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喀什--吾斯塘博依路--老城

标签:
走遍中国喀什木卡姆吾斯塘博依路《圣经》 |

列车晚点了半个多小时,在近19:00到达喀什站。出站后乘28路车到‘艾提尕尔清zhen寺’附近,下车穿过清zhen寺门前的广场,走上西侧的‘吾斯塘博依路’……一直往里,路过那家号称‘百年老店’的烤包子铺后再往里走几十米,就是那家并不很大、却闻名全球的‘老城’国际青旅了。
当初做计划就是要住这里,可这次帮忙给订床位的,却是三天前在火车上分手的小吴【见
小吴之前说,要从库尔勒西行一路玩到喀什……以为他会在到达库尔勒之后,一路若羌、且末、和田、莎车……那么走一圈。可昨晚接到他的电话却说人已经到了喀什。他说,在库尔勒停了一下感觉没啥意思,网上他那些‘粉’又说他应该直接往喀什……他就到喀什了。
‘老城’青旅有点意思,可以聊两句……
首先,照新疆人的说法,南疆的喀什、和田等地,都是维吾尔族人的‘窝子’……这句话无所谓贬意,只是颇戏谑。数据显示,喀什的维吾尔族人口比例占了城市总人口的80%以上。而青旅所在的老城范围,又极可能方圆数百米内,再就没有了第二户汉族人家……所以说,青旅掌柜在这样的情形下,还能达成这个购房交易,可见是勇气、决心都很不小。猜想在青旅开起来的最初一段时候,光是处理周围的邻里关系,他们该就很花了些周折。这绝不是说邻里们就都不好相处,而实在可能是因为,——习相远。
‘老城’青旅,是由一院喀什地区最普遍的‘内庭院式’民居改建的。三面一体带回廊的两层小楼,围起了一个大不大、小不小的院子。院子里虽然也学人家搭了葡萄架,可上面却并没有爬满葡萄藤,可见掌柜对此并不在行,所以就以楼上楼下到处盆栽平衡了一下。
维吾尔族人大都是伊 si 兰教徒,所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也会随处都透着些伊 si 兰文化的调调。体现在这套庭院建筑上的,有比如,它楼上楼下的外墙屋顶以下,会有一条带状的青花纹饰;而整楼回廊里所有的廊柱间,也都会有雕花繁复的白色尖拱形装饰;一楼回廊里筑起的大半围‘炕’,好像也只多见于西亚。(不确定叫‘炕’对不对,因为一直觉得冬天里可以烧火变成‘暖炕’的那种才能叫‘炕’。而新疆的这种所谓‘炕’却是实心的,没有取暖功能)
青旅的炕上满铺着凉爽的革席,以上扔着一堆锦垫、且置有几个小炕桌,人可以随时脱鞋上炕,或坐、或卧、或窝。——其实,老辈儿的维吾尔人总是穿靴子的,而且靴子上都会有一个好像北京老布鞋那样的圆口皮制鞋套。如此,去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上炕前只需脱掉鞋套就可以了。这样,关于脚上的味儿、袜子上有没有露脚趾头等等,也就不会有人知道了。
如果没有被特意提及,一楼以下的‘窖房’可能就会被人忽略。其实在新疆,这才是正经有用的地方,而且是一年四季都有用……
新疆的冬季长达半年,曾经的交通运输又那么的不方便,于是就等于入冬后就啥都买不到了。那么,人们一冬的食用放在哪里呢?又所谓‘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那些冬天里的西瓜又是从哪来的呢?——窖房。而且窖房存储也是有方法的,要把那些瓜果菜蔬每在地上码一层,就薄薄地撒一层半湿不干的土……据说这样储藏,可确保果蔬直到来年初夏都还鲜着。
窖房还有个用途,就是冬天的时候可以到河里去采冰回来储存。这样到盛夏的时候,就可以消冰解暑了……
当然,上述这些现如今就都不再需要了。所以掌柜正在重新装修窖房,说是稍后会改造成放电影、玩游戏的地方。
青旅名为‘老城’,有什么根据、又有什么标志呢?——此范围曾是2000多年前,古疏勒国王宫所在地;门前的‘吾斯塘博依路’,正就是曾经王宫门前的一条路(‘吾斯塘博依’是维语译音,意思是:河边)……这够老了吧!不过话说回来,古疏勒国说到底也就是个人口只一两万的‘小可爱’,在历史的长河中,即使后来只变成了一个村,也不会太令人奇怪……
后来是迄今约500多年前,伊 Si
