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恕俭:用笔构建诗意幸福的人

标签:
梁恕俭诗意语文高效课堂教改培训讲座反馈 |
分类: 身世印象 |
2013-5-13于漯河市郾城实验小学,主题:诗意语文与职业幸福
腹有诗书气自华
马爱玲
昨天聆听了梁老师的报告,我的感悟是:
腹有诗书气自华。梁老师之所以那样有气场,是因为他胸中有“书”。教师就应该多读书,勤写作,用书去武装自己,提升自己。使课堂富有读音,充满美感,让学生真正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
要有职业幸福感。既然选择了教师,就爱这个职业吧,努力工作,快乐工作,创造性地工作,让课堂充满快乐,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让周围充满快乐,让同事感染快乐,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吧!
高效课堂。以授之以“鱼”转为授之以“渔”,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学会学习,会创造,会运用,从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成绩。
用笔构建诗意幸福的人
崔笼霞
梁老师幽默风趣,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博得现场阵阵喝彩,作为一名正成长的年轻教师,他的诸多观点和思想,令我受益匪浅。
梁老师曾做一线教师,他以“抓分数,要抓出血来”来形容应试的残酷,他让我们明白教学的四境界:忍受、接受、感受、享受,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个享受式的课堂,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让学生不仅学会、会学,更要乐学、创学。他说,教育就是一种“嫁接”,好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的课堂,会给孩子烙下深刻的印象。
梁老师说,教师写作是思想在行走,追梦的老师,永远有事做,他立足于现实生活,借助激情与热爱,把课文变成诗,把故事变成诗,把工作变成诗……他用执著、勤奋践行着“把每个日子变成文字”的诺言,他用笔讴歌生活,抒写爱,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
“每块石头里都有一尊佛,每个学生都是沉睡的巨人,教育就是雕刻与唤醒。”多么巧妙精彩的解读哦!这极具哲理深刻的语言,让师者感觉到任重道远,尊重个体,让每一朵花都绽放结果,拥有美好的未来!
现以一首小诗,致梁老师:
曾经一线苦挣扎,千锤百炼成行家。
引经据典惊四座,诗意幸福行天涯。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许玉霞
听梁恕俭先生的报告,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首先,梁先生讲到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十宗#”和“教学四境界”让我深受启发。对照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也存在着梁老师指出的问题。自己虽然想达到“乐学、创学”的境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只追求“学会”,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创造性学#总是蜻蜓点水式的,没有深入地进行。今后,我会努力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力求让自己的课堂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创学。
其次,梁先生提及的“学#金字塔”更让我深刻反思:平时的课堂唯恐孩子学不会,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殊不知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最差的——自己累得不得了,学生学到的知识却不多。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更重要的是利用学生当小老师的方法,让学生不仅会学,还要会用,达到学习的最好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知识远没有教给学生学#方法更重要,这就是我听报告最深刻的感受。
教书匠?教育家?
殷会丽
梁恕俭老师是一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那么忙还笔耕不辍。我想“正是他的坚持才成就了今天的他,正是他的坚持,才有可能从一位教书匠转变为一名教育家,与梁老师的勤奋相比,我每天总是拿忙来搪塞自己的懒惰……
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没有教研意识,不去开拓创新,当一辈子的教书匠,充其量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读再多书也仅是两脚书橱罢了。对照所有专家们的讲座,我,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但,我要努力,不能满足于现状。
我要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思想,贯彻“行动即研究”的策略,以教育家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我就要接受职业的选择。接受改变不了的,改变能够改变的,力争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梁老师在报告中提到了教学的四种境界:忍受、接受、感受、享受。听后思考,我的仅是“接受”式课堂,甚至是“忍受”式课堂。我的学生该是如何的痛苦,为了学生,我必须改变。
“追梦的老师,永远有事做!”梁老师的这句话,我将铭记于心。
教育可以如此美好
陈萍
将近3个小时的报告,全体老师听得非常认真,生怕遗漏专家说的重点,认真做着笔记。
专家的讲座就像徐徐东风,吹开了我们沉寂的心扉。我突然发现,原来“生本教育”并不是很难理解。这样的教育可以让教育教学有更大的空间,也给孩子们一个可以自主发展和提高的台阶。一步一个台阶地上升,会使师生同样具有成就感,而一个人是非常需要成就感、成功感才能更加进步的。
感谢校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学#的机会,能有幸聆听专家的精彩讲座。他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这个下午,我突然发现,原来教育可以这样美好!
