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过二月

(2013-03-01 07:17:33)
标签:

读书

每月总结

反思学习

教育

分类: 我的心情

刚刚过完元宵,还在回味春节的感受和印象,2月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了。想着2013年已经过去了1/6,心中有很多感慨。

在刚刚过去的二月份,值得回味的事情有如下几件。

 

一是读书。

在这个月里,按照计划读完了四本书,并完成了四篇读后感。冯仑的《理想丰满》,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其实这也反映了一个公民的责任;亚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脸谱》,对晚清时期中国人的社会性特征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刻画,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国民素质的一面镜子。其中有不少劣根至今还在国人的身上以不同形式呈现着;布朗的《饥饿的地球村》,描述了当今世界各国因为粮食问题而产生的各种危机,以及因此所带了的多样化的后果,提醒人们不要盲目朝食物链的高端进发,要关注食物的安全性问题;纪录片《先生》的编写组集体创作的《先生》一书,向人们再现了十位民国时期高山仰止的的教育大师,并引发人们对今天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出不了先生等问题的思考。

发表了三篇与读书有关的文章。第一篇是在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刊物《物理教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坛活动综述文章《读书,改变物理课堂》,介绍了自己作为上海市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副理事长,在引领本市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师,利用读书这一载体来谋求课堂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和探索。第二篇是阅读《成就每一个孩子》的读后感,发表在221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文章的标题凸显了这篇读后感的主旨:好的教育一定要“以孩子为中心”。第三篇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之后的读后感。这篇文章放到博客之中后,被雷玲(网友红袖子)发现,选编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与大师同行”系列图书中的《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一书中,昨天刚收到雷玲赠送的样书。

走过二月《中国教育报》221日“教师书房”版

走过二月大夏书系·与大师同行

相关链接:

1想明白才能做正确·读《成就每一个孩子》

2读书,改变物理课堂

3像医生那样做教师·读《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二是观点

针对教育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2月份,媒体两次发表了我的观点。一次是26日的《中国教育报》,就“沥青是否是液体?”这一问题所进行的为期86年的实验,谈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另一次是针对低龄留学现象,谈了如何对待愈演愈烈的儿童留学现状。

相关链接:

1博客访问100/低龄留学大家谈

286年坚守的力量

 

三是博客

2月份,关于自己的博客,有两件事情值得纪念。一是在2月初的时候,博客的访问量突破了100万人,这对一个始终以教育专业为主、关注群体的范围比较狭窄的专题类博客来说,还真是很难能可贵。二是写博的时间满7年。做好一件事情容易,但每天坚持“拾穗”七年不缀,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过程很艰辛,收获也很多。

相关链接:

1拾穗七年

 

四是回家

一家三口春节回家乡过年,全家人在春节期间实现了大团圆。虽然很多人对春节往来奔波颇多微词,但对于我们这些只有七天假期的人来说,利用这个机会回家看看亲人,共享阖家欢乐的氛围,是再好不过的。

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大自然已经不堪重负,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这种疯狂开发的不满。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标志就变化无常的天气。雾霾就不用说了,立春之后还接连下雪,对于上海来说也是不多见的。行走在家乡和上海之间,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善待地球的重要性。也因此想到应该重新审视“过年”这一传统,让其在新时期与时俱进。

相关链接:

1过年随想

 

五是借鉴

关于教育,《人民教育》杂志每年年初都会刊登几篇记者撰写的年终综述文章,对一段时期以来教育改革方面的得失进行总结和反思。这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是很重要的学习资料,可以拓展我们思考的空间,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思考今天所做的工作。我自己读了这些文章,获益颇多,同时也放在博客里,和大家一道分享。

相关链接:

1施久铭:教育要融入艺术的因素

2施久铭:教育要有点哲学气质

3李帆:对教学模式的追问

4李帆:对有效教学的思考

5李帆:重新审视童年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