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朋友,这几天去意大利大使馆做签证面试,面试官一听他是搞文化产业的,饶有兴致地用意大利式普通话问他:你对大卫雕像在新闻里被遮住关键部位,是什么看法?
这事儿果然已经传遍天下了。央视新闻里,米开朗基罗著名雕像大卫关键部位被打上马赛克。网上热议同时,几小时后再播,马赛克却又去掉了。顿时轩然大波,众声鼎沸。有说遮得好,合情合理,更多说这和3D《泰坦尼克号》剪了那段有啥区别?
首先对比一下,维纳斯来做展览,咱会给她戴个胸罩,或者上身打上马赛克么?很难想象吧?因为艺术作品,本来就不是我们相关部门界定的“淫秽物品”之列,创作出一幅雕塑,穿与不穿衣服,是艺术家当时的选择,而非当下一些伪艺术真色情,为了不穿而不穿。扼杀这种艺术上的选择,未免就对人不尊重了,所以大家并没有对裸露的维纳斯有什么奇怪之感。有人说大卫那为什么就被挡住了?是说第一性征比第二性征更不合适出现在电视上?这不是人体歧视么?咱不是搞生物伦理的,不深究。但确实有这么一个段子,来自鲁迅一篇杂文:“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给雕塑打马赛克,根源差异是文化。古希腊文化和文艺复兴之后的主流审美观是以身体为美,裸体雕塑又是其中重要的表现形式,是用来表现历史事件和情绪的,也表现身体的健美和性感等,没有淫秽的含义。有学美术的朋友都知道,有关雕塑艺术品,教材上的图片是不会打马赛克的。老师可能还会启发学生,让他们思考用裸体的形式是想表达什么内容。对待此物,西方的主流思想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东方思想归根结底是含蓄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而更关键的是,一件事,总是要避免各种风险,所以思想上永远是慎重的:“这些东西,放出来会不会不好?”如果有了这种顾虑,那就宁肯“折中地放出来”,也不必去冒那个万一的风险。其实我们很多人感觉,如果说一开始就不打马赛克的话,这件事情可能也就非常平静的过去了。但恐怕承担这个播出的相关工作人员和领导,一直会忐忑不安。毕竟这是公共电视台,又是央视,还是在北京。
文革后解禁过一批电影,这些电影里一堆“少儿不宜”的画面。据说当时看电影,有人看到这些画面,就冲动地站起来不知所措了。这情形我相信,因为思想被禁锢了很多年,这种视觉和心理冲击要一点点适应。那么,是不是电视工作者们的心理活动,就是中国有十三亿人民,总有一些还是在蒙昧状态,受不了大卫裸体冲击的,所以我们要保护他们呢?
我想,这和我们家长宠爱孩子一样了:过度保护。这个社会里,我相信想看这种东西,不管大人孩子,都有无数渠道可以去看。就算偏远山区的孩子,经过这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发展,也多会了解艺术与美学的关系。我们应该早已经过了大惊小怪的年代,所以很多网友都在用各种调侃的说法来评论这件事,因为大家其实都不太在乎了。
这种遮挡,潜意识里是没有管他是艺术品,还是情色物品,只遵着一个原则:有露点就要挡住。这是一种典型的大包大揽家长式框框思路。在民智开放的年代,如同对待洪水一般,宜疏不宜堵。信息爆炸,封锁是不能实现的,引导和教育的意义占据主导。类似的情况还有电影分级,我们知道内地电影没有分级,只有不许。比如“不恰当地叙述和描写性及与性有关的情节,正面裸露男女躯体”,就是不许,要删减。什么叫不恰当呢?导演是否根据这些确实在表达什么呢?那就一概不管了,通通砍掉。大卫也是这个问题:思路固话。
不过当天新闻放过三个小时,大卫又完整地展现了。是领导批示可以放了,还是听到大家意见了,我们不得而知。仅从结果上看,这是个好事儿。雕像马赛克这件事儿除了拷问媒体报道尺度的把握外,更重要的是反思,我们该如何寻求包容外来文化的一种思想刻度。
前一篇:设计需要一颗敬畏之心吗?
后一篇:城市质感来自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