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下)

(2023-01-18 11:52:43)
标签:

走遍中国

高台民居

海娜

乌斯曼

《圣经》

(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下)(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下)

在新疆,南疆的贫瘠与北疆的富庶形成的反差,使南疆人倍受歧视。因此,连他们的性格憨厚就也被北疆人笑话成了‘脑子转的慢’。但实话说,南疆人确实谦和,要比北疆人好相处的多
说是,住在‘高台民居’里的人家吃饭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院门都是打开着的。意思是,任何人都可以觅着香味儿进去蹭饭,全不用考虑会不会打扰主人家。而且,说如果谁家真做了些好吃的(哪怕只比平时好了那么一点点),女主人肯定还会到比邻的几家去正经地说一声,至少孩子们是肯定要吃到的……所以,当知道‘民居’里的一些人家,走屋顶就可以邻里互通,实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喀什地处沙漠边缘,气候之干燥可想而知。气候干燥也好也不好,细说都能各说出几箩筐来……但有一点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夏天里无论多么酷热的天,只要一走进阴凉地儿,人立马就能彻底的凉爽下来。所以民居’的各家小院,就尽都会植些树、养些花、或搭起个葡萄架来,营造出可成荫纳凉的效果。他们一般喜欢种桑树、石榴树和无花果树……
说起无花果也是有意思,做为一个新疆人,当在喀什街头看到售卖的无花果时,居然完全不认识。因为记忆里,好像只十岁左右的时候,见过、吃过那么一次……之前之后都再没有过。 而且,记忆里吃过的和如今看到的好像也不是一个东西,后者比前者大了不止一倍,颜色也不同。

那该是个秋天,有学院老师的亲戚自南疆到乌鲁木齐来走动,于是老师家的孩子就来叫老爸到他家去。为什么叫老爸去呢?因为十多年前老爸被派到南疆去搞调研的时候,到那位亲戚家去做过客……老爸过去不一会儿就回来了,——就几片大大的叶子托回来了四枚紫红色的无花果。一进门,老爸就招呼我们哥俩说:赶紧吃,不要洗了就这么吃,熟的太厉害了……交代完他就又去了。
是第一次见无花果,好奇,就捧在手里端详半天舍不得吃……它的个头比小笼包稍大一点,颜色深红泛紫,且明显散发着甜腻腻的果味儿;晃动手掌,果肉甚至会好像果冻那样微微地抖动。关键是,它是用一片无花果树的大叶子托着的……于是,色相、味觉 + 仪式感,感觉就全有了。
具体的什么味道倒真是不记得了,只记得很甜很软(至烂),无核,但果肉里尽是些小粒粒。因为已经熟过头了,所以完全没有果汁了的果肉,被浓腻的果糖粘的满口腔都是,之后得各种地嘬嘴、各种地用舌头绞着清理。尤其是用舌头一再舔上颚时,就还得伸着脖子、踮起脚尖……(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下)

至今也没太搞清楚,小时候见过的无花果,怎么跟现如今看到的差别那么大?想想可能还是产地和品种的关系。据说新疆最好的无花果产地在喀什的阿图什,可那地方一直也没去过,就也没见过最好的无花果具体长什么样了。
再就是,应该还跟无花果的成熟度有关。无花果本应该夏季开花结果、秋季才收获的,可现如今不到七月就上市了;而小时候吃到的又是已经熟过头了的,那看着当然就区别大了。可想想也是,熟透了的水果还怎么运输?尤其是像无花果这样的,还没有完全熟就已经软了……这该也是小时候没见过无花果的原因。

无花果在维语里被称作‘安居尔’,意思是:长在树上的糖包子。因为没有人看到过它开花,之后突然就结出了果实,因此就才有了‘无花果’的名字。其实无花果也是要开花的,只是花开的过程太过低调了……那是在无花果果实还是雏形的时候,它的花就开在了底部凹进去的子房里。子房下端有一个小口,方便蜜蜂钻进去采蜜时顺便帮忙授粉。而因为无花果树的树叶阔大、茂密,掩盖住了这整个的过程,所以人们就才会没有察觉。之后果实长成、花房脱落,更就不明真相了。
世间常有‘华而不实’,到底就成了笑柄……此间却有‘无花而实’,人家不为自己开大花吹喇叭,一样能结出得捧着才能吃到嘴里的良品佳果。只是得劳驾前来,因为良品不易远行!漫说在别处,即使在新疆也不是哪哪都能看到。

