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羊肉、羊杂

标签:
走遍中国喀什吾斯塘博依路羊肉羊杂《圣经》 |


南疆的水真是没法喝,盐碱味特别的重。可要是想长时间在这里呆下去,不喝它又不行,否则不就违背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老话了呢?所以,想在一个地方呆下去,喝惯当地的水,吃惯当地人做的饭,该是最起码的。
水不好归水不好,但如果能有办法应对也就不是问题了。看看人家喀什人是怎么做的,——只需在每天煮茶的时候,往里加一点点丁香、豆蔻之类的香料,就好了。
好的香料味道纯正,就只需放那么一点点,茶汤的味道立刻就会不同,不但会完全化解了水里的盐碱味,还会散出一丝淡淡的甜意,使舌底滋起生津的感觉。好香料的功效还相当惊人,只要一直那么喝下去,人渐渐就会感觉稳了神、整个人放松下来,于是就能坐住了;之后就会感觉胃口也开了,好像突然能吃下比平时多一倍的东西;再之后,身上的一些小疼小痒小晕小迷糊什么的,就也都会消失;然后,消化系统就也通畅了……男人们可能还会感觉,小腹稍下的部位渐就温润了。
——而统统这一切,需要的只是你得有时间坐下来……喝茶。
盐碱水不好喝,但被盐碱水牧育出的羊肉却好吃的无比。一种说法是,正是因为羊喝了盐碱水、吃了盐碱地上的植被,所以不但除去了膻味,还被优化了肉质。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不清楚,但南疆的羊肉确实好吃、且出名倒是真的。
南疆大致可以被分为三大块: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三个地区烹制羊肉的方法各有不同,虽然彼此也会尝试模仿,却从来也不会有相同的效果。阿克苏地区,主要是直接用清水煮‘手把羊肉’;和田地区,主要是用馕坑‘烤全羊’;而喀什地区,则是各种的‘烤羊肉串’。
阿克苏地区‘手把羊肉’的烹制应该是最简单的,就是用清水煮刚宰sha好的羊羔肉……肉不用洗,锅里也可以什么都不用放。这里最大的秘诀,应该就是操心火候了,——把握火候,把肉煮到刚刚好断生即可。标准是,啃关节部位的骨头时,从桌上的小盐碟里捏一小撮盐,撒在贴骨头的肉上后,一定要能用后槽牙把那块肉扯下来……扯不下来、或没能用上后槽牙,都不能算是肉煮的好。当地人认为,这个动作可以表达对吃肉这件事的一个正确的态度。
和田地区的‘烤全羊’真的是太棒了!说是用的都是周岁以内的肥羊羔,肥羊羔被新鲜宰sha、除去内脏后,要先用鸡蛋、姜黄、孜然粉、胡椒粉、面粉等调和成的糊状酱汁抹满羊身腌一下,之后才会被送去架在馕坑里开始焖烤。近两个小时后,烤成的肥羊出炉时,色泽暗黄,脂莹油亮……此刻在肋条部位下一刀,扯下一整副肋条肉,之后先就要在最上一层有烤香料壳的地方咬一口……吼吼吼!那个外酥里嫩,那个肉香 + 料香混合而成的一阵奇香,真正就能被一种幸福感伴随着,直冲上天灵盖!
实话实说,如果不是冲和田玉,也没有打算进沙漠去,那么单单就和田这个地方,真应该就没啥好玩的了。但是,如果为了市区迎宾路上那家叫‘玫瑰花’的烤肉店,照米其林老饕们的说法,去一趟和田就该还是值得的。个人建议,还是要在夏、秋时节去……一定要冬天去的话,最好就人多一点,而且还都要是些手快、嘴快的。就是能在烤全羊端上来后,只三几分钟就能把它抢光、吃光的那种。因为你动作稍慢,可能就会被沁住了的羊油糊了嘴、迷了心。
喀什地区的烤羊肉串,跟新疆所有其他地方的都不同,他们是要把切好的羊肉用鸡蛋腌过后,再串串烤的……小时候听老爸这么说起时,特别的想不明白:烤羊肉串已经就很好吃了,干嘛还要用鸡蛋腌呢?再说,他们又是从哪里搞到那么许多鸡蛋的呢?(当年的城市里副食产品一律凭票,鸡蛋在乌鲁木齐属于是非常稀罕的东西)
老爸还说,曾经在整个南疆,烤羊肉串的形式也跟其他地方不同。食客去到烤肉摊不用先说吃多少串,只管坐下来吃就好了。烤肉的摊主也不会问,他会从旁边抓起一大把事先已经烤得半熟的肉串,直接就开始烤。但这里面却有名堂……摊主抓起了一大把串是不假,却并不会一大把都烤下去,而是三两个、三两个……那么一边估计着食客的需求,一边慢慢烤的。期间食客随时示意够了,摊主手里也就随时停了。最后以食客面前的肉串签子数为准收钱。
