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蚕丝被仅三成蚕丝”寒了谁的心?
12月24日《广州日报》消息 “100%天然蚕丝,轻柔蓬松、贴身保暖”的蚕丝被,经权威部门检测,蚕丝含量连30%都不到;还存在掺杂回收织物、剪掉标称信息等。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最近在全国多个城市热卖的蚕丝被行业生产、加工、销售中的猫腻。
冬天来了,买上一床蚕丝被,盖在身上暖融融的,是不少人的梦想和行动。问题是,可曾想到花高价买来的蚕丝被有假?
都知道假冒伪劣商品横行霸道,也就是说,对这类劣质商品早就有心理准备,可看到这样的新闻,试问,谁会不感到大吃一惊?!
你瞧瞧,在厂商与经销商那里,正儿八经的蚕丝被,竟然只含三成蚕丝,另外七成是化纤,且标称打得冠冕堂皇,尤为可恨。
一来手段卑鄙,很是坑爹;二来不知以次充好了多长时间,有多少消费者上当受骗,不能不说害人不浅。
讽刺的是,这类蚕丝被不在少数,市场上已经充斥着种类繁多的大量类似蚕丝被,简直令人瞠目结舌,越发让这个冬天更寒冷。对此,不禁要问:“100%蚕丝被只有三成蚕丝”是怎样炼成的?
按理,任何商品的出炉,都必须经过批准生产、检验合格后等才可以进入市场。而为了保证商品质量,是不允许黑作坊出现的。何况,还有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管理,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蚕丝被。问题是,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假蚕丝被”,消费者至今都没听到监管部门的声音,要不是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老百姓还被蒙在鼓里,也不知何时才能浮出水面。那么,为何没人过问,层层的监管何在?
很显然,监管不作为可见一斑。无商不奸基本上是商家的代名词,也都知道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监管不可或缺。一旦监管不作为,“100%蚕丝被只有三成蚕丝”不横空出世才怪。
换个角度看问题,老百姓不是孙悟空,也不可能个个都有双火眼金睛,况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或设备才可以判断真假商品。再说,在一个正常的消费环境里,消费者没有鉴别真假商品的义务。否则,生活成本太高了。说一千道一万,消费者只能仰仗监管部门替自己把好关。而这,何尝不是监管部门的职责呢?
这也就是说,如何让蚕丝被名副其实,靠商家自律根本做不到,也说明监管不能乏力。实质上,有力的监管才是消费者的坚强后盾。可是,拿什么确保监管大有作为,恐怕也得有人来监管,外加惩处力度,才可能倒逼监管“在其位,谋其政”,切实让消费者盖上称心如意的蚕丝被。
顺便多说几句,商业环境如此,监管亦如此,100%蚕丝被只有三成蚕丝,其它商品又怎可能百分百?是不是都应该抽检一下?应该说,早就到了非净化商业环境抑或市场环境不可地步,想必也不该再这样下去了。要不然,受害的不止消费者,还有监管部门。因此,消费者不希望看到监管部门甘当缩头乌龟的悲哀发生,说白了,监管部门更不应该自甘堕落。

特别推荐(hot)
>>>姜文两封“情书”,妙用十大典故 >>>七任美国总统,十个中文名句
>>>葛优“舌战”,五招制“敌”
>>>央视兔年春晚六位主持人学历揭秘
>>>盘点从清华大学走出来的十大明星 >>>娱乐圈最知名最成功的十大“肄业生”
>>>黄昏之恋
>>>水煮“先秦名句”(第一回)
>>>三十而栗,四十而不获
>>>我寄相思与明月(散文)
>>>一封信暴露90后十大恶习 >>>双语:百句美到窒息的中外爱情诗
>>>8位80后作家,18句经典语录
>>>别样孔夫子

2012/12/2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