平凡,也会有幸福吧。 这样的女子,真的是认命。曾经在《随园杂诗》中写道:“ 草色青青忽自怜,浮生如梦亦如烟。乌啼月落知多少,只记花开不记年。” 只记花开,这般的自欺,又如此的欺人。即便天下人都知道她所遇非人,即便她心底有着莫大的悲哀,即便年复一年婚姻的不幸再没有转机,她也不过是叹一声浮生如梦,像青烟般飘散所有的疼痛,只去记得花开的美好。她有选择自己婚姻自由的机会,然而,她却无怨无悔地选择了从一而终。也许她真得懂得,不嫁高绎祖,也不一定就会幸福;也许她明白,爱,不是得到就完了,是需要付出的。
佛陀曾说:“情感是由过去的缘分与今世的怜爱所产生,宛如莲花是有水和泥土这两样东西所孕育。”过去的缘分是水,今世的怜爱是土,然后开出情感的莲花。只是,上天给了她水,却忘记了她还需要土,这或许就是命,她认定的命。
标签:
员工企业以人为本马云阿里巴巴杂谈 |
市场的本质是服务。服务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需求的满足。而这一切的内在动力来源于人心。所以,企业管理的核心,从早期的生产导向,发展到营销导向,再到财务导向,现在又转到注重人力资源的导向。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这是很有道理的。企业的最大资源,是人才资源。在企业内,人既是执行管理的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客体。任何有效管理,都要通过“人”才能实现。
“重物轻人”,把人看成是经济工具的观念,已经过时了,或者说,是片面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和尊严,人性如此。这是在企业管理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彼此尊重,志同道合,就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干事创业就有主动性,就有责任感。一个成熟的企业,都有一股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它们来源于企业的文化魅力和核心理念。
马云说,“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猛一听,觉得很怪异,仔细想想还颇有道理:产品是要通过员工去设计生产,去销售的,顾客是要通过员工去服务的。如果员工得不到很好的尊重,潜力、创造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没有对企业的由衷热爱,没有对企业的忠诚,就不可能对自己企业的服务对象保持长久的热诚,不可能有对工作的满腔热情,这能让客户满意吗?所以阿里巴巴淘宝网网站的员工比保险公司的推销员还要执着,还会粘客户。员工可以理解为企业最亲近的顾客,第一层面的顾客。员工第一,说到底还是顾客第一。这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有专家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纳为三点:一是企业内部集体学习能力而不是外在资源的强大。二是人的能力而不是物或可以继承的资产。三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不是相比对手的优势。这三条都离不开“以人为本”这一最高的企业伦理的统领。也只有以员工为本,企业的各项资源才能整合在一起,发挥巨大的能量,推进企业发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员工、顾客就是水,企业这条船想要平稳航行,就要看员工是否与企业有共同的愿景,是否心连心,顾客是否认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必须把他们的需求当作自己的需求,这样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才能真正到位,才能形成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标签:
我记录职场故事产经/公司邮政速递同城 |
分类: 邮政论坛 |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城市半径越来越大,城市间交往日益密切,同城递送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非邮快递企业以此为基础,重点做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市场,在这些局部区域邮政无能力与其竞争。作为邮政速递的基础业务之一,同城业务目前却是三大板块中较为薄弱的,市场份额丢失殆尽。
当前邮政所开发的同城业务品种多为单证照类业务,此类业务政策性较强,风险很大,例如“二代证”业务在很多地方一度停办;同时该业务与商函业务存在内耗现象,二者资费存在一定差距,会使得市场流向低资费业务。这些状况将会阻碍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集团公司推行速递专业的专业化经营和损益核算工作,使得邮政速递的揽投力量有所增强,我们要站在邮政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来统筹规划邮政同城业务的发展,重新确立邮政同城业务的市场主导地位。
首先要准确把握同城业务的内涵。当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带的延展,同城业务与区域业务呈现高度融合的趋势。同城业务是邮政小区域性(如:芜马铜地区、合六巢地区)业务,是EMS现有网络的有益补充,是一项很有前景的业务。我们要通过专业化经营,积极构建全区或相近区域间的“大同城”网络。目前邮政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的EMS业务发展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大同城网络的构建与业务发展需要集团公司、省公司的规划协调。
