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五台山北1灵丘博物馆

标签:
赵武灵王墓灵丘博物馆觉山寺曲回寺灵丘长城 |
分类: 自驾篇 |
进灵丘县城路口,立着赵武灵王骑射像。手机海拔950米。
宋起凤:“邑于晋为北边。自赵籍分晋地之一,邑又当赵西陲矣,前此无名邑者。至(赵)武灵(王)数出塞游猎,道殂(死)于此,既表其丘,遂命为邑。亦犹余姚之宗舜,夏县之宗禹也。按:真定(正定)平山有武灵墓,而此亦岿然并著,岂古人衣冠有陵、简册有冢?世代湮遥,传闻在疑似间耶。志方舆诬伪之辩,不得不首严夫”。
岳宏誉:“灵丘,汉县也,因有赵武灵之丘得名,亦自汉始也。《六国表》:赵敬侯(三任,赵章)伐齐,至灵丘。当是齐之灵丘,非赵地也。汉封代王于北边,置代郡,蔚灵之地皆属焉。后(北)魏以蔚为灵丘郡,未有州名,后(北)周改灵丘郡为蔚州,隋初更以灵属蔚。自唐以来,皆因之,以迄于今”。


宋起凤认为赵武灵王非死于沙丘,而是出塞“游猎,卒葬此”,还专门撰写了一篇《灵丘辨》,为《大同府志》、《山西通志》等方志收录:
“灵丘之见称于孟氏(《孟子·公孙丑》“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朱熹)注已明释,其为齐下邑也。按:是邑在周慎靓王二(前319)年,齐已命名,以今舆地考之,当隶山左。其建置废革,山左属邑自有成书,不具论。独是疑者,或谓今之邑,其齐地之旧乎?或谓邑之名,同时有两称乎?皆非也。考周威烈王二十三(前403)年戊寅,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三分晋地为诸候,邑时为赵西北边,尚未有邑。在威烈王二十三年之前犹属晋,其明年(第二年)属赵,明矣。齐地之广,无逾赵之中山、燕之易水,而至云中、上谷间者,是说也,可以无辨。而同时两邑之议,不容无言。(孟子)子舆责蚳蛙之辞灵丘,盖慎靓王时,齐有是邑,赵固未尝设也。至周赧王八(前307)年甲寅,赵始传及武灵,与肥义谋易服骑射,虽中为公子成谏止,然数出境游猎,卒葬此,终未置邑。中间历秦楚,垂九十九年,汉高帝(刘邦)兴,乃于十一(前196)年乙巳冬,命太尉周勃入代击陈豨。豨乃奔此,破其军,因有武灵之丘,始置邑,名焉。由汉高溯周慎靓王,相去凡一百一十有五年。前此百余岁,而以灵丘独显者,齐邑也。后此百余岁,而以灵丘并著者,汉邑也。地隔千余里,世易四五姓,名虽同而迹则异,岂得以齐诬赵,并以赵诬汉乎?故不可无辨”。


“武科名碑
辛巳(1821年)恩科举人知灵丘县事…
乙未(1825年)恩科举人署灵丘训导…
特授灵丘县右堂加一级保参…
……
灵丘古城,博物馆东南不远。沙盘红色表示现可辩城墙遗存。
简介:亦称赵国城。位于落水河乡固(故?)城村、门头新庄村、门头西庄村之间。圆形,围约4100米,现遗存城廓约2000米。始建于战国中期(当时什么名?),迄北朝,在大约七、八个世纪的时段里,曾是战国、秦、汉、晋之城邑及灵丘县治。


北魏平城时代(398—494年),持续修筑灵丘道。北起平城(大同),越桑干河,翻石铭陉(戗风岭),经温泉宫(汤头),过灵丘,抵恒山(曲阳县)、中山(定县),达信都(冀县)、邺(临漳),是北魏朝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
笔架山前有御射台。北魏和平二(461)年,高宗文成帝拓跋濬南巡中山、邺、信都,三月还驾,途径笔架山,与群官竞射。之后,御射台、笔架山亦成为孝文帝元宏北巡竞射之所。
顺录《水经注》对灵丘记载:“滱水(唐河)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恒山南之翠屏山),即沤夷之水也,出县西北高氏山。《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者也。其水东南流,山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世谓之石铭陉也。其水又南径候塘,川名也。又东合温泉(汤头)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东南流径兴豆亭北,亭在南原上,敧倾而不正,故世以敧城目之。水自原东南注于滱。滱水又东,莎泉水(赵北河)注之,水导源莎泉南流,水侧有莎泉亭,东南入于滱水。滱水又东径灵丘县故城南。应劭(东汉)曰:赵武灵王葬其东南二十里,故县氏之。县,古属代,汉灵帝光和元(178)年,中山相臧昊上请别属也。(薛)瓒(西晋)注《地理志》曰:灵丘之号,在武灵王之前矣。又按,司马迁《史记》,赵敬侯九(前378)年,败齐于灵丘,则名不因武灵王事,如瓒注。流水自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隘于峡,以讥禁(稽查)行旅。历南山,高峰隐天,深溪埒谷,其水沿涧西转,径御射台南,台在北阜上,台南有御射石碑,南则秀嶂分霄,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皇帝)车驾沿溯,每出是所游艺焉。滱水西流,又南转东屈,径北海王(元)详之石碣南、御射碑石柱北而南流也”。《水经注》完成于北魏晚期,为什么没提觉山寺呢?平城寺庙众多,觉山寺不值一提?
《皇帝南巡之颂》碑模型。也称为御射碑,北魏和平二(461)年三月立。原位于笔架山对面御射台。青石质,螭首龟跌。碑宽137厘米,厚29厘米,总高约411厘米。损残。碑阳文字存170余字,记述了北魏文成帝兴安二(453)年、兴光元(454)年、和平二(461)年几次南巡的政治活动和与群臣竞射的盛况。碑阴文字存约2440余字,整理出270多位从臣的官爵、姓名。有许多官爵、姓氏、地名等,为史书不记。