做幸福教师
孙素华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依靠智力、知识、思考来维生,担负着人类文化承续重任的教师,有时缺少的恰恰是对自己教育人生的反思、体悟、提炼和升华。
今天下午听了梁恕俭先生《诗意语文与职业幸福》的报告,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怎样做一名幸福的语文教师?
首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最重要的是教师这个专业适合你,你也最适合它。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抑或多么无奈,我只要你这个,这是最适合我,我想你就可能获得最大的回报和最深的幸福。
其次,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每天都要阅读和思考。阅读,让我们归于平静,与#人、名人对话;思考,让我们穿越岁月的迷雾,锤炼教育的智慧。阅读是学#之本,是立教之根,是生存之道,阅读应该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事情。
第三,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要取得领导同事家长的支持,要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教育是与人打交道的事业。所以,要想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要想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必须有一个支持的环境,一个人坚持梦想,往往孤独与寂寞,而领导朋友的支持,往往会活跃你的思想,激化你的思维,给你更多力量,让你在实现教育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总之,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才能带领出一批批幸福的学生!
明灯照亮追梦人
冀春雪
满怀激动和敬佩之情听完了教育专家梁恕俭老师精彩的、富有哲理和激情的报告,他的演讲像一盏明灯,给我这个26年来在教学研究上探索的追梦人照亮了前进道路。听完他的报告,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自己曾经的付出和以后的奋斗是值得的,也必定会成功的。
自1987年毕业以来,我一直从教语文。无论是教初中还是小学,我都在追求一种我想象中的诗意,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喜欢“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26年来,我努力着,实践着,总结着。毕业第一年我就把学的古诗谱成乐曲教学生唱,并在《中学语文》杂志上发表教改论文。多年来,我没有停止过对诗意语文和追求,从不给学生增加太大的压力,让更多的学生沉浸在语文学#中,美文的欣赏中,从学语文中学会做人,学会学#,学会生活。
多少个白天,我潜心研究每节课,上好每节课;多少个夜晚,我熬夜看教改杂志,沉迷于教育专家的论坛中,并写教改论文,向报刊投稿,发表文章,逐级地考市级省级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近年来,我能晋升中学高级,除了领导的关心外,与我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我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也深深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义。
成功的路还很遥远,今后,我要继续在教改方面努力。想像梁老师那样有才气,像梁老师那样一课一诗,像梁老师那样有自己的专著……这就是我今后的方向——成为教育名家。不论能否实现,我都要追梦!
最后用一首不成诗的小诗总结我的感受:
专家台上传真经,诗意语文幸福情。
一课一诗才情广,高效课堂显真功。
我在台下专注听,受益匪浅不虚行。
追求方向已确定,下定决心去追梦。
希望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马艳芳
昨天互动时最后一个问题是我提的(发短信),当听梁老师念“您的时间够吗”时,底下有老师发出笑声,我知道这个问题对多数人来说是幼稚的,但对我来说,却是困惑。
听完梁老师的解答,我觉得很有帮助。听完讲座,我有一种像是刚加足马力的机车,做什么都“动力十足”的感觉。因为我平时就是一个思想多,但做事效率不高,速度不快,执行力不强的人。梁老师讲的很多道理,我觉得自己也能想到,但就是觉得没有精力做,时间不够用,听完报告,觉得身心又一次得到了升华。希望学校以后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精神受到洗礼
朱艳芳
昨天下午,聆听了梁恕俭老师的报告《诗意语文与职业幸福》,使我感受颇深。梁老师的报告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生活实例,有理论高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梁老师的教学方法独特,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上课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自主学#,梁老师所付出的精力是不言而喻的。如他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先是利用一晚上的时间把这篇较长的课文改成一首诗,这首诗既概括了课文内容,又把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揉入其中,然后通过老师的唱表现出来,想不让学生感兴趣都难。梁老师把文字变成游戏,把课堂变成欣赏,学生不喜欢才怪呢?当然这也彰显了梁老师的文学底蕴。
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常是循规蹈矩,有时也曾心血来潮,也想根据孩子活泼爱动的特点,让他们举行一些诸如演讲比赛、辩论会……但又怕驾驭不了课堂,就像梁老师所说,课堂上别怕孩子们“乱”,这是他们年龄特点决定的。看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精心创设有趣的学#情境,通过创设有趣的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爱学。
不再麻木
赵丽英
人是很容易麻木的,生命中很多新奇美好的东西,一旦人们对它们习以为常时,它们就不“存在”了。在心理学里,这叫“适应原则”,六年的小学生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留作业,学生写作业,我们对这种日复一日的学#生活早已习以为常,学生在这种近似重复的学习中感到了无聊。
如何让我们的生活不再简单、机械、重复、无聊,让学生的生活显得有生机,有趣味,充满希望?
