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

(2023-01-11 14:31:45)
标签:

走遍中国

喀什

高台民居

《圣经》

(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


1100多起的床(其实也就是新疆时间900多,并不很离谱。当然,跟早睡早起也不沾边)……洗漱的时候,顺便在想大家早晨都会想的一个问题:拿什么做早餐?不想再去吃素抓饭、喝奶茶了,不是觉得不好吃,而是每家店给的分量都嫌大,吃过那么一份早餐差不多就可以绕过午饭了。而我恰是那种,一旦感觉饱了就再什么也不会再吃了的人,可眼下干的却又明摆是,该随时留着肚子、随时瞅到什么新鲜玩意儿就上去尝尝的事。所以,让一份早餐就给撑着了就显得不明智了。那么,该拿什么做早餐?


突然不知从哪传来一声吆喝,完全没有听清内容,只确定是用维语……哎,有了,附近不是有几个馕的嘛(新疆把做馕的人叫‘打馕的’),去买个小油馕做早餐好了。能吃完就吃完,吃不完可以收起来晚上宵夜。关键问题是,用馕做早餐还更显得比较新疆,因为最传统的新疆早餐一定是有馕的……

和北方的其他地方一样,新疆人的炕也不只拿来睡觉,其他如会客、吃饭什么的也都在炕上。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新疆人的炕只是个土台子,不是冬天可以里面生火的暖炕。再就是,新疆人在炕上吃饭不用炕桌,只用一块大大的餐布……而早餐的餐布上则一般会有,一摞馕、一些核桃之类的坚果、一些葡萄干、杏干之类的干果、一些干奶酪和煮好的茶或奶茶(北疆就肯定是奶茶了,南疆不一定)。这个早餐看着是不是很丰富?——那时因为在从前的从前,除了茶,其它东西都不需要花钱买。

关于‘馕’再多说一句……馕,从来都不是可以一个人拿着啃的,一定要掰开来大家分着吃。不浪费还是次要,主要是为遵循凡事‘与人分享’的传统,——大大的一个馕,当然是可以、也是应该要与人分享的。现如今当然已经无所谓,但在从前的从前,有些人可能根本就是要靠这种分享才能活下去的。


新疆真就该是个馕的地方……新鲜出炉的馕好吃,这个就不说了;关键是之后它还怎么放都不会坏,干燥的气候只三两天就可以把馕里的水分挥发干净,于是完全就断了它发霉变质的条件。可之后,那么干巴巴的馕怎么吃呢?老爸说,他们小时候到山里去玩,大家身上顶多就带个馕做午餐。当玩累了准备午餐的时候,大家会找一处有溪水的地方,之后一起把馕扔向上游,又一起到下游的某处去等着,看谁的馕会最先漂来……而重新到手的馕,已经就软得恰到好处了。(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


从来也没有搞清楚过新疆到底有多少种馕,此刻在喀什街头看到的好多馕,也都是第一次见,比如面上铺满了瓜子仁的、里掺了干果碎的等等。但感觉最能让新疆人欲罢不能的,应该还是那种最家常的小油馕。同样,小油馕刚出馕坑时的香、酥、脆不说;神奇的是,即使放了好些天后,掰开来在水里蘸一蘸,吃着口感依旧可以那么又香又酥。据说小油馕在和面的时候里面要加很多东西,有鸡蛋、植物油、酥油、牛奶、糖和盐等等。但这些东西怎么个加法,却是人家维吾尔族人的秘密。秘密到什么程度?——就算让你站在旁边看一遍,你也不一定能学会


走到距离青旅最近的一处打馕的地方,打馕的正背对着在往馕坑里贴馕坯。馕坑前的一张大台子上堆着不多的几种馕,其中就有小油馕。一指小油馕问打馕的:耐奇普鲁(多少钱)?打馕的头都没回就答道:亥勒麦斯昔给块(全部都是块钱/个)。拿了一个小油馕,却发现身上没有块钱零钱,就抽出一张十元票冲他说:姆哪(给)。

这次连话就都懒得给我说了……只极不耐烦地回了一下头,冲台子上的一个矿泉水纸箱仰了一下下巴,然后就转头继续去干他的活儿了。那个瞬间,明显有看到一双极不想睁开的眼睛……于是绝对有理由相信,他是在闭着眼睛干活的。而且那一脸的无奈,绝对能让人把他记好几天。

想想这哥们儿也真挺不容易……他应该是天不亮就起来了,而且是一直没停地干到了此刻。他也真是没法儿停,给馕坑生起火后,他得赶紧开始揉面做馕坯,然后往馕坑里贴馕坯,然后看着火候让馕出炉……然后就这么再来一炉,再来一炉。

——然后他还要找时间去采购面粉,还要劈出好多好多柴火来备用。他要常年忍受着高温,要没完没了地卖力气……那么,他的无奈看样子真是有理由的哦,关键是他还那么年轻。


那你这都快中午了眼睛还睁不开,好像也有点过。而且还懒得搭理顾客……矿泉水纸箱里是打馕的一个上午卖的钱,已经有半箱了。一个念头突然一闪,我要是抱着纸箱慢慢退到旁边的巷子里去,这哥们儿一时肯定发现不了……可是这种事在吾斯塘博依路上该是永远也不会发生,因为这里的人根本就不会往那方面去想。(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