该碑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都很大,是北魏前期汉字由隶变楷初始阶段的魏碑书体的皇家顶级代表之作,誉为“平城第一碑”。
碑阳,首额“皇帝南巡之颂”,残存碑文:“维和平二(461)口(年)岁在辛丑三月丁巳……皇帝南巡,口定州至于邺都。所过郡国……禊于衡水口口口射于广平之野。于峕……宋口口口口口报修聘问之义,贡殊方之……之舞,奏口(金)石之乐。乐成礼毕……讴歌之声,野夫有击壤之欢……兴安二(453)年,尝口射于此山,复……安南将军南郡公毛口仁,宁南……前将军鲁阳侯韩道仁、内……宗口数百人,皆出山数丈。然……”。


碑阴存字较多,均为随行官员内侍,大体分块,许多官职、姓氏少见。左侧一堆“内行内小”,并总结“右五十一人内侍之官”。
灵丘最著名的是觉山寺,位于御射台西南。
北魏太和七(483)年,孝文帝拓跋宏始建,集纳僧侣五百余众,成为一时之盛。辽大安五(1089)年道宗耶律洪基颁帑重修,元至元二十二(1285)年世祖忽必烈赐寺住持扶宗弘教大师,元贞二(1296)年元成宗铁穆耳加赐住持普济法号,并赐“大灵光普照觉山寺”寺额。明天启六(1626)年六月地震,除砖塔完好外,寺庙大部倒塌。明崇祯三(1630)年、清康熙二十七(1688)年再修。现存为清光绪十一(1885)年重建面貌。


觉山寺塔模型,按1:13比例制作,精致如真。
觉山寺塔始建于北魏,后倾圮。辽大安五(1089)年重建,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塔,总高44.23米。塔基由须弥座、平座、仰莲3部分组成。一层塔身设真假门窗,内有塔室。
之后将去觉山寺,但高处密檐恐怕没有模型看得真切。
简介:觉山寺塔室壁画为辽代原作,面积60余平方米。主体内容为明王。明王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它担负歼灭邪魔的职责,感化人的内心培养坚强的意志。明王在历代演进中版本较多,辽代壁画见于寺观者也较为罕见,此塔室壁画是研究佛教文化和壁画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查相关资料,觉山寺塔塔室内有八角中心塔柱,与八面塔内壁一同构成16面壁画(含南北券门两侧),保存不算完好。中心柱南北分别为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另六面为六位明王。外环(内壁)南北券门两侧为菩萨侍立、上绘飞天外,东西为两大明王,左右各绘四大天王。


下幅为天王四,位于西北面。
目前已发现约这种独特的“石塔”50座,现称石像冢,分布在以曲回寺村为中心的约27平方公里范围内。是迄今为全国规模最大、形制独特的地下佛教文化遗址。尽管目前对其整体面貌、佛学内涵及其修造动因,都还不甚明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对于研究佛教文化、艺术乃至社会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座至元二十二(1285)年的曲回寺碑在哪儿?
石像冢分布可能延伸至灵丘南山区及阜平、繁峙等县。初步考证,并非特殊社会条件下的应急举措(如灭佛窖藏),而是佛教内部一种独特的宗教崇拜形式。


