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市场的目标模式需要退出机制的保证
马跃成·铁牛
前几年中央政府一直在调控房地产市场,出台了“国六条”、“国八条”、提高首付、限制二套房等一系列指在抑制房地产投资的调控政策。而从去年开始。中央政府又不断地为房地产松绑,先是降低利率、减税、后是撤掉二套房的部分限制,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出台买房给补贴等办法。
但是政府救市,让买房人受益,但是却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地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人们担心政府救市的结果可能是房价的止跌上涨,而减低利率的这点钱与房价上涨相比,可能不是得利,反而损失更大。同时人们相信房价如果政府不救市,房价下降的空间肯定依然存在,并且不是小数。
其实人们也怀疑政府救市的目的可能有刺激房市,从中维持土地财政的目的。因为政府官员腐败导致房价上涨的因素一直存在,因此也不能排除个人利益、集团利益成为维持高房价的作用。
这么些年,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确实成绩卓著,城市数量从原来的160多个,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个,最近还有的统计报告说,我国的城市化率也达到了将近50%。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往常总是有人把城市发展作为房价上涨的理由。实际情况也是,房子越盖越多,但是房子越来越不够用了,房子越来越大,可是住房需求越来越紧张了。
在房改之初,国家就住房市场有个基本的框架,并且在理论上现在这个框架也没有改变。就是低收入者住廉租房、中低收入者住经济适用房、中高收入者住商品房、富人们住豪华公寓和别墅。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房屋结构基本上已经整理出来了,但是人员结构没有与房屋结构相一致。比较典型的就是有钱人买经济适用房,可能真的不住。甚至有的权势阶层可能从房改房到经济适用房再到豪华公寓各类房屋通吃的情况,几套房屋、十几套房屋的情况不鲜见,在上海那个有名的炒房副区长就有十几套房屋。
按照政策规定,如果个人条件改变后,应该退出低一级房屋才能住进高一级房屋,但是现在这种退出机制没有形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间经济适用房因为富人住进公寓而退出转给穷人名下。
有钱了住好房子,没钱的时候也要有房住,起码保证人人有套房子,是不是有产权不一定,但是使用权是必须的,也就是廉租房的建设应该加大。
应该让购房和退房连动起来,想拥有多套住房只能在商品房和豪华公寓领域选购,不能让有些人有多套的保障房,这样就侵害了人民的利益,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也不符合国家的政策。
一定要坚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让楼市像过山车似的。让一些人在楼市的翻腾中暴富的政策一定不是一个好政策,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住有所居”的市场体系。
相关博文:
2009.2.9 产业振兴规划 这次真的没有房地产
2009.2.7 房地产难成经济振兴的领头羊
2009.2.6 上海公务员房补为什么惹争议
2009.2.5 北京农地开发商品房破冰
2009.2. 4静观其变是稳定楼市最好的办法
2009.2.3
集资合作建房要去单位化才有出路
2009.2.3
廉租房是房市的另一条腿
2009.2.1 2009年房改:面向最底层最广大民众
2009.1.31 廉租房覆盖全社会意义大
2009.1.24
京15条新政只救民生不救房价
2009.1.23去年只降涨幅今年猛降房价
2009.1.23 与董藩商榷:房市的症结何在
2009.1.22高管降薪别裁员是开发商重生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