——这里面的深意在于……摊主不问食客吃多少,是因为无论吃多吃少人家都是客人,就都应该小心伺候着;或者人家此刻只有钱吃一两串,你问了反倒会让人难为情。之后摊主抓起一大把肉串开始烤也是这个意思,为要让人感觉到,无论吃多少,摊主的殷勤都是一样的。而吃完数签子算账,则更是为要表达信任和尊重……总之,一切都是为要维护食客的体面。
这是南疆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一种商业传统。细想,里面真是包含着好多好多的民间智慧,那么地接地气、那么的富有人情味。但是,之后的一场‘上山下乡’却硬就把这一切扭转了……
‘知青’们下乡后很快就也知道了这些传统,于是就开始变着法儿地去实践……他们会成群结队的去,期间趁摊主低头烤肉,就把吃完的签子‘啾啾啾’地四处胡乱扔掉。之后,一帮人已经几乎吃掉了一条羊腿,可面前的签子却才只有那么几根……长此以往,生意肯定就没法做了。于是各种扯皮、砸摊子、打架的事,就不断的开始发生。
老爸当年被派到南疆去搞调研,因为能说一口流利的维语,就经常会被找去处理这类事。事情是明摆着的,也没什么好查……之后老爸就问那些烤肉摊的摊主,为什么最初的时候不去找政fu,让政fu来给他们做主。摊主们说:我们去过,但领导们说,那些(人)嘛,都是mao主席派来的人,我们也没有办法……之后摊主们还说:那些人嘛,(都是)娃娃嘛,(扔签子的)事情嘛一次两次,可以!但天天(这样)的话嘛,我们就塔失啷了(‘塔失啷’是‘死’或‘完蛋’之类的意思)。
老爸说也有去找过那些‘知青’们,他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能体面的活着呢?但是,这些显然毛用没有……于是,南疆从此就也跟全国一样了,食客去到烤肉摊一坐下,先就会被问:你吃几个?
吾斯塘博依路上的几乎所有饭馆、餐厅里,都会有烤羊肉串。却也并不是所有的肉串,都需要经过蛋液腌制。比如那种最普通的三片瘦肉 + 一片肥肉的串,因为肉都是新鲜的,片又够薄,所以随便怎么烤就都会很嫩……尤其其中肥的那一片,被炭火烘烤后,其中的羊油开始融化渗出,然后正好包裹了刚被烤出香味来的孜然和辣椒面,于是这些被油烘过了的料香,就又进到了正准备要焦要焦的脂肪膜……正这个火候,就可以拿起来咬着撸了,只在嘴里用舌头一抿,那包浓烈的油香+料香,应该顿时就在唇齿间荡漾开来……活着还需要别的吗?
当然,那些大块的串和小羊排,就都还是得腌一下的,那样烤出来才会更嫩。能嫩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咬着撸下一块肉来,之后不要用牙,单靠舌头和上颚,就能把那块肉给揉化……真就有这么嫩!——但是,也应该只有喀什才能有这个水平!因为这里的羊肉好,因为这里的人们有上千年让烤肉更、更、更好吃的经验。
说过了羊肉,就也得说说羊杂。一直有一个说法,说看一个民族的历史悠久与否,从他们的饮食内容就能看出些名堂来……
——比如使用的餐具,用筷子吃整个的肘子明显极不方便,但事先切好装盘,问题就解决了;可如果直接用刀叉,漫说一个肘子,就是牵头牛来应该也是搞得定的。因此,直接用一种餐具、或经过加工后用另一种餐具,这之间的文明演变,可能就很得算一下日子了;
——又比如,一个民族只吃肉,而另一个民族不但吃肉,还能把那些内脏杂碎也都做成美味吃了。这应该就可以表明,后一个民族的文明历史可能要更久远些。因为能把内脏杂碎做成美食的那个过程,毕竟是相当漫长的。
在吾斯塘博依路附近的夜市上,能看到好些用羊杂做的小吃,比如面肺子、米肠子什么的。内地人初见到这些东西,该是完全不会知道它们是什么,可能还会看着很不顺眼,因为那些大块的面肺子颜色凝腻,看着既像是不怎么干净的沁住了的羊油,又像是掺了面粉的土豆泥;而那些粗粗细细的米肠子上面斑斑点点的,也是品没品相、色没色相……最关键的是,即使走近了,好像也闻不到有什么香味。
——可就是这种东西,却是新疆人极喜爱的一种美食。而且吃法可以随心所欲,既可以当作主食,又可以当作是一碟菜,而且可以炒、可以凉拌、可以做汤……总之就是怎么都行。