吃无花果也是有讲究的……就是必须得找一位美女,让用手托起无花果来拍三下之后,再接过来吃。这是因为市面上能看到的这些品种的无花果,其果皮部分多都没味儿,必须得那么拍过后,让果皮和果瓤参合参合才会好吃。否则就得浪费点儿,干脆不吃皮,只吃它里面那软糯甘甜的瓤。但这么一来就非但会显得很不新疆,还可能会遭人侧目……因为这种浪费显得太过矫情了。
至于说必须要找美女……总不好找男的吧,男的那一巴掌拍下去,无花果还不得成饼了;找不美的女真也不行,因为她们可能会不够自信,于是手上就不会太给力,就拍不出效果。因此,真就只能得找个美女……
(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下)

‘民居’小院的盆栽以月季、海棠、夹竹桃、玫瑰为多(喀什人好像特别喜欢玫瑰),这些是大家认识的;而有些大多数人可能就不认识了比如海娜,比如乌斯曼,等等这些花草绝非新疆独有,但因着可能品种的不同,或是因曾经‘丝绸之路’与南亚、西亚文化生活互相影响的缘故,它们在新疆被赋予了更多内容,甚至因此就产生了些独有的传统……

‘海娜’即是凤仙花,其花瓣榨汁后会呈现红棕色,用它来涂手指甲、染发、或在身体上彩绘,可以至少十天不脱色。而且因为是纯天然的,还肯定不会伤皮肤据说曾经埃及艳后就一直用它来染头发;而直至今日,印度三姐们也一直都在用它在手臂上彩绘……新疆人则主要是用它来涂指甲,因为在维吾尔族的药典里,海娜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可以用它来预防或治疗灰指甲或甲沟炎。

小时候的每年夏天,准就能看到那个曾照看过学院里几乎所有孩子的阿帕【见 (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往事--方言,在给学院里几乎所有的孩子用海娜涂手指甲。绝对可以把这理解为是维吾尔族人的一种传统,——只有此刻花开,只有此刻可以做这种对身体的保养,那就做呗;但任何保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那就反复地做呗……于是整个夏天的几乎每天,阿帕家的墙根下,就总能看到排排坐的一溜儿小孩。赶上周末,学院里的一些女生和一些大孩子就也都会来加入。(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下)
       (女孩手上的红棕色应该就是被海娜染的)

加工海娜很简单,但采集却很麻烦,尤其是那么多人的量。所以几乎每天早晨,就都能看到阿帕带着一群小孩,到学院从前的那片果树林里去采集想象一下,体重将近两百磅的阿帕,身边围着一群唧唧咋咋的小不点,一路走过,无论什么花、无论什么虫子,统统都会被卷走……那情景,像不像一只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娃娃在找食儿?
采集到的海娜经挑拣后,会被先连花瓣带茎叶的一起清洗几遍。之后,要在一只臼里把它们捣烂,期间还要适量地加一点点盐。再之后,就会被高高地放起到不至于被孩子们打翻的地方,等其中的植物色素沉淀。

然后,阿帕就会把孩子们集合起来,并分开男孩、女孩。男孩们比较好对付,只要拿个小排笔蘸着海娜汁,随便给在指甲上涂一下就好了,因为反正也没人会听她‘要等海娜汁干了才能去玩’的警告。所以几个小时后的情形往往是,男孩们的手指头上满是棕红色,而正经要保护的指甲盖儿上,却已经完全没了东西。不过没关系,因为过些天肯定还会被阿帕抓来涂的。
女孩子们的待遇就不同了……她们会被阿帕一个个地揽在怀里,小心仔细地给涂好指甲,之后用海娜叶子把指甲捆扎一下,之后再用纱布包一层……然后就才让她们坐到墙根去等海娜汁干。——女孩们真就都老实坐到那去了。连日头转过来该换个阴凉地儿了,都得等阿帕发了话,才一起搬起凳子挪地儿。
记得有个维族女孩,被阿帕抱着在手掌和手背上,满画过一次极复杂的绘(好像真就只见过那么一次),于是人好像立马就显得贵不可言了。糟糕的是女孩自己也这么认为,于是之后就不拿正眼看人了。(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下)

