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徐州烙馍户部山古建筑沓烙馍 |
分类: 徐州美味 |
和虎爹去爬云龙山!!
我喜欢山上的空气
喜欢看山上锻炼的老人们快乐的大声唱歌
喜欢登高远望的感觉~
这次去发现观景台居然不收费了,呵呵,以后要常去
喜欢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我,最高、最大~
一切的一切都是小菜~~~
可能是天气好,心情好~~~
下山后我俩又顺带着去了户部山
唉!土生土长的徐州人
来户部山已经是NNN、、、年前的事了~~
我忙的啥,又忙出了啥!
谁知道捏~~
搜:户部山久负盛名,黄金宝地~~~
徐州古代水患频繁,淹没州城,宋代以来,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往往泛滥,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但
户部山因地势较高而免遭覆鼎之灾。
1624年,徐州户部分司署为避水患迁往户部山。户部山因靠近城池,有钱有势的官宦之家和富贾豪门纷至沓来,
成为了富户们争相趋居之地久之,在户部山居住便成了富贵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穷北关,富南关,有
钱人住户部山”之说。



|
|
|
徐州烙馍 日期:[ 2011年3月19日 ] 版次:[ B13 ] 版名:[ 晨报文学奖 ]
◎王蕾de专栏 虎妈尚菜 烙馍,现在不容易买到了,主要是现在愿意、会烙烙馍的人逐渐少了,那一“擀”二“翻挑”绝对是个技术活。你看:一个小小的面团在巧妇的手里,用擀面杖先转圈擀,稍大后就上下翻飞、跳跃着擀,一分钟的功夫,面团就擀成一张极大、光滑平整的薄薄的圆面片;擀好的面片再用细长的竹批子挑起,放在中间突起的铁“鏊子”上快速地翻着烙。要做到烙馍不焦、不破,一定要不停地挑翻,左叠右折,功夫了得!烙烙馍一般都是两人配合着完成,一人擀,另一人翻、挑,若一人能完成,那是真的了不起啊!
要想烙馍筋道好吃最好用木材慢火烧的鏊子烙,那烟熏火燎的遭罪及熟才能生巧的技艺,现在年轻人很少有愿意学的,但稍上了年纪的徐州人还是对它一往情深,我曾在博客中写下一篇名为《徐州特产柔中带刚的面食烙馍》,引来好多奋斗在天南海北的徐州人热情留言:想念妈妈的烙馍卷馓子;少小离家,很久没吃烙馍了;奶奶做的沓馍最好吃,我想奶奶了!等等。那一句句亲切的话语,那对徐州对家对烙馍深深的眷恋让我感动! 对身在异乡的人来说,烙馍真的就是徐州就是温暖的家。 这徐州人百吃不厌的烙馍有着2000多年历史。楚汉相争时,刘邦率兵与项羽作战,徐州的老百姓为了让刘邦的士兵能快速吃上饭,发明了这简捷快速的面食——烙馍。 俺觉着这从小吃到大的烙馍是柔中带刚的面食:那柔主要是指制作烙馍的大多是心灵手巧的女性,是技术含量极高的一项手工活,看起来恰似舞蹈表演:和面、揉、擀、挑、翻,步步都需要眼手配合且麻利快速,不是一般人能很快学会的,所以这烙馍始终都没被四处流传,要不咋叫绝色呢!如果有人在别的地方见着会烙烙馍的,那有可能就是咱徐州的姑娘或媳妇。这柔还代表着烙馍自身的柔软,薄薄如纸,可随意折叠,也可根据口味包裹各种菜。刚则是指烙馍的韧劲,别看它外表柔弱,吃起来可软韧可口、嚼劲十足。如果你第一次吃,那准会累得腮帮子发酸! 在徐州,上了年纪的人有时烙完烙馍,会趁热沓几个韭菜盒子,烙馍做的韭菜盒子比煎饼做的更有面香味。或者磕上个鸡蛋再配上点葱花,将两张烙馍一合做沓馍,外酥里嫩,满口留香!王陵路上一家沓馍店就是天天宾客爆满,只要早上有时间去爬云龙山,我和老公会顺道拐上王陵路,在寒风中排队等候,就为吃上口“沓烙馍”,焦酥的烙馍,软香的鸡蛋,清新的葱花香,再配上碗热腾腾的豆腐脑,美的啊!做沓烙馍应是烙馍的最高待遇,俺这么认为,虽然烙馍有各种各样的吃法,但我这个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对沓馍的感情来自于小时候的遥远记忆,那年月是生病才有的待遇呢,吃顿加了鸡蛋的焦香沓烙馍感冒就能好得更快!多年后,熟悉的味道,随着沓馍一同被踏实地吃进肚子里,满足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