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孩与早期教育
(2008-10-08 14:27:25)
标签:
幼儿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孩子教育科学勤奋刻苦望子成龙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狼孩与早期教育
中耀
上个世纪,许多报刊先后报导过印度狼孩的消息,可是都是作为奇闻发表的,这太可惜了。因为狼孩的事例能很好的说明早期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们应当对它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最知名的狼孩是1920年10月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部米德纳波尔附近发现的两个女孩,估计她们的年龄分别为8岁和2岁,当时两个女孩正处于多只狼的包围之中。在一位英国牧师的带领下,村民成功地射杀了母狼营救了她们。他们给两个女孩分别命名为卡马拉和阿马拉。这两个狼孩长着畸形下颚,牙齿很长,她们的眼睛在黑暗里像狼一样有着野性的目光。
牧师想把她们培训为正常人,关于培育她们的情况,牧师记了九年日记:她们用四肢走路,白天膝盖弯曲的藏在墙角睡觉,入夜则不睡,而且在1~3点固定的时间里像狼似的嚎叫。眼睛能射出狼似的蓝光,她们总想逃回森林里去。给她穿衣服就撕碎,即使在冬天,给她盖被也弄掉。她们不吃蔬菜和谷物,愿意吃生肉。吃东西很少用手,而是用牙撕着吃,和小狗似的舔着喝水,经常和小狗在一起玩,看到人就呲牙。然而,阿马拉在被救后的第二年就死去了。
卡马拉到1926年才勉强会用两条腿走路,但要快跑,还得用四肢。经过七年教育,她才学会45个单词。十五岁时,她的智力才达到两岁孩子的水平。能在夜间睡觉了,喜欢和人在一起。卡马拉活到十七岁(1929年),她不再吃腐烂的肉,能够直立行走,只学会说50个单词。
狼孩的情形能从反面让我们思考一些有关幼儿早期教育的问题。
狼孩的婴儿时期因为是和狼在一起度过的,自然被“狼化”了。于是,用四肢跑,夜晚嚎叫,冬天不盖被子,眼睛发出蓝光……以至后来一直“本性难移”,终生不能转化为“正常人”。
因为在他们大脑的发育期、在接受人类社会生活熏陶的时期,他们经历的是的狼生活。他们的智力没得到人的教育和影响,即使有记忆力,他们也不能从人的角度去看事物,他们脑子中所反映的内容:不过是狼与狼,狼为了生存与自然界的矛盾和斗争。对于人来说,陷入那个绝境,实在是可悲的!
为什么他回到人间之后,仍不能很快的恢复人的生活呢?这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作为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必须经过的身心发育的阶段(接受了狼的生活方式)。确实如我国一句老话“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的:“大脑的神经细胞约有一百四十亿个左右,期中70%到80%是在三岁前形成的。”“人的智力的50%是四岁前形成的”“人到五岁,大脑基本已形成了。”这些说法虽不一致,但狼孩的一切证明了上述说法是可信的。
狼孩生活方式让我们看到,孩子在五、六岁前,从精神到肉体的可塑性是极大的。狼孩居然可以离开几千年人的生活方式,而完全适应野兽的生活,并且这种生活习性一经形成,就很难有所改变。
在辽宁海城的农村有一个猪孩(女性),孩子的父亲王某靠养猪生活,母猪生崽后就在家里喂养。
孩子的母亲小时候因患乙脑而致痴呆,所以,不懂得照顾孩子;父亲由于养猪忙碌,也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于是,小女孩从小就天天和猪生活在一起,看到小猪仔吸允猪妈妈的奶,小女孩也学着小猪仔的样子吸允猪的奶,并学会了猪的生活习性。同猪一块吃草、吃高粱、玉米粒儿等生的食物,渴了喝泔水……她习惯四肢爬行,站立困难,但消化力极强。
小女孩后来入学前班学习,表现得智力低下,十岁时的智力仅仅相当于三岁孩子。经过一年的学习,她只学会了一个“2”的数字,经长时间追踪观察,其智力始终低下,但对猪仍然亲切感,有时仍喜食生的食物……
由此可见,利用这极其宝贵、极有限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宜于儿童身心状况的早期教育,是值得家长重视的。长期以来,我们有些家长和教师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念。
有些人认为孩子在7岁学期前是不应当进行教育的、他们以为只有等孩子的各方面发育成熟后才可以进行教育。这样一来,就把孩子的接受教育的最佳期全盘否定了,把本可以大有可为的黄金时期白白付之东流,实在太可惜了。
孩子的身心发育并不是静止的,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及时正确的教育,他就会自发的成长,就可能接受很多不正确的东西。等到过了形成期、固着之后再迫使儿童改变状态,那不仅十分困难,而且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痛苦,有些习性毛病,甚至终生都改变不过来。这就不仅是个弯路问题了,正好似树木的成长,必须从幼苗时期就进行修葺整枝,而不能等到枝杈横生,已经定型时再剪枝的道理是一样的。
当然,现在孩子们已经有了较好的接受早期教育的条件,然而由于我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所以很多托儿所、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远不理想,特别是一些家长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个宝贵的时期对孩子进行积极地培养和训练,势必影响孩子们的成长,这不能不说是令人十分惋惜的损失!
早期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育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大量实例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一百多年前,法国一位牧师——卡尔威特,从孩子生下来不久就对孩子进行了早期教育,从三岁半起教孩子识字,七、八岁就会几国外语;由于早期教育,孩子记忆力和智力发展极好,读了很多书;十四岁获得博士学位,十六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也许有人说,这孩子可能是天赋好。不,他一小恰恰并不聪明。他的父母曾经说:我们怎么能摊上这样一个发呆的孩子呢?但是不能不教育他,教育的结果,就是取得了上面的好成绩。
还可以举斯特 那夫人教育孩子成功的例子。她用卡尔·威特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女儿,结果女儿十分优秀:五岁时就会几国外语,并且能把一些优秀的儿童诗歌译成世界语(书出版后,受到世界语学者的赞扬)小孩子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书。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也都因受过早期教育,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近代受过早期教育的伟人,以周恩来、郭沫若为代表,他们不仅记忆力好、学识渊博,而且在革命事业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现代的“神童”更多:宁铂四岁就认识不少字,十四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谢彦波十一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是科技大学年纪最小的大学生;湖南的王昂两岁识字,四岁上小学,也成为少年大学生;辽宁抚顺女孩李翠,两周岁已识字一千多,可以做其他孩子的小先生。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都说明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已经不是想象中的事了。
可能还有人认为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会伤害儿童的身心健康,乃至会影响儿童的寿命,这当然也是没有根据的误解。
上面我们提到小卡尔威特健康的活到83岁;受过早期教育的德国诗人歌德活到83岁;诗人李白活到61岁;杜甫活到68岁;白居易活到74岁;周总理活到76岁;郭沫若活到85岁……这都说明:早期教育不会影响人的寿命,相反,常年愉快的学习,会使他们的生活更愉快、更健康。巴甫洛夫说:“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个印象易于感受,不管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这也是他们能够长寿的原因。
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是其中起重要作用的仍然是人的因素。如果未来的孩子都受过早期教育,那么他们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必定会远远超过前人。
为了孩子和祖国的未来,迫切需要我们把早期教育迅速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