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逃避婆媳矛盾是自私表现
(2011-11-04 07:18:18)
标签:
婆媳矛盾父亲逃避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家庭教育育儿技巧杂谈 |
分类: 父母教育 |
好像很久、很久以前,婆媳之间就很难相处。这可能是因为那些家庭和谐美满的,无需四处张扬,而那些关系不好的,不管是婆婆还是媳妇,都总想找人诉苦,于是乎,给大家的感觉是,婆媳之间真的很难和平共处。每当一个女孩成为新嫁娘的时候,无不对自己的婆婆产生“恐惧”,有些干脆要求单过,以此寻求“清静”。
许多女孩在找丈夫过程中,很关键的择偶条件是男方有爱心和孝顺。而孝子肯定是尊重其父母的,希望他们能和自己一起住,这样就能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此时若没有孩子,纯是一些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大家还都能克服。但有了孩子后,家庭矛盾就会迅速激化,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理念有较大的差异,大家都在争夺对孩子的教育权利。
婆媳之战好像没有谁是胜利者,大家都感觉自己是最委屈、最无助、最痛苦的人!可实际上谁都忘记了那个天天受夹板气的孩子父亲,没有体会的人是不知道其苦处的。理论上讲,只要婆媳关系不好,孩子是第一受害者,父亲是第二受害者,但最受同情的肯定是父亲。可造成这样的原因,应该是父亲活该,是其故意逃避或者没有能力处理婆媳之间的矛盾。
按照我井中月的理解,婆媳之争,很少因为有故意伤害和故意刁难的事情发生,往往都是生活中极其琐碎的事情,或是因为某些观念不同。只是每个人的视角不同,看到同一表象,得出符合自己心理预期,或已被自己理念加工过的“结果”。而这样,如果大家都开诚布公,放弃一点自己的想法或强势的态度,也是没有什么不能解决和协商的。
家庭中出现婆媳矛盾的时候,矛盾的焦点肯定会聚集到小孩父亲身上,因为他是婆媳之间关系的结点。为了自己各自的权益,婆媳一定都想要争取这个男人的支持。而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发生了婆媳之争,谁也不愿意主动进行家庭讨论,也很少出现当着父亲对峙的情况出现,往往都是婆婆和媳妇私下去找可能的“同盟军”父亲,这也给骑墙派以生存的空间。
可是家庭矛盾往往很难界定对错,再加上女性大部分都有些“唠叨”,因此长此以往,孩子的父亲肯定会对家庭矛盾产生厌倦和无奈。因此,最常见的应对方式无非是两边抹稀泥、跟亲妈叨咕媳妇的不好,反过来又在媳妇面前说亲妈的不是,甚至还分头讨好矛盾双方。更有甚者干脆就谁也不管,你们愿意打就打去!
正是因为孩子的父亲在这些小矛盾中,从来没有清楚的表明自己的立场,总想谋求表面太平相安无事,从而却导致“战争”的不断升级。像电视剧《双面胶》,尽管结果有些极端,但类似的场景在生活中真是见怪不怪。但俗话说的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父亲的不作为和甘做骑墙派,是婆媳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想要逃离家庭矛盾的父亲,可以说是一个性格懦弱、不能坚持原则、缺乏沟通技巧的人,说到底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要说起来,这个“可怜”的父亲,之所以造成“多输”的局面,是和其成长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是其缺乏一些品质造成的。也许在其原生家庭中,就有老一辈的婆媳矛盾,祖父也是饱受夹板气的一个人,祖父自然难以成为真正的一家之主,获得属于自己的位阶。在这样耳熏目染之下,能学到的也是和稀泥的方法。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难以担当和有良好的沟通。
需要承认的是,许多父亲是按照所谓的孝子古训要求做的,对父母的话,有时候明知不是正确的也要遵从。这样“教育”出来的父亲,几乎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敢反驳其长辈的话和据理力争,生怕别人说自己不孝。不能否认的是,在婆媳之争中,婆婆也确实经常来“不孝”来说事。而对于要和自己过一辈子的媳妇,也是得罪不起的。所以,无奈之中就想逃避。
另外,如果婆婆和媳妇都过于强势,已经把家中所有事情都包办了,孩子的父亲成了“多余”的人。加上按照传统“习惯”,是主张男主外妇主内的,每当父亲回到家中,除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以外,基本是无事可做。在人性中喜欢偷懒的情况下,父亲自然乐得当甩手掌柜。父亲越是退缩,婆媳自然就会“占领”父亲的领域。等到有一天,父亲真想管事的时候,就立即感觉人轻言微了,也就更想逃避了。
