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雅阁再好卖 也得面对四大障碍

(2007-12-28 07:58:39)
标签:

汽车

新雅阁

再好卖

面对

四大障碍

分类: 汽车评论散文随笔
 新雅阁再好卖 也得面对四大障碍
    广本第八代雅阁已于昨天上市。号称“史上最强”、目标每年销售17.8万辆。上市之时便锋芒毕露,毫不掩饰地高调出场。
    新雅阁好则好矣。但销售目标每月要完成1.48万辆,而且一路赤裸裸唱着“史上最强”的高调,感觉有失稳重,过于张扬,略嫌轻狂。
    晓程以为,月销1.48万辆是个热卖的目标。尤其在新车频出竞争激烈的现在,要完成新雅阁的销售目标,不是没有难度,甚至可以说难度挺大。因为,有五大障碍需要新雅阁去认真面对。
    一、消费群体敬而远之
    高大、高价、高调、高品质令其“高处不胜寒”,将普通消费者拒于千里之外,令消费者“敬而远之”。
    新雅阁还没上市,就有舆论给它下了毛毛雨,说是该款新车标准高、技术新、空间大、动力强,不能走低价路线。言外之意是要通过保持价格高度,维持品牌的高端形象,对普通消费者的低价需求毫无迁就之意。
    而实践证明,适中的、适应的就是最好的。中庸为佳,过犹不及。这体现一种均衡性和分寸感。而标准近于C级车的新雅阁在这方面出现了多项突破:突破了消费者的技术适应范围,突破了普通消费者的价格适应范围,突破了中国消费者内敛含蓄而不张扬的行事风格。这种种突破,打乱了消费者所习惯、追求和崇尚的均衡性和分寸感。品质再高,未必需要;技术再强,不是必需。过于宽大,未必适宜。更多的消费者喜欢物美价廉。每月要把产品销售给1.48万顾客,这可是中国市场中占多数的消费者。而你的产品价格和标准与消费者需求发生偏离,想热卖旺销争取多数消费者,有那么容易么?
    二、相关车型群起攻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高调张扬,四面树敌。
    新雅阁来势汹汹,盯住的是凯美瑞、迈腾、蒙迪欧致胜、马自达6正在分食的津津有味的蛋糕。竞争格局的打破,使新的势力阵营出现变化,所有车型的竞争指向和销售举措全部向新雅阁集中,群狼之间相互竞争变成好虎与群狼之间的对垒。也许在这一产品集群中没有新雅阁的对手。但,好虎架不住一群狼。眼见得新雅阁销量上升、自己的地盘缩小,迈腾们那里会心甘情愿就此罢休?与新雅阁的竞争,迈腾们的杀手锏就是拼价格。成本减不掉,价格下不来,正是新雅阁的软肋。新雅阁所以早早声明不走低价路线,就是因为对他来说,低价意味着将高标准全部废掉,将它高人一等的优势化为无形。
    对凯美瑞、迈腾、蒙迪欧致胜、马自达6等车型来说,降价、低价格路线正是他们的拿手技巧。迈腾上市以来已经有最多1.3万元的优惠;马自达6优惠幅度更大;蒙迪欧致胜也有降价空间;凯美瑞的降价能量还没有充分发挥。这些车型,继续降价或加大一点优惠幅度也可以承受,没什么了不起。
    即使新雅阁是打造高端车品牌,从长计议长期打算,不求近期效益,等到时过境迁,未来2年后的车市又是一番景象,市场未必会如你所愿,容你轻松收入囊中。但从年销量17.8万辆的目标看,新雅阁近期还不是不计销量。要高价又要高销量,这难度就大了。
    三、被动安全频遭诟病
    雅阁的“婚礼门”不了了之,阴影未尽;被动安全频遭质疑、不被信任的负面影响一直没有彻底消除。
    四、公车消费开始转向
    受政策制约,公车消费开始转向。高价格、高标准、大排量车型一直受到限制并继续受到更严格的限制;一味求大、求高、求好、求强的高价高调和张扬,恰恰偏离了公车需求。政策的作用力加强之后,公车消费限制增多,新雅阁不会成为公车消费的首选。这一点与凯美瑞相比稍嫌逊色。凯美瑞有公车消费作市场支撑,私车消费的强劲势头未必不会持续。凯美瑞也不会让自己的市场轻易被夺走。它可以通过改款改型进一步切近消费者需求,从而制约新雅阁。
    不久前,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切实做好公务用车节能减排工作,带头使用经济、节能、环保的自主品牌汽车。
    这项规定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各省市区的相关规定和此后更严格的规定将会出台。新雅阁想分到公车消费这杯羹,就难了。
    所以,新雅阁的前景未必就是鲜花满途。上市的高调高温过后,还需冷静观察,认真面对自己的不利因素,看到差距和不足。期望过高,过于自信,容易忽略对手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