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友热议

(2013-05-07 20:24:16)
标签:

第一份工资

孝敬父母

所剩无几

刻骨铭心

劳动光荣

分类: 杂谈

    前一篇博文《第一个月的工资是怎么花的》上传以后,许多博友结合自己当年的实际情况给予点评,从博友点评的字里行间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准和中国人的孝敬长辈的好传统。读来很有意思,简朴的语言中包含着我们这一代人朴实无华的青春岁月,很令人感动!

   今天,我把博友们的点评汇集起来,觉得内容要比上海新闻综合频道的观众讨论精彩得多。谢谢给予我中肯点评的博友!

 

老崔 兵团的条件要好些,每月32元,伙食费12元。第一次工资,扣去伙食费,净剩20元。约几个哈尔滨的知青,一起去趟县城,在照相馆拍张照片准备寄回家,让老人看了好放心,又在饭馆美美的搓了一顿解解馋!

 

 

应运而生 勾起往事的回忆......我是上山到林场插队的,是按月拿工资,头三年每月19元。记得第一次拿到工资时,先买了饭菜票和一些日用品,剩下的几元钱全买了小电线、小灯珠和一合电池。把自己的小木箱,床头,帐沿都装上了小灯珠,超前享受"霓虹灯"之美...哈哈......

百川我没下过乡,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份工资,寄了十元给父母亲,自已买了一件的确凉中山装。剩下不多的钱就只能吃饭了。

 

 

 

雁鸣湖畔不论是在哪个年代,只有劳动最光荣,用自己的双手获得财富最幸福!问候朋友!

 

 

 

阿土辛苦了一年有个百十来元钱还美滋滋的,比起正式社员的高工分太亏了吧?那时再苦再累都得扛着,吃社员家一顿好饭也不容易,那得用力气帮人干活或用上海的东西去換。

 

 

 

huaijiush 16.17岁的知青正是青春时期呢.却让我们这代人难以忘怀——我们从素不相识到相知相惜.整个徨过了青年时代,感伤过、犹豫过、也曾经年少轻狂过、终于成就了震天动地的那个年代啊。

 

 

梅亦香看了你的文章很感慨,几十年前,那里的条件很艰苦,可你和你的姐妹们就如从南方迁移来的腊梅花,战严寒,傲霜雪,自强自立,为北大荒贡献了你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你们真是不容易.....

 

美玲冰花记得真清楚,我第一次分红是93元,忘了怎么花的,就觉得这钱挣的很辛苦。不过回家探亲的路费是自己的,不要家里的。黑龙江插队的知青比起其他地方的,还是算好的。

 

 

 

我心想事:真是往事历历在目,大家都差不多啊。黄军衣太时髦了。呵呵。

 

 

 

娃哈哈 :呵呵,这期节目有意思,观众嘉宾有话说。我第一个月工资,四十四块五,一分不少给我妈!想当年,有钱能给妈,看如今再多无妈给,唉

 

 

路明(我们一个公社插队的荒友):第一次分红我寄回家200元,父母亲很惊讶!我说是孝敬你们的,他们没有动一分钱。惊讶之余,他们感到的是心痛,血汗钱啊!自己留了15元。---近年听张建新说,她第一次也寄回家200元,她父母亲看着汇款单时都哭了。这时知青父母的心情都是差不多的。---第一年除了寄给父母亲200元,我还给两个弟弟各寄了5元。有时他们不听父母的话,母亲就说你吃谁用谁的?弟弟会说吃路明的!一而再、再而三,母亲说了:你那5块钱那么经用啊,吃不光用不光啊?

 

 

黄伟人:因为刻骨铬心,所以难忘。
不过你的记性真不错,花布的图案还想得起。

 

 

yangyang: 我们在淮北那几年,每年分红就几十来块钱,真是穷得叮当响没错,同学中黑龙江的,都挺有钱的.话说回来,也很艰苦.挺不容易的.吃过苦的,方知今日甜问候!

 

 

秋天的枫叶:我们崇明农场的第一次工资基本上全部用于吃饭,呵呵!

 

 

爱莲爱琴:你想过这些钱你得付出多少汗水呀!得来容易不?

