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点评自信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 |
分类: 教育点评 |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常说十句话让孩子充满自信”的描述,挺有意思的。这十句话,从其所蕴含的意思看,还是不错的,但假设家长真的按照这个去做,就有不少的问题了。下面是这十句话,大家可以先看看自己能发现多少问题,呵呵:
1、“我能看到你的好。”
2、“我会保护你。”
3、“我理解你。”
4、“我认真对待你的感觉。”
5、“我相信你。”
6、“你可以主动改变。”
7、“你可以犯错。”
8、“你可以管理自己。”
9、“你会和别人相处得很好。”
10、“有些事你可以独立去做。”
为了方便说事,我从我的博文《孩子的自信心从哪里来?》中,摘录两段关于自信心的描述:
自信心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谈起的一个概念,而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信是指人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的一种积极评价的结果。它是一种有能力或采用某种有效手段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的信念。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心理特质。
人的自信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客观的成功与主观的自我评价。客观的成功是指各种外显的,以事实为基础的成就、业绩等;自我主观评价是指人对内隐的、以个人感受为基础的对自我进行评判、估量的心理活动。一般情况下,人取得的客观成功越大,其自信度或自信心也相应会越高、越强,否则反之。但人客观上的成功与其自信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也就是说,人在客观方面的高度成功未必直接导致与之相称的高度自信。客观的成功是否导致自信要经过中间变量——主观的自我评价。
由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可以获得“主观的自我评价”,是其是否具有自信心的决定因素,这对孩子也是适用的。而从儿童教育上讲,也确实是从孩子诞生的第一刻起,就要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但这样鼓励孩子的十句话,尽管意思对,但在说法上是值得商榷的,在做法上不考虑自己孩子的特点和性格,生搬硬套则可能会导致反效果。
下面,我井中月对每条做一个点评,大家可以根据提出的问题,多思考一下:
1、“我能看到你的好。”
点评:假若父母总看到孩子的弱点,那处于成长、学习阶段的孩子,他们基本是一无是处。可当家长总去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时,你就会感觉孩子是一个好孩子,就算孩子有问题,也是其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事情。但按照我井中月的教育理念,这句话太笼统了,根本就不应该这样说。这句话核心是表扬,但不表扬孩子做事过程的表扬,不能切中要害。对于怎么表扬,可参看《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表扬?》。
2、“我保护你。”
点评:幼小的孩子是需要被父母保护,但更应该的是自己学会保护自己。当孩子面对一些“危险”而不敢做时,家长总说“我保护你”看似鼓励,但实际是一种变相的压力和过度保护,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最好的保护不是语言,而是家长的放手和姿态。比如孩子爬高,比较恰当的方式不是说“我保护你”,而是站在孩子事后说“自己保护好自己,需要帮忙就说”,孩子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3、“我理解你。”
点评:这是一句非常好的话,但这更应该是用于认同孩子情绪时。而真正的理解孩子,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问题,比如孩子大部分的错误并不是人品的问题,有些甚至是好心办了坏事,而是由于能力的问题。在另外一个方面,家长也要想一想,造成孩子出现不好的问题,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自己是否真的能放弃“教育”手段,例如炫耀、对比、训斥、责骂、替孩子做决定包办一切等等。
4、“我认真对待你的感觉。”
点评: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这只是家长工作的第一步,而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很像西医治发热,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温度降下来再说,这种只看到表象的解决之道,往往使家长疲于奔命。比如孩子咬人,父母只看到了行为不好,没有礼貌,是情绪发泄,但导致孩子咬人的原因不仅仅是生气、愤怒、恐惧,还可能是幼时的口欲期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兴奋至极、挫败、报复、模仿,甚至是家长对孩子缺乏关注,更可能出于家长自己喜欢咬孩子表示亲昵的坏习惯!
