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入园好老师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家庭教育育儿技巧育儿 |
分类: 父母教育 |
9月了,新的一批小朋友又要入园了。家长都希望孩子能顺利入园,快乐地融入集体生活中。有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尽快适应,提前数月就开始做各种准备了。从准备的事情看,不仅准备好孩子衣服、姓名条,还主动训练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洗手、自己吃饭、上厕所等自理能力。非常有心的父母,还带孩子去参观幼儿园,认识老师和熟悉环境。甚至有些家长还做了一些“心理”辅导。
要说这些父母真的做的不错了,值得鼓励的!这些“心理”辅导是有不少作用的,比如和孩子多聊聊幼儿园,多说说幼儿园里面好玩的事情,让孩子产生向往幼儿园的心理;提前告诉孩子,早上妈妈送你去幼儿园,晚上会把你接回来等等。可问题是,如果你对孩子说“幼儿园可好玩了了,天天玩玩具,而且老师也特别好,就像妈妈一样,会特别爱你的!”,那就可能产生麻烦了,也画蛇添足了!
为什么是这样?孩子进入幼儿园,是孩子真正社会化的开始。孩子在3岁以前,是属于婴儿期,其社会化只是在家庭“微社会”中初步认识,是孩子在家庭中初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生存技能,以适应下一步的社会生活。当孩子走入幼儿园,等于脱离了家人的保护,进入了一个相对有限、且有安全保护的“小社会”。如果孩子不能适应这个“小社会”,则未来就难以适应复杂的真正社会生活。
孩子用三年的时间,顺应了自己和父母所生活的家,这个环境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当进入幼儿园,等于被父母放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其中还充满各种未知的、不稳定的因素,肯定会本能地感到恐惧。如果孩子的安全感比较充足,可能会较快地适应这个转变过程。反之,我井中月认为,由于面对分离产生的不安全感、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与同龄人的社会性交往,从而导致孩子产生挫败感,不愿意再去幼儿园。
不能否认的是,孩子爱上不爱上幼儿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是你的孩子能否遇到一个好的幼儿园老师!好的老师,不仅能让一般的孩子克服分离焦虑,喜欢上幼儿园,还可以帮助安全感缺失的孩子快速适应幼儿园,同时还能减轻父母的焦虑。可这样的老师,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你的孩子遇上了,是你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幸!连我这个不相信“命”的人,都要为你孩子庆幸!
在这里,我并不想挑幼儿园老师的“刺”。对于幼教老师,许多是没有做过母亲的,就算是母亲,也不一定懂真正的儿童教育。如果加上社会的不公正,待遇较低,想完全把心思用到孩子身上,是不可能的。如果再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自然会反映到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你想让这些老师,抛弃俗念和烦恼,当一个“妈妈”,我井中月不知道你是否相信,反正我不相信,呵呵。
也许有朋友说了,幼儿园老师就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认真对待孩子。话是没有错,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你能保证你不把你生活、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孩子的教育上?我不知道谁敢说这话,反正我知道我井中月也是不能完全做到的。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孩子在幼儿园遇到的老师,能尽职尽责就已经很不错了,想要老师像“妈妈”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难矣!
若不能保证老师会像妈妈一样,那你上面对孩子的说法,就需要仔细的斟酌了。也许,正是由于父母的不恰当的说法,引发孩子对幼儿园失望。当孩子入园后,发现老师并不像妈妈一样看待自己,即老师的眼神和处理方式完全不像妈妈,加上孩子对陌生环境焦虑和需要适应集体生活,他们就会进一步加大恐惧感。同时,孩子还“体会”到父母是在说谎,使亲子关系受损,导致不信任出现和不愿意相信父母的话,加深不安全感。
这样,你的“心理”辅导,就真的起到负面的作用了。当孩子天天哭着、闹着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幼儿园不是家,老师不是妈妈!这种父母想当然的东西,不说也罢。那什么样的入园前心理辅导较好?其实,这不应该是临时抱佛脚的事情,是从孩子出生就要做的。孩子是否有充足的安全感,将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进程。至于像独立能力、自信心、面对挫折、人际交往等,也是在平时生活中培养的。
所以,针对现实中的实情,父母不要把“宝”都押在幼儿园老师身上。既然我们不能让老师适应我们的孩子,那我们只能让我们的孩子适应老师和幼儿园。也就是说,我们要帮助孩子,学会适应环境。尽管家长可以通过选择,找一些尽可能适应孩子的环境,但这并不解决根本问题,孩子终究要走入没有对孩子保护的社会的。如果你不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中,想办法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未来更加头疼。
假若孩子安全感不足,我井中月个人建议,晚一点上幼儿园较好,然后抓紧时间对孩子补足安全感。如果由于条件问题,必须上幼儿园,则家长需要更多的耐心,接受、认同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而后再进行引导,比如告诉孩子,有一些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也是躲不开的,父母会帮助他们应对和适应这些困难的。比较有利的是,3岁的孩子开始竖立界线教育,这对顺利入园也是有帮助的。(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父母教育:
《孩子的学习效率和二次认知》
本周实战模拟:《实战模拟:孩子为何不要你给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