 嚼着小油馕,往艾提尕尔广场那边的公交车站去。在快到广场的路尽头,又路过了那个卖‘冰渣酸奶’的摊子。摊子的主人是个一脸憨厚的维族巴郎(男孩),他的摊子在这里一定已经摆了很久了(几代了都有可能),不然怎么可能在那么黄金的地段独独让他摆呢,而且还摆了那么大一摊。那摊子不单有一个制作‘冰渣酸奶’的操作台,还有一大片拉了篷布供人坐着休息、供人吃着冰渣看CD的地方。而那些CD,又好像全部都是宝莱坞的‘大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家都喜欢歌舞的缘故,反正新疆人真的是爱死‘三哥’了,从几十年前开始就在各种的模仿。所以每次从那摊子前路过,就都能看到一群的小巴郎坐在那,盯着屏幕……


说起这‘冰渣酸奶’也挺有点意思……酸奶当然是要自己作的,新疆也有的是上好的蜂蜜,这些不用说。但是,冰是哪来的?——是从去年冬季的河里采集贮存起来的。这个前面有提到过【见 (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老城青旅】。喀什的水源只有冰川融雪,所以采集到的冰块极其清洁,永远都是那么的晶莹透亮,那是冷库的冰块绝对没法儿比的。

可那么天然的冰,人直接吃受得了吗?——喀什本地人没问题,因为人家已经习惯了。而我们这些外来人则就不好说了,首先,这种冰块融化的很慢,所以如果直接让冰块入口,肯定会冻得牙齿生疼;再就是,一般第一次吃肯定会拉肚子……我是吃一次拉一次,几个在喀什呆过的驴友情形也都差不多。但也并没有影响什么,照样可以该干嘛干嘛,只是一有感觉就赶紧进卫生间……但一天最多也就两、三次,并没有搞到直不起腰来,也没有痛的感觉。这就说明顶多是肠胃被冷着了,而不是感染了什么病菌病毒,所以一干人也就全没有把它当回事。

 

巴郎的‘冰渣酸奶’,味道是一回事,看他制作则又是一回事……前面几步都简单:先用冰叉戳一碗冰渣;然后往冰渣是擓几大勺酸奶,再浇上蜂蜜,再加一点凉开水。然后,就是要把所有这些东西拌匀……

大厨颠勺应该都见过,可我们巴郎哥们儿地颠碗,应该就没什么人见过了……那一整碗的冰渣被他由低到高地颠起、落下,可以一滴不撒地被接在碗里。他会一次比一次颠得高,最后几下甚至几乎要碰到头顶遮阳的篷布……于是,这就该算是顺便看了一套绝活儿炫技吧。

然后,‘冰渣酸奶’递过来,三元/碗。(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

 

搭公交是为了去‘高台民居’。 之前并不知道那里就是‘高台民居’景区,是那天从‘东巴扎’出来后【见 (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烤包子,看到对面土岗上那些杂乱无章的建筑,突然就想到了乌鲁木齐曾经的二道桥一带(就是如今‘国际大巴扎’那一带,三十多年前曾是贫民窟),于是不自觉地就往那边去了……

说不清当时是什么心情,反正就是觉得那地方对我来说应该不陌生,应该走进去就能找到些曾经少年时的影子……比较曾经流浪最初,就是混迹在这种地方的【见 (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往事--流浪(上) 


也是神奇,所谓厚重,哪怕它再显得卑微,也真具有一种极富张力的魅力。真就仅仅先是被‘高台民居’的破败吸引了,感觉那里应该才是可以真正看到维吾尔族人传统生态的地方。续而就才又莫名的觉得,如果此刻不去看看,可能这辈子就再也没有机会,能这么近距离地去触碰一下关于维吾尔族人的那份厚重了。真也好在开始时并不知道那里是景区,否则心态可能就会完全不一样。当然,在里面转着转着肯定也会生出些感慨,但那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情怀了。

没有被人拦住要门票,是因为进出都误打误撞地走了‘民居’居民走的通道。后来是转着转着,看到有好几拨导游在给游客背解说辞,就才意识到,这里可能是个收门票的地方。可我是大大方方凭本事神游进来的,又关你门票什么事呢?(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

 

所谓‘高台民居’,真的是在一处四十米余、长约八百的黄土‘台’上,自下而上建起的一片民居。据说这里跟远处喀什城北的那处高崖本是一体的,后被数百年前一场大洪水冲断,才成了如今南北独立的两处高坡。

南疆能有这么大的洪水听着也是稀奇,可那很可能是真的……自乌鲁木齐往南疆的路上有个叫‘后沟’的地方,曾经有司机给指着说,几十年前的那里还是一片绿洲,其间生长着好些已经百多年树龄了的古木。可之后的一场大洪水……使如今的很多地方已然寸草全无)