简单讲一下这些东西是怎么做的……相同的一点,当然就是得先拼命地洗了,要翻过来调过去、里里外外地拼命洗。真很难想象内脏可以被彻底地洗干净,可想要把它变成美食,这却又是必须的先决条件。之后……
面肺子:要先将一块事先和好的面团,不停地用水洗成面汁,直到洗出面筋来;然后把面汁澄清一下,撇去沥出的大部分水;然后用剩下的少部分水,重新将面汁搅成更稠些了的面浆;然后把用精盐、清油、孜然粉、辣椒粉等香料调好的料汁,跟面浆混合起来……之后一起慢慢地灌进羊肺;一边灌、一边要不断地揉压肺囊,好使面浆能均匀流进肺叶;之后用绳子扎紧灌面浆的羊肺气管……
米肠子:要先把羊心等等的其它羊杂部分,统统切成小粒;然后拌上羊油、胡椒粉、孜然粉、精盐等佐料;然后和泡过的大米拌和在一起;然后把它们一股脑地填进羊肠……之后用绳子扎紧肠头。
羊杂可以一起煮,米肠子、面肺子、羊肚子,以及卷了辣椒面、并用绳子扎起来了的面筋等等,可以统统一起下锅煮。煮的火候很有讲究,熟了就要赶紧捞起来,断不能一直在汤里泡着,否则就会倒了口感。期间尤其要关注米肠子,煮到半熟时,要用签子遍扎几遍肠壁,好让里面的热气和产生的油汁渗出来,否则肠壁会被胀破。
一碗羊杂要各样地搭配着来,几块面肺子、几段米肠子、几丝羊肚、几片羊肝和一点点面筋(因为面筋少,喜欢吃的人却多,所以平常的一碗里永远就只给点缀那么三两片)。统统这些凑成一碗后,掌柜会从大汤锅里反复地舀热汤浇上去,给它们加热;之后还要撒上点香菜,淋上些自制的辣酱……如此,一碗有汤有料的小吃,就才会被端到食客面前。——嗯,大可以尝一下。
一般跟羊杂摊毗邻的,是专卖羊头、羊蹄的摊子。现如今的新疆到处都是‘胡辣羊蹄’,不错啊,味道挺好的。可在记忆里,新疆过去没这个,却是常听在新疆的河南人那么念叨。
因为习俗和饮食文化的原故,维吾尔族人在日常饮食里是不大使用调味料的。他们真也不大会炒菜,如今那些餐厅里的炒菜,应该或者是回餐的、或者是模仿汉餐的、或者是借鉴西餐的。总之,他们对炒菜这件事应该非常不拿手,他们拿手的,应该就只是各种的‘烤’。你到他们家里去做客,他们招待人的永远就是烤羊肉和抓饭。总之就绝对不可能像汉族人家那样,炒几个菜给端出来。(问题是,吃烤羊肉和抓饭已经就很过瘾了!)
当然,吃拌面是必须要炒菜的,可那也只要一家人一个菜就够了……而且可以去看,他们的厨房里永远会有三样菜:番茄(或番茄酱、番茄干)、辣椒和洋葱。也就是说,家里只要炒菜,这三样和一些小羊肉块就都必须是要放的(个人感觉,她们应该都切不出正经的肉片来)。而要用的佐料,应该就只有——盐。
于是,无论你在他们家蹭多长时间的饭,他们家能端出来的炒菜永远就只会有一个:羊肉+番茄(番茄酱或番茄干)+辣椒+洋葱+时令菜(时令菜的意思是,当天厨房里能看到的所有的菜,每样都要来一点)。那么,这个胡乱烩成一锅的菜能好吃吗?嗳,别说,也是别有风味。明明是完全不见有厨艺的,你却永远也做不出她的味来。应该还是羊肉起的作用,虽然有时候肉会有些咬不动。
当然,你也不可能真就天天去蹭饭,久了肯定也会腻的。
所以,在夜市上看到的那些羊头和羊蹄,就只能是清水煮出来的了,使用的佐料应该就只有胡椒和盐。那些羊蹄被炖的很烂,入口全然是胶质的糯滑。而且价格极便宜,大可以当作主食,往饱了吃。
很多年前,曾认识一个家在伊犁、卖过羊杂的回族人。听他说起,过去给羊头、羊蹄除毛的方法……说是直接把羊头、羊蹄扔进石灰里埋起来、并浇上水,不一会毛发就会被烧干净了。问他:那么烧过人还能吃吗,会不会吃死人?他说:从没听说过吃死人啊……再说了,你看哪个有钱有势的人,会蹲在马路牙子上啃羊头、羊蹄?吃这些东西的都是穷人,死了白死……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强暴人诱惑邻舍,领他走不善之道。
选择邻居或帮孩子选择朋友,实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孟母三迁’才会被认为有智慧。我们不指望邻居能帮什么忙,起码该不要受影响走邪路吧。这事做起来可能不容易,但事在人为,不去做就肯定不会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