5、“我相信你。”
点评:这句话意思没有错,但经常这样说出来,完全就是站在统治者和自私的角度,是典型的无意伤人的话语之一。作为家长,你相信不相信孩子,是你自己的事情,这样说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为你设定的目标而努力,和其自身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想让孩子为自身努力,就需要有正确的主观自我评价,孩子是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的。比如家长说“我相信你能做好”,远不如对孩子说“你应该相信你能做好”。
6、“你可以主动改变。”
点评:如果这句是你内心的期望,那就没有问题了。可是,这句话几乎是成人自己也做不到,多的不说,你问问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你会经常主动改变?改变,是需要强大动力的,而且要是发自内心的动力。所以,若一个家长拿自己也做不到的要求,去让一个智力、心理还不成熟的孩子去做到,不仅是白日做梦,更是摧残孩子、逼孩子造假!理论上讲,家长引导孩子是可以的,但想改变孩子,就先从自己开始改变吧。
7、“你可以犯错。”
点评:如果这句是你对孩子的认知,那就没有问题了。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就是在不断的错误中学习、长大的,孩子不说可以犯错,而是就应该不断犯错,也是最正常的。你有没有见过不经常犯错的孩子?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但我没有见过。既然孩子是在不断试错中学习,就需要家长接受孩子的这种情形,所以,我个人不建议这样对孩子说,而是要对孩子说“是我的问题了,没有告诉你正确的方法,来,让我们看看怎样再次发生?”。
8、“你可以管理自己。”
点评:这和第6条有异曲同工之效。管理自己,意味着给孩子一定的权力,可若给一个没有界线、不为自己所作所为负责的孩子权力,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家长想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就需要从小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参与家务活和学习独立能力。但是,若一个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已经是很好的管理自己了,家长何必画蛇添足地去说?大家可以想一想,你为什么会对孩子经常说这句话?
9、“你会和别人相处得很好。”
点评:在十句话中,惟有这句在意思上都略有疑义的。孩子确实需要与他人交往,但与人交往的好坏,和说类似的话没有什么关系,最主要的是取决于家长的示范作用,同时需要家长在家庭中,鼓励孩子好的行为和对忽视不礼貌行为的行为。正常情况下,家长是怎么对待其他人的,孩子也是如此模仿。而一些非家庭“传授”的不良语言,对小孩子家长应该淡化,装作根本没有听见。对大孩子,则明确告诉孩子没有人喜欢他这样说。
10、“有些事你可以独立去做。”
点评:如果这句是你对孩子的要求,是比较合适的。可这个前提,是家长从小不包办孩子的事情,同时三岁开始给孩子立界线,这样孩子才能知道什么事情是应该自己去做的。理论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可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但要求孩子独立做事,很大程度上需要家长要求孩子从小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而且只要是自己能做了,除特殊情况外就需要自己做,比如孩子完全能自己穿鞋,家长就不再帮忙了。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个孩子性情不同,家庭生长环境不同,因此上面的话不仅在说服上有欠妥的地方,可能对一些孩子会适得其反,还由于使用了过多的含“你”语言形式(参见《说话缺“你”字的儿童教育》),多少有指责和强制的意思,这有损于孩子提高成功体验。想让孩子有较好的自信心,需要孩子有客观的成功与主观的自我评价,而这些都需要家长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地让孩子多体验成功,让孩子少走弯路。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就是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最好是少说话、多听、多看、多示范。现在大一点的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的“絮叨”,都是站在为孩子好的立场上来说,让孩子感觉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家长做,而不是为自己做。你想,这样的结果,就算孩子有进步,他们也不会认为是自己的进步,反而是家长的“劳苦功高”。现在大家返回去再看看这十句话,是不是都是期望孩子做的,或是要求和规定,或是再说孩子的不足?有没有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其内心感受的话,或是增加孩子主观自我评价的?(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父母教育:
《教养坏习惯:父母的无意伤害》 《教养坏习惯:成人玩笑逗孩子》
本周实战模拟:《实战模拟:你会参加这样的比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