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生活·心情 |
国内的纪录片一向口碑颇佳(不知是不是其它片子还在初级阶段或受制阶段,把纪录片托起来了),最近有记录餐饮食材文化的,有说茶马古道的,这两天还不停直播着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直播不算纪录片,但更真实也更刺激,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许什么也不会发生,但就是不敢离开镜头。
以前也了解过相关的纪录片,铺天盖地的角马斑马和他们的食物链上段捕食者各显神通,为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来进行这场活动。去过东非的人就知道,那地方大部分是热带草原,水说不上极其匮乏,但绝大多数都是要靠天吃饭,自己无力对抗自然。夏季是降雨的主要集中季节,日子好过水草鲜美。但非洲的热带草原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西三面,而且热带草原高温干旱季节十分明显和漫长,而非洲这一区域的热带草原又刚好被赤道分在南北两个半球。因此,如果往返于两个半球,就可以保证有较充足的水来维持生命。为了生存,就有了这场波澜壮阔的迁徙。如果亲历过这个场景,你会相信这是一个世界级的感动旅行。能在电视里看到直播,也算一饱眼福了。
有个诗人曾经说:“迁徙不是体力和智力可以解决的,它是一个奇迹。”这里面来自食肉动物、自然天气的阻碍数不胜数,以致人们看电视,兴趣都放在了捕猎的狮群、鳄鱼上,希望看到猎杀的那一幕。这是自然正常运行的规律,生死循环。很多人喜欢看动物世界,就是因为这是自然界最真实的运行法则。没有过多词不达意、意多过词的无效沟通,一切只为生存,做最直接的选择。人类早已经脱离其它生物的生活状态,失去才珍惜,失去才渴望得到至少看到。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类失去的不仅是这些对自然对同类直接而坦诚的表达,还有对自然的敬畏。事实上,我们对这个地球早已经没了基本的敬畏之心。我们——尤其是西方哲学——,信奉敬畏自然么?不,是改变自然。圈地、筑城、延伸寿命、互相战争、汲取资源、享受空间。我们在压缩地球的空间与时间。几千万年前和几万年前的地球,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物种从恐龙到了哺乳动物,那只是生物选择和自然灾害的结果。这个地球的运行规律依旧稳定,不管破坏还是修复,动物植物都在这个框架内平稳地运行。人类横空出世,打破了这个平衡。我们急速地占有空间,同时更快地缩短时间。直到最近的一个世纪,用100年就改变了地区几十万年的面貌。
从物种角度上,这是人类的胜利。改变环境适应自己本来就是求生的本能,只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而从自然的角度看,这是地球的恐慌。至少有一点已经被证实:人类现在还无法完全地改变地球,也无法抗衡地球真正的自然能量。那么我们已做出的改变,就是不断试探着地球乃至这个宇宙空间的底线,最终可能会被一场蕴含巨大能量的自然灾害拨乱反正。就像《2012》里那样,不破不立,被人类破坏平衡的地球,最终需要一场浩劫才能回到正轨。
这就像东非的动物大迁徙。他们没有破坏生态,而是在适应生态。如果哪天动物们划地为王,自耕自重,再也不用搬来搬去——这不就成了人类么。
人类并不应该受到指责。试想当初如果不是类人猿先进化了占据先进,而是狮子老虎、大象河马,任何一个物种进化成智慧生物统治这个星球,结果大概最终都会如此。政客知道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其实放大到整个自然界,也是如此。但人定胜天和天人合一,究竟哪个更适合我们的生存?无节制地征服,和有节制地共存,哪个更智慧和长久?这些问题,东西方都在同时思索。有句话,人类进化到食物链顶端,不是用来每天吃素爱护动物的,我们有我们的权力,行使它们很多时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这没错,但关键是,这条食物链还得存在。如果你的破坏,导致生物和环境的链条都消失了,“顶点”的意义又何在?
很多人喜欢看动物的节目,大概也是想找一些返璞归真的道理。在我们眼中,这些生物是弱者。在自然这个环境下,我们都只是过客。
前一篇:城市质感来自何处
后一篇:黑锅怎能都让运动员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