还有,父亲也有非常好听的“借口”来逃避家庭矛盾,那就是“工作、工作、再工作”。当今的社会,还是父亲承担的养家任务较多,压力也较大。有时候他们为了生存,会相对委曲求全地保护自己,当一天劳累回到家里,真是有什么都不想想的感觉。如果此时遇到婆媳之间的相争琐事,在谁也不敢得罪的情况,逃避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而且,通常婆媳战争,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婆媳之间本来就沟通不顺畅,再加上迫切的想要争取“援军”,反而会把孩子的父亲逼入两难的境地,也是其力所不能及的地步。其实,如果不是父亲的无能,战火也不会燃烧起来的,婆媳想让一个毫无解决能力的人,加入自己的阵营基本是幻想。这样做的结果,不是产生拉力,而是产生把父亲推走的推力。
可问题是,想逃避家庭矛盾的父亲,不是一个好父亲和有责任心、爱心的父亲。逃避,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还会伤害到孩子。对孩子而言,他们会敏感地察觉父亲的心态,在这种不良的示范作用下,未来也可能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还有些孩子会以为这一切都是他们造成的,到了青春期就会到外面寻求安慰和理解,以至于过早发生性关系。
一个父亲没有勇气参与到婆媳之争中,并想办法避免孩子走自己的路的话,其逃避行为,不仅婆媳均会感到失望,使战火进一步升级,还会影响到夫妻关系,甚至导致婚姻的破裂。想解决婆媳之争,按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难的是父亲敢不敢主动站出来进行疏导和恰当的沟通,比如让大家都坐下来,大家一起说说自己的观点,然后公平地做出评判。
所以,一个有自己位阶的父亲,在家庭中是非常重要的。父亲遇到家庭问题,应该是勇敢地站出来,发表自己公正的观点,而不是去和稀泥。若谈不拢,就需要考虑自己的沟通方式是否正确,或有没有替别人考虑,以及自己是否说清楚每个环节了。当然,真遇到自己也拿不定主意的事情,就暂时搁浅,找真正的行家去咨询。
最后需要提醒一下,出于婆媳矛盾中心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走上自己的“坎坷”之路,也是需要站出来的。小矛盾不解决就会积累,变成大矛盾,等到不能解决的时候,我想,孩子一定深受其害。所以,一个父亲不能为了自己的自私想法,只想到自己逃离家庭风暴,而完全忽视了在暴风中心,还有一个更可怜的孩子!(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许多女孩在找丈夫过程中,很关键的择偶条件是男方有爱心和孝顺。而孝子肯定是尊重其父母的,希望他们能和自己一起住,这样就能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此时若没有孩子,纯是一些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大家还都能克服。但有了孩子后,家庭矛盾就会迅速激化,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理念有较大的差异,大家都在争夺对孩子的教育权利。
婆媳之战好像没有谁是胜利者,大家都感觉自己是最委屈、最无助、最痛苦的人!可实际上谁都忘记了那个天天受夹板气的孩子父亲,没有体会的人是不知道其苦处的。理论上讲,只要婆媳关系不好,孩子是第一受害者,父亲是第二受害者,但最受同情的肯定是父亲。可造成这样的原因,应该是父亲活该,是其故意逃避或者没有能力处理婆媳之间的矛盾。
按照我井中月的理解,婆媳之争,很少因为有故意伤害和故意刁难的事情发生,往往都是生活中极其琐碎的事情,或是因为某些观念不同。只是每个人的视角不同,看到同一表象,得出符合自己心理预期,或已被自己理念加工过的“结果”。而这样,如果大家都开诚布公,放弃一点自己的想法或强势的态度,也是没有什么不能解决和协商的。
家庭中出现婆媳矛盾的时候,矛盾的焦点肯定会聚集到小孩父亲身上,因为他是婆媳之间关系的结点。为了自己各自的权益,婆媳一定都想要争取这个男人的支持。而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发生了婆媳之争,谁也不愿意主动进行家庭讨论,也很少出现当着父亲对峙的情况出现,往往都是婆婆和媳妇私下去找可能的“同盟军”父亲,这也给骑墙派以生存的空间。
可是家庭矛盾往往很难界定对错,再加上女性大部分都有些“唠叨”,因此长此以往,孩子的父亲肯定会对家庭矛盾产生厌倦和无奈。因此,最常见的应对方式无非是两边抹稀泥、跟亲妈叨咕媳妇的不好,反过来又在媳妇面前说亲妈的不是,甚至还分头讨好矛盾双方。更有甚者干脆就谁也不管,你们愿意打就打去!