其次要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同城业务根据客户类型及业务特点,一般可分为4类:一是单证照类市场,客户主要是政府机关、行政事业部门;二是重点行业类市场,客户主要是银行、保险、民航、通信,主要是票据、账单的寄递;三是一般商用及民用类市场,客户主要是中小企业和普通消费者;四是个性化增值类市场,客户主要是电子商务、网上(电视)购物等公司。单证照类政策风险大,一般要积极稳妥推进。其他三类是发展的重点,尤其电子商务发展所带来的网上购物、网下配送市场尤为值得关注和拓展。物流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去年底集团公司已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电子商务经济速递——E邮宝业务。今年8月北京邮政在全国首推信筒同城快件业务,通过降价和提速等措施来迎合市场,寄送同城快件的费用降至原价格的一半左右,这一价格与民营快递相差不多,但时效性和可靠性更有保障。
第三要整合资源。当前从同城寄递业务来看,邮政有商业函件、速递物流等部门参与,像行业类账单寄递目前大部分是邮政商函在做,内耗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因此加大发展同城业务,不能就速递说速递,而要整合邮政资源,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公司,譬如“同城快邮公司”,把有关同城寄递的业务(快件、物流配送、账单等)全部交由其经营,这样既能实现邮政一个部门对外,有利于客户识别和业务发展,同时也能促进综合规划同城业务的发展。除了内部资源诸如投递、11185的整合,还应积极与社会公司合作,借助他们的业务网络、投递能力等在短期内打响知名度。
最后要塑造品牌。品牌是竞争的利器。这些年,邮政旗下的EMS在业务品牌发展上可谓一枝独秀,推出了“次晨达”“次日递”“思乡月”等品牌,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在同城业务发展上,集团公司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依托“中国邮政”品牌资源,采取托权品牌策略,统一品牌形象、品牌名称,如“同城快邮”。各地邮政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品牌建设、宣传推广等工作,如芜马铜地区间的同城业务品牌名称为“同城快邮·芜马铜一日递”。同时要提升服务能力,同城业务的核心竞争点就是时限和价格,我们要通过损益核算,制定出有竞争力的价格,通过借助社会运输能力,积极构建灵动的“二网”,加快传递时限。通过服务水平的提高,促进品牌塑造。
分类: 管理悟道 |
“一天擦六遍桌子”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它的大意是这样的:如果训练一个德国人或日本人,让他每天擦6遍桌子,他会这样做;而一个中国人开始会擦6遍,慢慢地觉得5遍、4遍也可以,最后一看领导不在,索性就不擦了。
在企业中当我们也很认同这个故事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很多责任归结为员工素质低,甚至成为很多管理者做不好工作的一个借口。
实际上一天擦6遍桌子其实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知,一天擦6遍桌子是目标,我们需要这样做;二是行,有一定的办法和手段保障能做到。对于企业员工和管理者而言,在认知的方面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关键是在行的方面,为什么我们的组织执行力特别差、员工的执行力特别差呢?
执行,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之一。执行的一个基本层面就是把简单的事情持续得做好。如何才能把一件小事情持续得做好呢?这主要看企业制度。
对于企业而言每一项工作实际上都有一定的价值,对于是否做一件事情经过长期的实践认知,应该是非常明确的,比如说一天擦六遍桌子。而这种坚定的认知通过制度、规范、培训、处罚等方面的工作又具体的落实到工作当中去了。企业必须准确、清晰地告诉员工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责任、考核等。长期的制度坚持,就产生了责任文化和执行文化,又不断地影响着后面的人。
目前我们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清楚哪些是关键性的工作,对待很多问题就像搞运动一样,搞一搞、停一停。对某些具体工作,时而重视、时而忽略,不能持之以恒,不能明确标准,不能经常检查,不能将这些工作常态化。很多事情就这样循环往复而又没有推进。所以才会有“员工只会做领导检查的工作”这句流行语。在这样的氛围中,容易形成一种投机文化。
同时要对这些标准化的关键性工作进行检查。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标准,缺乏对过程的监督,缺乏对结果的核查,就很难执行下去。在一个PDCA的管理循环中,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承载的重要职责。当然检查是要按照工作的标准进行的。企业要明确工作的标准,并将标准告诉每一位下级员工,最好是将它转化成文字性的东西,贴在墙上、刻在脑里。当然,最重要的,管理者首先要做标准的执行者和维护者,不要做标准的破坏者。
一天擦6遍桌子,说难不难,需要一点点坚持;一天擦6遍桌子,说容易不容易,难就难在管理者的自我约束能力。说到底,组织的制度化能力、执行力,集中体现在领导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