乌斯曼,也是阿帕每年都要给学院的孩子们涂的一种东西。乌斯曼是春季生长的一种草,维吾尔族人称之为‘毛发的食粮’,一直用它来养护睫毛和眉毛。于是就才会有,维吾尔族姑娘总给人感觉眼睫毛长长的,眉毛又浓又黑、有些甚至在眉心处相连着。在她们认为,确保毛发浓密才是硬道理,浓密了可以修,但过于稀疏就不好办了。
——这里面也是有说法的……说是维族姑娘自出生起,老妈就会开始每年用乌斯曼榨汁给她养眉、养睫毛。首先当然就是为了美容;再就是为要告诉所有人,这姑娘是有人疼、有人爱、有人护着的,别以为她好欺负;还有就是,在做养护的过程中,女儿和老妈必然得眼对眼、心贴心,如此,女儿长大后就会不忍远嫁了……

用乌斯曼做一次养护前后得好几个小时……榨汁部分很简单,先把乌斯曼草整个洗干净,之后搓成团放在臼里捣烂,即可。麻烦的是眉毛上涂的时候,因为要反复地涂好几遍,涂一遍干了再涂,再干了再涂……这么几次后停下,又要等大约半个小时,为要让乌斯曼里的色素和养分,被眉毛以下的皮肤充分吸收。之后,等完全干了洗去眉毛上的残渍即可。
——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个多么享受的过程哦。实际情形是,在乌斯曼渗入皮肤的最初,整个眉毛部分是会一阵阵地被辣痛的。虽说不上强烈,可到底是不舒服……本人是掉过眼泪的,不是要哭,是眼泪自己要流出来。于是,老妈们就也都会针对性的有一番说辞,‘你长大不想娶媳妇了吗?’‘全新疆的孩子都得受这份罪,你凭什么可以特殊?’……


不厌其烦地写这些,主要就是想说,维吾尔族爱花、爱美到几近痴迷。他们会在院子里、廊槛上、阳台上,以及随便什么地方都摆满、栽满花草,用以妆点他们的生活。那么,如此一个民族,总该也算是热爱生活的罢,(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下)(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下)(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下)(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下)

之前说过,‘民居’里世居的居民,大多是各行各业的手工业者。而曾经他们聚集来的原因,则是因为陶匠群体在附近发现了制陶用的‘色格孜’土,先聚集而来。但现如今,色格孜’土已将用尽,陶匠们也多已纷纷故去,于是‘民居’里就也渐渐开始起了变化。
现如今的生存选择已经足够多元,而市场上价廉物美的替代品又比比皆是,致土陶制品明显落寞。于是,愿意继承这门传统手艺的人就也已寥寥无几。此刻民居’里仍在作业的,该是只有那几户已然传承了数百年的所谓‘制陶世家’。可他们也已经不大烧制实用品了,只制作些给有心人收藏的工艺品……那么,这其中的味道也就大大不同了。至于其他那些,做维吾尔族绒帽花帽的、做长袍的、攒珠做绣花荷包的、做麦芽糖的,等等等等,情形应该也都差不多。
但世事终归在变,‘民居’又怎么可能独善?于是,一些有想法、有能力的人们渐就已开始搬离,致如今的‘民居’里随处可见断墙颓园。可仍在坚守的人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感觉他们当中的好些人,好像仅仅就是因为世居在这里,于是就打算一直恪守着世家的手艺,再就没有想法了,也或者再就想不到更多了……这其中的幸与不幸,见仁见智吧。 

在‘民居’里转悠了两天,终也没把握能辨明方向。却无妨,感觉迷蒙其中也是乐趣,至少两天里无数次地让我回想起了小时候在‘二道桥’。而这种触景生情,明白以后是绝对不会再有了的,因为知道‘民居’迟早可能会消失,就跟从前的‘二道桥’一样……
——将心比心,我愿意住在‘民居’里吗?答案是否定的。你有再好的邻居,有再接地气的小院,等等,该也架不住到底是杂乱无章、险象丛生,到底是被称作‘贫民窟’的地方。‘民居’外的发展一日千里,欣欣的繁荣就在身边,这是没有人可以漠视的。那么,又有谁还愿意置身事外,让自己成为一块所谓的‘活化石’呢?凭什么呢?(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下)
(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下)
(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下)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白发是荣耀的冠冕,在公义的道上必能得着。
                                 ——《箴言16:31》

年轻人犯错,还可以说是年少无知;但为老不尊,则就真正的羞耻了。人有了那么许多年的经历,总该已经知好歹、且修成些德行来了。这样才不负岁月嘛。(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