正是因为孩子的父亲在这些小矛盾中,从来没有清楚的表明自己的立场,总想谋求表面太平相安无事,从而却导致“战争”的不断升级。像电视剧《双面胶》,尽管结果有些极端,但类似的场景在生活中真是见怪不怪。但俗话说的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父亲的不作为和甘做骑墙派,是婆媳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想要逃离家庭矛盾的父亲,可以说是一个性格懦弱、不能坚持原则、缺乏沟通技巧的人,说到底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要说起来,这个“可怜”的父亲,之所以造成“多输”的局面,是和其成长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是其缺乏一些品质造成的。也许在其原生家庭中,就有老一辈的婆媳矛盾,祖父也是饱受夹板气的一个人,祖父自然难以成为真正的一家之主,获得属于自己的位阶。在这样耳熏目染之下,能学到的也是和稀泥的方法。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难以担当和有良好的沟通。
需要承认的是,许多父亲是按照所谓的孝子古训要求做的,对父母的话,有时候明知不是正确的也要遵从。这样“教育”出来的父亲,几乎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敢反驳其长辈的话和据理力争,生怕别人说自己不孝。不能否认的是,在婆媳之争中,婆婆也确实经常来“不孝”来说事。而对于要和自己过一辈子的媳妇,也是得罪不起的。所以,无奈之中就想逃避。
另外,如果婆婆和媳妇都过于强势,已经把家中所有事情都包办了,孩子的父亲成了“多余”的人。加上按照传统“习惯”,是主张男主外妇主内的,每当父亲回到家中,除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以外,基本是无事可做。在人性中喜欢偷懒的情况下,父亲自然乐得当甩手掌柜。父亲越是退缩,婆媳自然就会“占领”父亲的领域。等到有一天,父亲真想管事的时候,就立即感觉人轻言微了,也就更想逃避了。
还有,父亲也有非常好听的“借口”来逃避家庭矛盾,那就是“工作、工作、再工作”。当今的社会,还是父亲承担的养家任务较多,压力也较大。有时候他们为了生存,会相对委曲求全地保护自己,当一天劳累回到家里,真是有什么都不想想的感觉。如果此时遇到婆媳之间的相争琐事,在谁也不敢得罪的情况,逃避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而且,通常婆媳战争,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婆媳之间本来就沟通不顺畅,再加上迫切的想要争取“援军”,反而会把孩子的父亲逼入两难的境地,也是其力所不能及的地步。其实,如果不是父亲的无能,战火也不会燃烧起来的,婆媳想让一个毫无解决能力的人,加入自己的阵营基本是幻想。这样做的结果,不是产生拉力,而是产生把父亲推走的推力。
可问题是,想逃避家庭矛盾的父亲,不是一个好父亲和有责任心、爱心的父亲。逃避,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还会伤害到孩子。对孩子而言,他们会敏感地察觉父亲的心态,在这种不良的示范作用下,未来也可能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还有些孩子会以为这一切都是他们造成的,到了青春期就会到外面寻求安慰和理解,以至于过早发生性关系。
一个父亲没有勇气参与到婆媳之争中,并想办法避免孩子走自己的路的话,其逃避行为,不仅婆媳均会感到失望,使战火进一步升级,还会影响到夫妻关系,甚至导致婚姻的破裂。想解决婆媳之争,按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难的是父亲敢不敢主动站出来进行疏导和恰当的沟通,比如让大家都坐下来,大家一起说说自己的观点,然后公平地做出评判。
所以,一个有自己位阶的父亲,在家庭中是非常重要的。父亲遇到家庭问题,应该是勇敢地站出来,发表自己公正的观点,而不是去和稀泥。若谈不拢,就需要考虑自己的沟通方式是否正确,或有没有替别人考虑,以及自己是否说清楚每个环节了。当然,真遇到自己也拿不定主意的事情,就暂时搁浅,找真正的行家去咨询。
最后需要提醒一下,出于婆媳矛盾中心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走上自己的“坎坷”之路,也是需要站出来的。小矛盾不解决就会积累,变成大矛盾,等到不能解决的时候,我想,孩子一定深受其害。所以,一个父亲不能为了自己的自私想法,只想到自己逃离家庭风暴,而完全忽视了在暴风中心,还有一个更可怜的孩子!(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父母教育:
《点评帮助孩子充满自信十句话》 《教养坏习惯:父母的无意伤害》
《教养坏习惯:成人玩笑逗孩子》
本周实战模拟:《实战模拟:你会参加这样的比赛吗?》
前一篇:老师都忏悔了你准备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