在那次大洪水之前、南北高崖还是一体的时候,北崖那边因为王宫所在,因此就多居住着达官贵人;而南崖这边,则多居住着平民……说是在八百多年前,因为附近被发现有能制作陶器的‘色格孜’(类似高岭土),就引得一大批陶匠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而庞大的陶匠群体及其家人,要吃、要穿、要这、也要那……于是就又引来了更多的手艺人。久之,就形成了一个以手工业者为主的民间社区。


维吾尔族人对家的眷恋、以及对故土的敬畏,有时候好像也有些不大能理解。有一种说法是,好些女人嫁入高台民居后,就再几乎没有离开过民居范围了。只需乘几站公交车就可以到达的新城区,对她们而言可能就已经是诗和远方般的地方了……这样的观念影响,又有根深蒂固的子承父业的传统,于是,‘民居’里几世同堂家庭似乎就成了一种平常。他们没有人会去想‘志在四方’或‘叱诧风云’,‘守在家里’就是他们一代代人能想的全部了。


最初来这里落户的人们,大多可能只需应付一家一户的栖身,而之后生息繁衍至家族庞大起来,宜居的应对可能就不那么从容了。可即使这样,到城外去起大屋、或到别处去租大屋住,也不会被拿来考虑。那就只有自己打自己的主意了……于是,在原有房屋的基础上,就开始了前后左右上下全方位地扩建。如此若干年后的今天,就形成了这么一派奇观,这么一派房垒房、楼靠楼、过街、悬空楼等等的奇葩建筑。因此,就不由得想起了湘西凤凰的吊脚楼【见 (原创)走遍中国----湖南--凤凰--小城】,被赞誉之词好像也跟‘民居’类似……

——说到底就是穷嘛,没办法嘛,就才想到了这些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什么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什么建筑史上的奇迹……上楼睡个觉要颤巍巍地爬一截悬空的梯子,不小心可能就会被摔出个好歹;在屋顶的凉台上吃个饭,上可能会有土块掉下来,下可能会因为撑柱朽了,导致整个凉台坍塌……劳动人民的智慧就是这么结晶的?但凡能给他点宅基地,他应该1000%不会再稀罕这些结晶。(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

 

‘高台民居’里的房屋有新有旧,一眼就能看出来……旧的多是用土坯起的,之后用泥抹的外墙;半旧的开始用上了砖,粘合砖与砖的仍然是泥;那些半新的就才用上了水泥;而最新的那些,则就已经开始用上瓷砖了。但无论如何与时俱进,民居始终都保持着传统的民族风格……

——他们会尽可能的有个院子。院子够大,就会种上桑树、石榴树、杏树、无花果,或搭些葡萄架;院子不大,也会盆栽些玫瑰、月季或夹竹桃什么的,这些都是他们特别喜欢的。

——他们的屋子多会有可供夏季纳凉的户外廊间。廊间里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木作装饰,而那些造型与着色,再简单好像也能觉得有一种热烈。

——上面说过,他们的屋子里有炕。而且炕占去了屋子的大半,那些炕比别处的要矮很多,稍抬脚就能上去。有钱人家的屋子里,会墙上满挂壁毯,炕上、地上遍铺地毯;普通人家则会以花毡代替,花毡的墙裙、花毡的炕席……好像多宝阁似的壁龛,在炕的最里面占了整面墙。壁龛里的各种陈列,该永远都只跟装饰和露脸有关。

有些人家也会有床,而且那张床无论是金属的、还是木制的,都绝对会是一张精工细作的好床。床架的造型可能会是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床头上会雕刻着各种反复的花纹,床腿上会被旋成瓶状的弧型样式。(北疆人家过去则都是能为拥有一张金属的俄式大床为傲的)

——但这些床并不是拿来睡觉的,而是用来专门放置卧具的。它更多的用途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向外人展示家庭的富裕优越的。所以,上面放置的卧具要一律绸缎面儿朝外,而且要能码多高就码多高;最上面的绣花大枕头当然也得花色朝外,因为是立着码的……咱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以家庭的名义放纵一下虚荣心,该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吧)


感觉有些诧异的是……那些人家的院墙、门柱或其他什么地方,多少总能看到些属于他们民族自己的、繁复的砖艺装饰。这些明明已经就很漂亮了,可他们却还都要另外弄些瓷砖来做装饰,这是在搞什么?

——后来,是到香妃墓等等的其他一些古迹去参观,看到了那些整座整座的琉璃建筑,好像一下就才明白点了这个民族的审美。他们就是喜欢那种最直观的、甚至可以是有些张扬的美丽,就好像他们节庆时,女人们都喜欢穿着那样的大红大绿。   (待续)(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眼目紧合的,图谋乖僻;嘴唇紧闭的,成就邪恶。

                                 ——《箴言16:30》


恶人虽然阖目、闭口,但他们内心图谋的邪恶,在 神面前仍已可以被确定。之后当‘时候到了’、 神报应他们时,他们就也无可辩驳。因为当恶念在心头纠缠、且渐渐具化,等于就已生根。之后罪性开始萌芽,当恶念终于成了行动,等于就被死亡的毒勾擒获。所以,要远离恶念,从最初就要远离。(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