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西班牙自驾安达卢西亚科尔多瓦清真寺罗马桥炖牛尾建筑光影旅游 |
分类: 西班牙的一千零一夜 |
地处欧洲西南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阳光充沛、物产丰饶,与北非隔着窄窄的直布罗陀海峡相望。特殊的地缘决定了西班牙成为欧洲、北非各种力量你来我往反复争抢之地。而科尔多瓦的这座清真寺大教堂,正是西班牙历史一个活脱脱的见证。
罗马人来了,在这里建立了他们的神庙。西哥特人来了,推翻了神庙,建起天主教修道院。北非人攻破了科尔多瓦,起初买下了一半的修道院作为礼拜堂,在那个时期,两种宗教曾在同一屋檐下短暂地和谐并存;但是随着伊斯兰教的势力增长,拉赫曼一世买下整个修道院,推倒后大兴土木,开始了大清真寺的宏大工程。历经五百年,一代代伊斯兰君主多次扩建,终于达到今日的规模。但是好景不长,费尔南多三世光复西班牙,清真寺又成了天主教教堂。到了卡洛斯五世,更下令在清真寺内部破土动工,一座教堂钻破清真寺的屋顶,破壳而出。
神庙-修道院-清真寺-教堂,这样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宗教、民族关系,却成就了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充满了迷幻的建筑风格。
清晨起来,沿着科尔多瓦曲曲折折、黄白相间的石板小巷,很容易你就会走到清真寺高大敦厚的护墙脚下。上午十点前是当地居民的礼拜时间,主要的大门都会打开。我们好像还没有做好进入园里的心理准备,就被眼前洞开的小门里的风景所吸引。这座门是西北角的Milk
Gate,据说过去穷苦的百姓生了孩子无力抚养,往往把孩子遗弃在这座门外,希冀被来朝拜的富绅贵族阿訇所收养。
穿过小门,眼前豁然开朗,是一个长方形的伊斯兰风格庭院,三面是连拱回廊,南面就是教堂所在,中间种着一排排橘树、棕榈和柏树。清晨的橘园沉浸在安详、温暖的阳光里,颜色浓郁而分明,纤细的廊柱分隔开一个又一个圆拱,将优美的身影投在如画布般的黄色墙壁上......
流连在橘园的光影变幻之中,仿佛看见千百年前轻纱覆面、长裙袭地的女子,轻盈地穿行在砖石地面上忽明忽暗的光影之中,墙面上或许也曾留下她们美丽的身影。正在恍惚之间,一个身着红衣的现代女子翩然而过,让我又回到今世。
庭院的北面是在原来伊斯兰教宣礼塔的基础上重建的钟楼。钟楼跨过的免罪门,就是当初信徒们进入橘园的通道。他们怀着虔诚的信念,从这里步入橘园,在园里的喷泉沐浴净身,期待着涤去身上的灰尘和心里的罪恶。
这座文艺复兴风格的钟楼,似乎也不觉突兀。 几百年过去,早已与阿拉伯风格的回廊浑然一体。
阿拉伯的建筑风格中多在狭小的空间里安排诸多回廊、拱柱、窗格,于是被动抑或主动,在拍照时总是有意无意地用到“框架构图”。以致在接下来的旅程中我们多了一句玩笑的口头禅—— “今天你框架了吗?”在这个角度, 我们止不住不停按下快门, 拍了几十张相似的照片。
金闪闪的大门之外就是科尔多瓦繁华的街巷,门环上的老者目睹了一千多年来的善男信女,不管是伊斯兰教徒,还是天主教徒,穿行往复在俗世的今朝与理想的来世之间。
从阳光灿烂的庭院步入昏暗的清真寺内部,需要你静下心来,给自己一点时间等待你的眼睛和心灵都准备好眼前的奇迹。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教堂,一千多根廊柱组成了密密森森、似乎永无止境的石头森林,白色的云石和红色的砖石间错,组成一道又一道红白相间的圆拱。据说这是在阿拉伯内乱之中被迫背井离乡、建都科尔多瓦的拉赫曼一世对家乡棕榈林的思念。如果你仔细望去,会惊异的发现每个廊柱的柱头造型、高低都不尽相同。原来当时脚跟未稳的阿拉伯人,聪明的就地取材,大量使用了原址挖掘的罗马、哥特人留下的石柱和柱头,甚至在建筑风格上,也自然地流露出早期罗马风格的影响。