兰教开始在这里占据主导地位……于是,吾斯塘博依路路口就建起了‘艾提尕尔清zhen寺’。清zhen寺在之后的数百年里不断扩建,规模居然就成为了如今的中亚之最……期间随着时代变迁,喀什的城市格局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于是,清zhen寺就由原本的城外归由了城内,后又由城市边缘逐渐成了城市的中心。当然,那条‘吾斯塘博依路’也就再次迎来了繁荣。
上面说过,‘喀什’是维吾尔族人的‘窝子’……那么,在‘窝子’里当然就应该是,随意拈来些东西就都可以展示这个民族的风采了。事情本身没问题,却是本人学识浅薄,无能担当。所以,这里只照常信手记些流水帐,到哪是哪吧……
先解释一下这个族别的名称:维:维系;吾:我;尔:你;维吾尔:维系我和你。所以,完全就可以理解为:你好、我好、大家好……史料显示,这个民族并不很古老,是只大约六、七百年前,由曾经西域诸国的众多民族杂居混血而成就。
新疆地处中亚,因为丝绸之路的关系,历史上与西亚诸国交往频繁,于是民俗相仿就也该属正常。这一路因为地理、气候等等的原因,全不适宜农耕,因此人们就特别热衷于行商、热衷于手艺……
拿老街‘吾斯塘博依路’来说,其间就完全是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者的天下。这里几乎可以看到居家过日子所需一应什物的所有店铺,包括什么作铜壶铜锅的、划玻璃的、打棉絮的、制作篾条箱的、作花帽呢帽的、做裁缝的、制鞋的、作儿童摇床的、织地毯壁毯的、镶牙的,制琴的、用葫芦做工艺品和水烟具的,等等等等。这些店铺大多已经传袭数代,真正属于是家家都有绝活的那种。店铺大多集制作、售卖和维修于一体,完全是‘冤有头,债有主’会给你负责好几辈子的架势,绝对是要让你买的放心、用的安心。
(曾有熟人在其中一家店里随手拿起个胡桃木的钵盂询价,掌柜为了展示钵盂是从整木上直接旋下来的,拿起钵盂来直接就开始在店里各种地砸东西……熟人说:我真是怕他一激动把自己的店砸了,所以赶紧就拦住他说‘我买、我买!’,然后都没好意思还价就买了下来。可买回家后却一直也没弄明白它到底有什么用……然后他们家就有了一个月饼盒那么大的胡桃木烟灰缸)
据说以前,凡维吾尔族的男孩,自12、3岁起就要开始学习一门可以赖以谋生的技艺。当然一般大多都是子承父业。手艺一代代地传承,经验和感悟一代代地积累,保不齐哪一代就会出个灵光些的,就能干出些叫人瞠目结舌的活儿来……从此,这门手艺或这家店铺就算是得着了荣耀。
——这一点很像西亚那边的犹太人。犹太人的男孩在13岁时要受‘成人礼’,之后就要开始严格遵行犹太教的律法、传统和伦理了。他们要开始参与家庭建设的分工,要开始参与所属犹太社群的各种活动等等。因此,当然也就可以开始享有成人的权利了,甚至自行决定婚姻……一般而言,也如维吾尔族人,他们要开始学习一门技艺。而且也大多是子承父业。
据说13岁生日那天,在往圣殿山去接受‘成人礼’的路上,大多数的父亲都会把男孩架在脖子上……为什么?因为这是最后一次!等会儿下山时,男孩就将已是个男人了。
在‘吾斯塘博依路’上,有好几家制作民族乐器的店铺。在这些店铺里,都能看到同一内容的或一块挂毯、或一个装饰镜框,——那是一幅被称为《十二木卡姆》的油画。这幅画在新疆绝对是家喻户晓,画作的作者哈孜
‘木卡姆’于维吾尔族人,应该就好象‘弗拉门戈(Flamenco)’
‘木卡姆’是一种融演唱、表演、舞蹈、器乐演奏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它集叙事性、抒情性于一身,是一组组的套曲(所谓《十二木卡姆》即是十二组这样的套曲),每组由‘大乃格曼’(大曲)、‘达斯坦’(叙事诗)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三部分组成。
——‘大乃格曼’是吟唱部分,内容是那些流传至今的关乎哲理的诗歌、箴言、爱情格言等等。期间旋律或深沉或高亢、或舒缓或激昂……大家用心听着就好了;
——‘达斯坦’部分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关于爱情故事的叙事长诗。期间旋律或热烈欢快、或婉转悠扬……常会引人落泪;
——‘麦西热甫’部分的内容,则多是些欢快的短民谣。一般到这个环节,大家就可以起身参与欢舞了……