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觉地去探究学#中应该获得的知识,改变以往教师像喂麻雀、填鸭式的讲授,给学生创造合适的环境,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折一折、画一画中,合作、讨论、交流,学#新知,让“真理”在他们的相互质疑辩解中得到深化,当然,他们的学习也将充满趣味,学#生活充满挑战。
那么教师呢?教师只是他们在遇到难题无法解惑、争辩不能得到解决时,做一个合作者,一个指导者。
我想,如果我的教学达到了这种境界,我将达到一种解脱:从课堂的喋喋不休中,从堆积如山的作业中……
勇往直前,多多尝试
潘聪
昨天下午全校停课,六楼会议室迎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他就是拥有无数粉丝的梁恕俭老师。
梁老师从自身经历做分析,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宝贵经验,然后又与同事们互动,点评解答同事们提出的问题,最后梁老师又赠大家一句经典名言:当你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去做这件事。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却有深刻的意义:不会写教案、反思,想几天仍然是空白,但如果你直接去写,无论写得好不好,总有修改的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不会畏惧困难,如不会评课、写案例反思等,管他怎么写怎么评,先写出来再发现问题进一步修改。
做一位用心的老师
王华敏
梁恕俭先生的报告不仅语言风趣幽默,而且案例鲜活,他提出新课标的“四度五有评课法”,从全新的视野阐释了教学中学生学#的主动性,为教师解开了心中的迷惑。报告尾声,他与全体教师进行互动,一对一地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令人受益匪浅。
这次报告,为我今后如何提高高效课堂点明了方向,同时我也从中明白了只有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让自己的职业绽放光芒,在教学中,要把课堂还给他真正的主人——学生,让学生有所创学,才能为孩子的未来作好铺垫。
听了梁老师的报告虽然感想很多,可是如何执行才是问题的关键,这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摸索,多思考,多创新,争取找一条适合自己学生的高效课堂。我相信,只要用心,做一位用心的老师,只要努力就会有成绩!
变被动为主动
卢亚丽
今天下午,有幸聆听了梁恕俭老师的报告,激动共鸣萦绕于心,3个小时感觉一眨眼的工夫就过去了。梁老师的报告会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教学实践,引经据典,有生活实例,有理论高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梁老师说:教师有较强的教研意识,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应付为求索,变问题为课题,勤于读书,乐于动笔,期望借鉴他人的经验智慧来解决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教研意识强的老师,善于反思教学行为,喜欢与专家对话,愿意与志同道合者分享教学心得。梁老师说的怎样写作,很受启发。
不再做“青蛙”
张燕
“要做毕##,不做易##。前者是做平台上大家展示表现,后者是成就自己,独占讲坛!”梁老师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使我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思考。
回顾自己的数学教学生涯,在这19年的繁琐与平凡中,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面对新课程的改革,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的转换,让大部分教师在不适应中慢慢摸索,并逐渐认识到,教师不能做“青蛙式”的转述总结型教师,而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注意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也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具备的感悟、观念、意识、能力等,这也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梁先生的报告中,不但欣赏了中国语言的美妙,更加体会了学无止境的含义。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对自己的课堂要求不断拔高,才有可能打造出高效课堂。
教师的发展
彭雪霞
听完梁恕俭先生的报告有许多感触,但更多的还是惭愧。
同是中师毕业,梁先生的发展让我不得不思考自己为何还在教书匠的位置上挣扎,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梁老师给出的“基层教研的宏观路径”,不失是一个达到自己目标的好办法:
以研究意识享受教学
从需求出发驱动教研
让研究成果回归课堂
借网络资源拓宽视野
用博客出书培植动力
从“教书匠”出发,向教育教学研究先进,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发展好自己。
把课堂还给学生
