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诗作中的邮票意象
2017年12月14日中午刚上班,朋友圈被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的消息刷屏。读过先生的几本书,因工作缘故,记住了两首与邮票意象相关的诗。
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意象不是什么舶来品,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立象就是造像,尽意就是表意。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通过象的形式,表达意的内容。《诗经》中的比兴手法,也多为借象来表达情绪,渲染气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女子出嫁的场面借灿灿桃花完美呈现。用意象,文字经济,形象突出而深刻。
余光中从西方走回近代中国后,诗歌创作中更多是民谣糅合着沧桑的历史文化和乡土情结,注重意象的精准,不刻意锻字炼句,任其自然。创作于1972年和1981年的《乡愁》和《梅雨笺》两首诗中邮票意象的使用,平实简单,传递了浓郁的思绪,着墨不多,却意味深长,余味悠远。形式平实,用字简单,貌不惊人,但它蕴涵的丰富的意象和浓烈的感情,使人一次再一次地细细吮嚼回味。
小小的邮票,何以被诗人拿来当作乡愁、思念的意象?大概缘于其所承担的功能和负载的信息。一封贴上邮票、盖了邮戳的信,就是一种情思,从此地到彼处,从投入信筒到等待回音,隔着时间与空间,情意在等待中慢慢发酵。在通讯便捷的今天看来,颇有些行为艺术的味道。“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就留下了印烙”(《梅雨笺》)记得年少时,朋友之间写信,选信封,选邮票,邮票的不同贴法表示不同的涵义。到邮局寄信,营业员“啪”地一声,在邮票上盖上邮戳,就留下了时间和地点以及寄信人的情思。收到信后,从信封上的两个邮戳,像探案一样,细细分析寄信的时间,写信人在何方,信在路途上走了几天……一切具象,幻化成不见面两个人的种种情绪。这也许是名人书札在当今拍卖市场不断创出惊人天价的原因之一吧。
离开大陆二十多年后,从海岛望大陆,个人的悲欢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这宏大而丰沛的情感,诗人却用了极其平常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以邮票为开篇,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诗人厚重的、自小而凝结的乡愁。邮票的这种张力,在《梅雨笺》中,越过梅雨中泥泞的城,和着春泥的足印,像青鸟一样“从你楼上/飞来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