这些石像冢出土的佛像,标注唐代,石质及雕工粗糙。

“师讳慧明,蔚州灵丘人。其父李族,沉信佛乘,赈贫济苦。其母刘氏,雅量弘远,懿德升闻。因梦异人白马素衣,来乞寄宿,从此有娠。载诞之后,果异恒童。相者觇之,乃曰:此子他日必大空门,非世尘中所能拘恋。才及佩觿,即习青衿,诵练诗书,傍通黄老,渔猎子史,综核篇章。尝叹曰:周孔名教,未穷有有之诠;庄老重玄,岂达空空之理?稔闻西京(大同)崇玄寺崇业大师,籍甚一时,誉流四表,即从之落发,受满分戒。探赜经论,陶冶真宗;听习华严,备淹圆别。未周数载,幽致大通,事理匝于一尘,生佛融于当念。往复千变,动静一如。星罗心目之间,珠连文句之下。方悟佛教之浅浅,已胜孔老之深深。学者追崇,负帙座下。仍念理居文表,道非语中;寻文难以证真,循指岂能识月?屡闻教外别传之旨,每欣离念见佛之谈,不历阶梯,径登觉地。遂决志游方,遍询禅匠。初投冲虚昉公,次依松岩晖公。退步忘怀,孜孜日切,备蒙淘汰,指授无遗。虽碍膺之物已除,而见觉之情未泯。后抵燕之庆寿,参海云老师,一见欣然,便通入室。老师左提右挈,痛下钳锤,棒喝交驰,迅机无滞。海云一日忽问师曰:临济三顿棒,汝作么生会?师震声一喝,海云笑曰:此子彻耶!师以手掩耳,趋出。自此情忘执谢,更无余惑。师将辞行,海云以颂送之曰:古鉴圆明,洞然莹彻;魔佛容分,虚空扑裂;大用纵横,雷轰电掣;宛转无为,不存轨辙;弄拈日里,浮沤团撮;炉心片雪,倒骑吼月;磁牛惊起,追风石鳖。咄当头打,破绝偏圆;拨转玄关,奚辨别时?当乙巳(1245)年七月望日也。于是,遂隐灵丘之曲回寺,荒蓝废址,重兴新之”。

后,慧明后应海云邀请到大同华严寺。“壬子(1252,蒙哥)春,今上皇帝(忽必烈)未及龙飞,享师名德,特旨令太保聪公(刘秉忠)述疏,命师升堂开法,永住大华严焉,即其年六月十五日也。癸丑(1253)中,有独谟干(独木干)翁主者,太祖(成吉思汗)之女(实托雷幼女)也,权倾朝野,威震一方,仰师硕德,加佛日圆照徽号焉”。这段话在这里演化成这般场景。
也不知这批金银器出土于什么位置,与碑中所提的慧明舍利“门人两处建塔:一窆于华严寺之坟,一穸于灵丘曲回寺”。
灵丘矿业采炼自唐初始,以铜银为主。明代开始大规模开采冶炼金银铜铁,主要矿区有太白维山、刁泉至枪头岭、龙须台至二岭寺、西槽沟至香炉石等。至今这些矿区还遗留有大量的古代矿硐、矿渣、石碾等。初步统计,历代矿硐、冶炼遗址有300余处。


历史上,灵丘地处边塞,境内的长城独特。
茨字1号、2号敌楼守狼牙口,位于狼牙山主峰西侧(大地村南)稍缓山脊古道上。3号敌楼位于龙须沟与狼牙口谷口东侧崖上。
咋没4、5、6号敌楼?原来4号位于青庄南、5号位于西湾南山脊,早已被村民扒毁。而6号敌楼位于河北阜平侧,保存基本完好。
10号敌楼位于阜平黄崖村西,被拆,只存基础。11、12、13号敌楼位于潘铺村南,与10号各在西东。
14、15号敌楼据守青羊口西河谷通道,位于河北侧。16、17号敌楼扼守吴王口,河北侧。
自花塔村转东北为牛帮口长城,分别是茨字18—21号敌楼,其中19号楼修108国道时拆除。下午将路过。
几块长城碑匾。
万历二(1574)年春阅视蓟辽保定边务碑,横碑,原立于下关乡潘铺村南茨字13号敌楼。
“万历贰(1574)年阅视蓟辽保定边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歙县汪道昆,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潍县刘应节,巡抚保定等地方兼提督紫荆等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富平孙丕扬,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屯留暴孟奇,整饬井陉等处兵备、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安丘辛应乾,镇守保定地方总兵官、都督佥事延绥(榆林)傅津,分守龙固关地方参将延绥赵应时,分守倒马关地方参将河南刘世恩,真定府管倒马龙固关通判单县侯服周,督工狼牙口把总真定张思明,监工官获鹿县县丞上虞王敬,管工定州卫百户赵汝柟、槐汝贤”。


另块万历二(1574)年阅视蓟辽保定边务碑,立式,保存不完好,原立于独峪乡牛帮口村南茨字19号敌楼。所存文字大部同上,不同:
另块完整,原立于牛帮口茨字21号敌楼。
“万历贰(1574)年秋阅视蓟辽保定边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歙县汪道昆,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肤施(延安)杨兆,巡抚保定等地方兼提督紫荆等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富平孙丕扬,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屯留暴孟奇,整饬井陉等处兵备、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安丘辛应乾,镇守保定地方总兵官、都督佥事延绥(榆林)傅津,分守龙固关地方参将延绥赵应时,真定府管倒马龙固关通判单县侯服周,监工官新乐县丞灵丘孟师孔,督察院委官定州卫原任守备杨国乡,管工委官定州卫领操百户李麒、马朝喜鼎建”。


第四块,万历四(1576)年春,原在潘铺村南茨字12号敌楼。
“万历肆(1574)年春阅视蓟辽保定边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歙县汪道昆。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肤施(延安)人杨兆,巡抚保定等府地方兼提督紫荆等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富平县孙丕扬,巡按直隶监察御口口口口口乡县人,整饬井陉等处兵备、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镇守保定地方总兵官……地方参将何勋金台人,……冀州判……”。


前一篇:2024大同10平型关
后一篇:2023五台山北2御射台与觉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