思乡情切的拉赫曼一世在清真寺动工两年后就溘然长逝。他的子孙却在科尔多瓦生根发芽,将科尔多瓦发展成当时伊斯兰世界里可与巴格达、君士坦丁堡鼎足而立的繁华都市。大清真寺也随之在两百多年间多次扩建,变得日益精美、宏大。
随着面积的扩大,清真寺在建筑和装饰风格上也日益成熟。从早期略带罗马风格影子的朴实,逐渐发展成为精致繁复的摩尔风格。如花瓣般的精巧卷拱,镶嵌了各种玉石、象牙、金箔的壁龛,都彰显着科尔多瓦当时富甲一方的权势和显赫。与当初的就地取材不同,扩建中的清真寺采用了大量从拜占庭、法国、罗马运来的材料,甚至当时的拜占庭皇帝也派遣大批工匠并奉送上大量珍贵的马赛克作为礼物。一代一代的伊斯兰君主在清真寺的不断扩建中,构筑着自己万代延绵的梦想。
然而,从北非来的摩尔人的梦想只延续了五百年, 就再度被挥师南下、誓要光复天主教、统一西班牙的费尔南多三世所摧毁 ——
清真寺又一次转变为天主教教堂。也许真的是因为清真寺的美轮美奂,在天主教统治下的头三百年,除了零零星星的局部改造,仍然保存着整体颜貌。但三百年后,卡洛斯五世终于下令,在清真寺中心位置建立一座全新的教堂。这座融合了哥特、巴洛克、文艺复兴风格的大教堂,却怎么看也让人不能相信就建立在清真寺的中央。
但是白色大理石的雕梁画壁却就是这样从红白相间的伊斯兰卷拱上延伸开来, 耶稣的圣像在摩尔人的柱廊间倾听着基督徒的祷告。
我们进入教堂的时候,正巧是一场弥撒,红衣主教端坐在神坛之上。
走出清真寺,南欧的天空还是碧蓝如洗,飘着丝丝缕缕的云朵。我们绕着清真寺的外墙,从西至东绕了一圈。最让人难忘的就是高高的台基上,一个挨着一个造型精美、装饰繁复的阿拉伯式拱门。
这座被栏杆围起的是七世纪清真寺初建时期留下的最古老的一道门。围栏的滚轮在地面上留下两道深深的轨迹,好像一本打开的书卷,缓缓展读科尔多瓦一千多年来的尘世变迁、岁月更迭。
东侧的寺门是在三百年后扩建的, 工整的棱格装饰,花叶枝蔓状的雕刻在重重叠叠的红白圆拱间蔓延生长。
走到清真寺的背面是瓜达尔基维尔河北岸的一个小广场,左边是一所医院的遗址,现在是科尔多瓦美术馆。清真寺朝向河水的一面是一座座装饰着壁画的壁龛。还有一个小阳台,如今已经成了鸽子的栖身之所。
沿着宽阔的罗马桥,穿过瓜达尔基维尔河,回头望去,清真寺中的天主教堂终究还是有些不尽和谐。
清真寺的北侧和东侧,都是繁华的狭窄的纵横的商街。信步走在这样的街巷中,看路边阳台上的一簇簇鲜花,看街上熙来往去穿行的人们,看两侧店铺中五颜六色、让人眼花缭乱的商品。偶尔回头望望,清真寺的钟楼还在眼前。
狭小的街巷,没有地方容下西班牙人的热情奔放,于是都化作烂漫的鲜花,攀爬上白色的墙壁。
在一扇扇半开半掩的门扉后,是一个个安达卢西亚人家,几乎家家都有个小庭院,装饰着阿拉伯风格的瓷砖,种满了花花草草,摆着桌椅坐榻。坐在暖暖的阳光里,喝上一杯西班牙本地出品的美酒,悠闲地享受这惬意生活。
在免罪门的对面,有一个墙上挂满花盆的小巷,第一天晚上在清真寺下的大台阶休息的时候,就看到了这家叫“红马”的餐厅。
科尔多瓦有道出名的美食是“炖牛尾”,筋肉炖的很烂,口味有点偏咸。开胃的大虾蔬菜沙拉、赠送的烤香肠、已经记不住名字有点像糯米糕的甜点,倒都是不错。
夜晚的科尔多瓦,更像一个迷宫, 让你陷入那蜿蜒曲折被人们的步履打磨得发亮的青石小巷。
离开清真寺旁热闹的小巷,走近安静的罗马桥,有位身着小黑裙的少女,站在桥头的大门下拉奏着小提琴。人声渐渐远去,只留下琴声呜咽,伴着瓜达尔基维尔河的流水潺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