韩书娟
有幸聆听了梁恕俭先生的报告,感触颇多。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把课堂作为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优质课、公开课,我们关注的也是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教师,我也一直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居高临下,偶尔发现学生仰慕的神情还窃喜不已。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我传授知识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说个不停,殊不知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只有学生表现精彩,才能出精彩的课堂。学生要想表现精彩,教师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应该成为学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舞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以致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愿学,才能有高效课堂。因此,要把培养学生兴趣放在首位,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即学即用,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真的“无大难”吗
吕淑杰
梁老师的报告中有首诗让我心生感触:“教学无大难……生勤自补拙,师挤胜巧干。再会扇踢站,排名必领先。”这岂止是《自嘲》,简直是##教育现状的画像。社会生存土壤决定一切,如今“扇踢站“现象已经减少,然而近视率上升,学生体质下降,这一切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素质教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网络对教育的声讨也不是一天两天,可是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谁也没有高招,只要高考的指挥棒在——家长要成绩,领导要成绩,这最终的压力只能转嫁到无奈的老师和孩子身上。
梁老师离开课堂是学生的损失,无法预计会有多少颗文学的种子因得不到启蒙而枯萎。话说回来,梁老师走进基层,走向广大教师,这也许是中国教育的幸事。
鼓励创新,寓教于乐
李夏衍
我感受最深的是梁老师说的学习要创新,巧记忆,寓于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什么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感受不深,或者根本不感兴趣?听了梁老师的报告,我茅塞顿开,是学#方式、教学方式的原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巩固记忆,这是多么好的学#方式啊!
报告结束了,梁老师幽默风趣的形象、知识渊博的才学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中。我想,这不仅仅是一场报告,更多地是我们精神的洗礼,知识的补充,对我们的教学有方向性的指引。
让学生自主探究
李小芳
聆听报告,深深地被梁老师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所折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梁老师提出的教学理念,我总结为:让学生自主学#,创造性学#,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做毕##,不做易##,前者做平台让学生展示光彩,后者独霸讲台,自己做主角。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尽量把梁老师这种理念转化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踏踏实实去做,争取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带出探究型的学生。
感谢这股清凉
黄勤花
天气非常炎热,但梁老师的报告给我们带来了阵阵清凉。他的报告,犹如行走在沙漠中的人遇见了一汪清泉,让迷茫的心顿时有了方向。3个多小时的交流,感觉一眨眼就过去了……今后,我要以梁恕俭老师为榜样、为动力、为方向,以研究意识享受教学,借网络资源拓宽视野,及时反思,自我提高,认准的事就不要动摇。给自己一个规划,给自己一个出路,多自我激励,自我挑战,学会借力,学会知足,因为自信比黄金更重要。执著一念的人,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做自己喜欢的事,所有的付出都是享受,我也要做个有幸福感的老师。
李利红:
同样出自中师门,如心成功吾凡人。(“如心”是梁恕俭曾经的笔名)
为何差距竟如此?因为他人学问真。
高效课堂何处来?还须吾辈钻研深。
侯红玲:
红笺小字,说不尽钦佩意。如心在云吾在地,仰慕之情难溢。无可奈何花落去,重拾旧梦再奋蹄,教海无悔寻诗意。
郭霞:
梁编指导漯河行,春风拂面实小明。
指点迷津招实新,现场互动亮水平。
一泓清泉濯我心,真诚本色永刻铭。
孟世英:
因君有才华,所以成大家。
听君一席话,心中感悟多:
只要有梦想,做事再执著,
定能——
浇开希望花!
