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帆:重新审视童年的价值

(2013-02-28 07:20:59)
标签:

童年价值

自然善好

社会善好

认识动机

功利主义

分类: 他山之石

童年这一概念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重新发现了儿童,也是童年期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认知中。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纪,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将儿童看成太阳,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儿童进行;蒙台梭利也提出“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向儿童提供环境,以保证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国家和政府对于儿童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加重,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开办了第一所幼儿园;19世纪30年代法国率先开始了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制度的历史进程。在1989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儿童权利公约》决议通过。目前为止已有193个国家批准了《公约》,使之成为有史以来得到最广泛接受的国际人口条约。

随着儿童观的不断发展变迁,人们越来越重视到童年期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众多学者力图从不同角度验证童年期的价值。周国平撰写的《童年的价值》一文,言简意赅,但对童年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们都在做正经事,孩子们却只是在玩耍,在梦想,仿佛在无所事事中挥霍着宝贵的光阴。可是,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节。粗心的大人看不见,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短暂的。如果只看数字,孩提时期所占的比例确实比成年时期小得多。可是,这似乎短暂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悠长的时光。我们仅在儿时体验过时光的永驻,而到了成年之后,儿时的回忆又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对聪明的大人说的话: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记者李帆,也在2013年第2期的《人民教育》杂志上,就如何看待童年的价值这一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内容如下:

 

从自然善好之本走向社会善好之质

 

我们该如何看待童年的价值?

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开以后,人们似乎陷入了一种迷茫之中:理论上儿童是美好的,现实中儿童却是顽劣的;理论上儿童是天真、真实的,现实却是“如今少年已成精”;理论上儿童是教育教学当之无愧的主体,传统的教化仿佛弃如敝屣,现实中教化却无处不在,如影随形。

理论与现实的对抗,源于我们对童年的不同理解。理论赞美的是童年的自然之质,现实面对的却是童年的消逝和儿童的社会化。然而,正如学者刘铁芳所说:“人性自然之质并不都是善好的,而且,自然善好的人性也并不总是可靠的。一个成熟的个人走进社会,是不能单纯靠自然人性的美好的,这意味着教化的必要性。”

也就是说,童年的价值在于自由生长,教育的价值在于引领和促进生长,在于带领孩子从自然善好之本走向社会善好之质。但当下的教育却往往以“呵护儿童”、“保护童年”之名,抹杀了童年自由生长的价值。

在广州市华阳小学,学校的滑梯很受孩子们欢迎。玩耍中,磕着、碰伤、摔跤的事情时有发生,偶尔还要面临家长的投诉。于是有老师建议:“把滑梯拆了吧,免得学生受伤,发生安全事故。”

校长王建辉不同意,她说:“滑滑梯可以培养孩子敢于冒险的精神,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滑滑梯的过程中,孩子们常常摔倒,但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不正是孩子们成长的常态吗?”

“我们不让孩子现在冒险,将来就会有更大的冒险!”

儿童生长需要空间。空间越大,成长的可能性才会越多,对世俗化力量过早人侵童年的抵抗力也才会更强。一位12岁的中国女孩在俄罗斯就读时,参加学校的“夏令营”。那里没有严明的规矩、紧凑的安排,而是由孩子们自由选择,甚至可以不参加任何活动,待在宿舍里看书,乃至睡大觉!她还参加了漂流兴趣小组,和同学划着皮艇漂流到了白海。14天后,她晒得黑黑的回来了,特别兴奋,说自己看见了棕熊……孩子的监护人很感慨:这样的经历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开阔的教育空间,让儿童体会到“脚踏大地,仰望星空”的生存状态,也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自由感,这是学科知识代替不了的促进儿童生长的“营养素”。

与“过度保护”相伴的,是功利主义对学校童年的全面入侵。如今,教育的弊病是一重视什么,就给什么打分、计分。像2011年要求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让每个学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还要组织对抗赛、会演。对此,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石定果发出疑问:为什么要把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打分?

功利主义使素质教育简化成了“证书”和“特长”,它们是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于是,学生不管学习什么,不再是发于喜爱的初心,而是因为外在的“有用”。与中国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名校没有“艺术特长生”等说法。美国哈佛大学鳄鱼合唱团的一位成员说,再好的歌喉,也唱不开哈佛的大门。学生们参加合唱团,完全是出于纯粹的喜爱。

有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学生的学习大多出于社会动机,功利性、目的性都非常强,而不是出于认识动机,强调对事物本身感兴趣。大家常常感叹中国出不了“杰出人才”,恐怕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事实证明,认识动机一旦调动,产生的效果将是极其巨大的。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从20多岁开始研究中微子,直到88岁才得到认可,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他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花费了一生的心血,支撑他走过来的,不过是“预测宇宙未来”这一心中的梦想。

而曾是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赚取亿万财富又毫不犹豫捐出去的动力是: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要做的事情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对于当下教育来说,如何培养、保护学生的“认识动机”,而不要人为地放大“社会动机”将是教育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社会动机加剧了功利主义的力量,扭曲了童年的价值,绑架教育走上了轰轰作响的战车,以至于许多人把渡河的舟楫当作了彼岸,也让师生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大约20多年前,美国面向小学生征集最聪明的一句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放太多东西。”

这句话,值得我们三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走过二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