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峡谷好补,地球阴影难填

(2012-06-20 15:27:08)
标签:

家居

分类: 时尚·文化
  摩天楼在过去50年里,一直是朝着“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方向发展。老蔡博客曾经的抢沙发活动高潮,也盖起了当时博客第一高楼,那时所举的现实例子,不管是纽约的帝国大厦还是吉隆坡的双子塔,到现在都已经威名不再。迪拜塔(应该叫哈利法塔)一柱擎天,后续者纷纷赶超,尤其金砖国家,普遍以楼层数和接近天际的距离为美学标准,挑战地心引力与空间缝隙。

  这是人类征服空间的例证,一座座摩天楼直插云霄,最大限度地利用拥挤城市的土地资源。不过人类的存在对地球来是好还是坏,本来就是个复杂的命题。修建摩天大楼本身,对人类自己也有着各种影响。伦敦马上要举办奥运会,各种地标式建筑也纷纷动工,国家形象一幅欣欣向荣的样子。但一些建筑学家发表了意见:那些摩天大楼太高太多了,带来各种问题。比如高楼下面街面上方的强风会被迫向下移动,伦敦牛津街的中间点大楼,与西风垂直,风沿着街道一路前进,撞上这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摩天楼的巨大正面后向下移动,导致底部变成多风地带。按建筑师的话说:“我对此深有体会。每次骑自行车经过这座建筑,我都会遇到风。”比如地表塌陷。一幢高楼只会造成临近地区轻微下陷,但大密度的高层建筑可能压迫底层土下面的含沙层,使大片区域的地面下陷。上海高楼林立,俨然已成为东亚中心。但陆家嘴地区高楼密度太大,地表下陷问题就很严重。上海的楼一幢比一幢高,而且看起来并不太在乎每年1.5厘米的下陷速度。曼谷就不太妙了,每年5厘米,预计2050年地平面就会陷到海平面以下。

  比如城市大阴影。如果是现在北京这天气,有个摩天大楼的影子挡太阳,是件很惬意的事儿。但在比如英国这种多雾多雨的城市,你把好不容易出来的太阳挡住,老百姓就不太乐意了。高层建筑成群出现,就能形成所谓的“城市峡谷”。建筑是拿纽约曼哈顿的华尔街或者伦敦第五大道举例,在这种情况下,阴影问题和噪音污染就日益严重。

城市峡谷好补,地球阴影难填


  摩天大楼为代表的建筑群,代表着典型的西方征服式思考方式。这个地球与这个环境,影响着我们人类的生存。我们要用尽聪明智慧,改变它的环境,以适应我们的生存与享受。副作用难免会有,但“如果一座摩天楼给予所在城市的东西超过从这座城市获得的东西,我们似乎没有理由不进行这种尝试。”在过去的100年,这个不等式的运算,基本人类都是赚的。因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还算慷慨,能消化我们疯狂前进后留下的一些副作用。但天也有穷尽时,当量变引起质变时,这个平衡一旦被打破,就很难再自我修复。何况人类的欲望比世界上任何物质的膨胀速度都惊人,在建造、破坏、享受的巨大惯性中停下,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当西方渐渐认识到这些行为的可怕后果,开始有所收敛时,新兴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则一股脑接替了它们。各种建筑群、工业群纷纷出现,把一个一个国家和城市抹去本民族痕迹,变成西方式的现代都市,以十年为周期重复着西方百年的过程。时间的压缩,也让变化更加剧烈,副作用更快显现。有一天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这些金砖国家开始收敛,更新一代的经济体依旧会复制这种模式,也许在非洲,也许在南美。只要还有未开垦的荒地,这些过程就不会停止。

  没有未开垦的荒地了,不就没事儿了?是啊,那时,估计我们就要被迫宇宙移民了。

  一个城市出现了峡谷,阴影最多成为人们的谈资、乘凉地或者发牢骚对象。一个国家,甚至整个这片儿空间出现了峡谷,有时就不是我们可以逆转的了。我一直想,建筑师、设计师,在这个时代,除了让生活更美的原则外,应该有更高一级,例如让人类更合理生活的志向。现代人类的审美观总是倾向于新奇华贵和巨大,如果想对这种观念施以引导改变,那么对建筑形式有话语权的设计师们应是责无旁贷的。毕竟我们谁也不像,千百年后,这些摩天大楼的残骸,变成如今地球上巨石阵、古建筑般的“人类文明存在证据”,而我们自己,则失去了这个空间的生存权。

   蔡明自留地“蔡园子”(点击进入博客圈),欣赏铸造生命力的家居,阅读大师心灵的设计,把玩优雅刺激的时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