孟会敏:
印象最深、震撼我心灵的几句话:
教书的最高境界是发动自学。
多一点创新和研究精神,你就能从教书匠进步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追梦的老师永远有事做。
每块石头里都有一尊佛,每个学生都是沉睡的巨人,教育就是雕刻与唤醒。
刘小丽:
触动良多,遗憾的是未争取时间与梁老师合影留念。
王瑞华:
梁老师一句“教书的最高境界就是发动学生自学,让学生创学“,一句话就讲到了教育的中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在课堂上能激发出学生学#的欲望,激起学生学#的热情,在课堂上有学生生成的东西,有对生成的引导,这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最好的教育结果。
魏会平:
梁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要把学生放在首位,看看学生需要什么,然后再结合学生的特点去备课,我想一定会有好收获。
赵俊放:
梁老师说自己“备课就是写诗,有点另类”,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教师深度解读教材的体现。如果每一名教师都能像梁老师这样,用文学的底蕴来教中国的语言文字,语文“高耗低效”的现象一定会消失。
徐晓贺:
聆听了梁老师的报告,他那才华横溢、妙语连珠的讲座,引起了全校教师强烈的共鸣。特别是他提倡的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说出了当今课堂的一大弊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探究的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田素质:
梁老师的讲座很精彩、幽默,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一、要努力成为“三好”教师,即课上得好,学生考得好,学科研做得好;二、要做会管理时间的聪明教师;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潘永娟:
梁老师在报告中提出“教师的最高境界是发动自学”。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讲学生记,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何谈“热爱学#”?学#是什么?梁老师指出:要创新,巧记忆,寓于乐。观梁老师的报告就可以看出,他把课堂知识巧妙地创新化,或诗歌,或歌曲,或戏剧,案例鲜活生动,别具一格,令听报告的同事时而捧腹,时而微笑……试想,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也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怎能不吸引学生,怎能不让我们的学生乐于学#呢?
王晓娜:
这场报告,我收获颇多,感受很深。梁恕俭老师风趣幽默,报告会开得非常圆满成功。他总结出了学习兴趣的源泉“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即学即用”。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思考,多摸索,多创新,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心灵之洲长满丰美的水草
赵桂华
假若你的心灵之洲长满了丰美的水草,那么,你的心灵必定是一颗诗意的心灵;假若你是一位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那么,你的课堂必然会让石头开出花来。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拥有一颗诗意的心灵,在碌碌红尘中安享自己的清静于美丽;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都期待着自己能将每一块石头雕出一尊佛来。
然而,在晕头转脑的生活中,我们却难得为自己辟出一方净土来安放自己的诗心。如果说走近美,品味美,渴求美,创造美,是每个人本能的需求,那么,阅读,则是能向这个美丽彼岸的桥梁。没有静心的阅读,没有潜心的体味,就没有追求美的冲动。阅读,其实也是与自己的进行心灵的交流。在阅读中,你点头或摇头,你流泪或微笑,你叹息或惭愧,都是一次次地洗刷自己心灵的历程。
说到美,我就不能不提到到《红楼梦》(下略180字)
语文老师的阅读不能止于一些专业的书籍,那些教育的书籍可能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教学方法,但是教学以外的书籍更能丰厚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日臻成熟,明澈,完美。
任何功利性的阅读都必将与诗意无关,以一颗功利之心走上讲坛,也注定不会撞击出多少美丽的火花。假若你有一颗诗心,那么曹雪芹、鲁迅、泰戈尔、雨果、李白与苏轼,自会成为你信手拈来的一枝花,当那个时候,你能说,每块石头里的那尊佛不会露出会心一笑!当他们抿嘴一笑,那么,我们的感染、我们的教育,不就成了投在他们心湖的柔波?
如此,我们的教育是否又达到了新的境界?
写作,是阅读水平提升的途径,也是与自己心灵对话的过程。如果说阅读是积累,那么写作就是提炼。在写作中,对于材料的分析与挑拣,对于语言文字的品鉴与把握,每一次都是审美能力的提升。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文学家,他们哪个不是心灵丰富、心性厚道,富有责任感与爱心之人?那些獐头鼠脑、贼眉鼠眼之辈决不会拥有一颗高贵、宽厚之心,因为,他们的心灵之洲一片荒芜。
让我们披荆斩棘,在喧嚣中辟出一方清净的天地,向诗意人生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让我们招招手,向着那些沉睡的心灵送出诗意的问候,轻轻的,轻轻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