 

 

王海军: 我们9月下乡,第一年吃商品粮,还有安家费,分了一点红。记得我给我妈妈买了一个摆在桌上的小小的语录牌,有毛主席头像,还有点荧光。我妈妈一直留着,现在还在呢。

 

 

 

5号院的美好生活: 呵呵,第一个月的工资全给我妈了,直到结婚,都是上交给我妈。

 

 

guichun: 这个题目引起了你对年轻时代的回忆,有苦有乐,浮想联篇呐!总之,孝顺父母是永恒的主题!

 

 

妙影西窗:哇,你们那里真富裕。我插队时一天下来挣8分钱,当时戏称一枚邮票钱。减去分的粮食、柴草钱,所剩无几,根本没有回家的路费……

 

 

快乐的戏迷1: 好亲切的照片,一样的小辫,一样的黄军装。这就是咱那个年代的标志。还觉着真美,真漂亮。呵呵,好喜欢。我那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初中二年级下半年就没怎么上课。两派红卫兵打起来后,就回家啦。那时我们全家八口人到年底才分到一百八九十元钱。可想而知,父母是多么的不容易。

 

 

老梅: 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都是孝敬父母的,挣得第一个月的工资都用来孝敬父母了。我记得我挣得第一个月的工资是29元,开支的第一天中午就拿回家给了我妈妈。妈妈那叫高兴!欣赏了!问候!

 

 

娃哈哈:呵呵,所在生产队公分真值钱,估计一天工价一块多?我们生产队一天两毛钱!

 

 

钱钱: 赞!每人都有第一个月的工资,都有一个故事,就是每个人的故事不同。但是,那个年代在边陲的地方,远离父母、远离故乡、远离喧嚣的城市的知识青年所付出的是何等艰辛呀。人生的旅程,是美好的回忆。

 

 

天津知青老张我们始终没有分过钱,都是我们欠队里,每人离开队时都是欠队里钱,我们队的社员真是很好哦!

 

 

那个字回忆都很温馨。我第一个月的工资寄给了几个最想念的长辈,每人只有五元。我忘了,他们记得,不断重复。

 

 

百川 哈,饶有兴趣地读完了众多朋友写下的第一份工资的回忆。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出中老年朋友们在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道德思想状况。真想听听七0后、八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第一份工资是怎么花的呢?

 

 

黄伟人 我们黑龙江兵团的真幸运,工资+地区津贴+边境补助,每月旱涝保收41.86元。

 

 

 

傲寒 当年我第一个月的津贴费是6.75元,一分钱没花,因被封闭在军营里,没地方花。

 

 

 幽忧qy 我第一个月拿了四百多,都买了吃的穿的,呵呵。

 

 

梅亦香冬日冰花,什么时候你和你的姐妹们再来黑河,一定联系我,很想认识你们,当面表达我对你们的敬仰之情。

 

 

秋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也许都不会忘记第一次拿到自己劳动所得时的那份欣喜吧?当年我从生产队里得到的年终分红是40多块钱,还都是一元的新票子。我小心翼翼地带回上海交给母亲,父亲在一旁对弟弟说这是你姐姐的血汗钱

 

布衣那一年,我把自己的劳动收入寄回上海父母很是高兴。我还记得给上海的姑父姑妈寄了两斤木耳。给我弟弟买了一支黑龙江生产的金笔,因为黑龙江出黄金。

 

 

纳兰天歌我第一个月的工资46元,但是我不会领。哈哈哈……我好紧张,不知道应当怎么说、要不给会计鞠躬、握手……总之,在门口徘徊到最后一个。老会计说,什么都不用,就签个字行了。原来领工资这么简单。一下 子就是40  多年,我终于会领工资了。呵呵呵!

 

maoyaning 我第一年在黑龙江分红分了420元左右,我们一帮同学都高高兴兴地回上海去了。那年在上海属于挺有钱的那种,自立了,不用花家里钱,特自豪。这钱怎么花已经没有确切的印象了,好像奶奶在静安寺的银行给我开了张存折,回黑龙江农村时存折里大概还有150元左右。这张存折我还保存着,很小,就是以前最古老的那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