如此一套‘木卡姆’表演,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左右……这种艺术形式举世少有,极可能根本就是独一份的。
据说,想观赏真正的木卡姆表演,应该在节庆时下到南疆的某个乡下去。无所谓在当地有没有熟人,只需去到后看村民们在往谁家涌,跟着去就好了……
现场的情形大致会是这样……那户人家的院墙上、甚至屋顶上早就都已经爬满了人。而院子里却会空出一大块地方来(不然大家在哪里跳舞),空地上会铺着大大的一席花毯,上面或坐或跪着几个、十几个或更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民间艺人。艺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热身后,渐会进入到一种彻底忘我的情感大爆发……
——此刻的他们都在闭着眼睛弹唱,手中的乐器已然与他们的身、心、灵融为了一体……他们那撕心裂肺的唱腔深具有令人震撼的穿透力,听众们已然深受感染如痴如醉,就仿佛灵魄已被带进到了某个遥远的时代……在那里,有历代智者的教诲,有祖先苦难的悲吟,有英雄凯旋的赞歌,有等等等等等等……
人的心田好比无底的大海
人若不从那深处将它捞出
——这是维吾尔族伟大的思想家、诗人尤素甫 · 哈斯 · 哈吉甫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中的诗句。作品于1069年在喀什写成,长达85章,共计13290行。《福乐智慧》虽然是一部诗歌形式的文学作品,内容却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宗教、人伦等等。作品中作者认为……
:要使国富民强,首先是要使人民富裕,使人民可以从容、而有尊严的活着。为此,国家应具有良好的法度,执法者应以公平公正公义为基石,对民众一视同仁……
:国君就好比牧人,庶民则好比羊群,牧人必须看护好羊群,使之免遭野狼之害。
:今世短暂,福祸无常,国君无须聚敛财富,而应广积善德,这样才能留下好的名声……
这部诗歌思想深邃,文字优美,韵律严谨,写作手法相当娴熟,是维吾尔族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绝对不可能是某个人一时灵感突发的产物,因为任何一部能体现民族智慧的文化结晶,都必然是该民族文化发展积淀的结果。因此,通过这部作品我们或者就能找出些,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民族在探求生存智慧上的轨迹了。
在‘吾斯塘博依路’及其周边,开着几家这样的店铺……店铺门口会挂着、或摆着些羚羊角、鹿角、干蝮蛇、干蝎子等等,和一些植物的根根茎茎什么的。而光顾的客人好像只有维吾尔族人,几乎不见有汉族人……这应该就是些‘维药店’了。
和汉族人到中药店去抓药一样,顾客去到后,跟掌柜说明哪里哪里不对劲,掌柜听了就会开始给配药……所不同的是,中药店配的药多是大包的,而维药店配出的药却多是小包、小瓶的。这些药拿回家后该外用外用、该内服内服,但最常见的,是些只需在每次煮茶的时候放一小点的药末……其神奇在于,可能一共用不到矿泉水瓶瓶盖那么些,只每天那么喝着喝着茶,人身上的不舒服就会不知不觉的没事了。
在‘吾斯塘博依路’上开有多家茶馆,茶馆里奉上的即是那样的维吾尔药茶。那些药茶汤非但奇香,还会有顺气助消化、清脑醒神、清热解毒等等的功用。甚至即使在喀什一些普通的餐厅,奉上的茶里也多会添加可助消化的丁香、豆蔻等等香料……
——以上无论或药、或茶,都有或简或繁的配方,据说有茶方竟然需要九十多种香料来配。记得当初听人这么说起时,最先想到的是:这些方子绝对不可能是一、两、三代人就能得出的经验……之后人家果然就给补充到:还得跨越整个东亚、中亚、西亚等大半个世界。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
这甘甜的良言,指的不是甜言蜜语、阿谀奉承,而是那充满智慧和真理的训言,
祂能使灵魂苏醒,能使生命成长,所以就才能由内而外地医治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