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雁门关隧道及长城(魏晋)(国保)-2012.5.30

标签:
雁门关隧道雁门关长城国家高速公路g55贾锋上海同加建筑设计汽车 |
分类: 游山玩水暴走路上 |
山西雁门关隧道及长城(魏晋)(国保)-2012.5.30
太原到大同路过山阴县雁门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大运高速路沿着雁门山的缓坡而修筑。前方看到的是高约15米的雁门隧道纪念碑。碑呈四方椎形,底部仿造了雁门关城门的造型,有3个拱门。
雁门隧道外侧的隧洞长5150米,这数字还是我这次特意注意了一下隧道口标牌才得知。汽车驶过雁门关隧道,这也就算“出塞”了。几个环山弯道后,来到长城脚下。遥望绵延起伏的长城,得知这里就是杨家将镇守边关之处,心中颇多感慨!
长城在这里挺立了几百年,静静地向人们述说着历史上这里发生的故事,更为这里光秃秃的群山增添了无穷魅力。国泰民安的今天,高科技发达的今天,它已经失去了战略作用,然而,这道风景和它承载的文化是一笔更为丰厚的遗产,值得后人将它好好珍惜!
本博主有关山西晋中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如下:
(有关山西旅游景点相关文章随时更新,详见:《山西旅游景点相关文章目录》)
太原:
武乡:
本博主有关山西晋西北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如下:
大同:
浑源:
1500多年前的“奇、悬、巧”的三教合一的悬空古寺庙---山西浑圆悬空寺(北魏)(国保)-2012.4.14
应县:
朔州:
忻州:
本博主有关山西晋南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如下:
长治:
晋城:
运城:
永济市:
解州市:
河津市:
临汾:
临汾城区:
洪洞县:
吉县:
雁门关及雁门关长城简介
一、雁门关及雁门关长城历史沿革
雁门为双关,两关相距5公里,山脊由长城相连,是为东陉关与西陉关。
《穆天子传》云:甲午,天子西征,乃绝俞之关隥。周穆王是西周第五代国王,属西周早期,按此推算,公元前1000年左右已有雁门关。
现存雁门关为东陉关,《山西通志》云:东陉,西陉,皆因句注陉而名,古雁门关为太和岭,在今关之西,即西陉也,则东陉即是现存雁门关。
雁门关城,在其初建后的魏晋十六国时期,主要是防御北方外族的侵入和各民族间的相互侵伐。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兴起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政治中心南移,特别是北方六镇起义后,雁门关又成为防御北方的重要关口。先是防备蠕蠕族的南侵,接着突厥兴起,雁门关又是防突厥的重要屏幕。东魏、北齐以后,突厥进一步强大,战事频仍,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从武定元年(543)起,大筑长城,以后各代屡屡增修。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五年(554)四月,茹茹(即蠕蠕)寇肆州(即现代州)。武成帝高湛河清二年(563),北周将杨忠率突厥阿史那木汗等二十万伐齐,均由西陉关而入。三年(564)正月,突厥撤退时,因道路冻滑、铺毡以渡。由东陉出。太和十八年(594)迁都洛阳时,元隆断关,是断东陉、西陉二关,即雁门关也。由此看来,隋朝前两关同时并重。











宋朝时,雁门关改称西陉,雁门两寨。太平兴国五年(980),契丹入侵,杨业由西陉出,绕至雁门北,北击,大破之。这里的雁门即原来的东陉关。
北宋时,由于五代石敬塘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从此雁门关更成了防辽的前沿阵地,战火连年,有时一年数起。由于雁门关地势险要,防御严密,敌人改从东部的胡峪、大石、北楼等口,西部的土隥、阳武等口入侵。为了加强各个隘口的抗御能力,于各隘口屯兵设将,修筑工事,称之为十八隘,此时产生了许多名将,如杨业、张齐贤等。
金朝时,雁门关仍处于重要地位,其名改称西径镇、雁门镇,并在代州设置震武军,这都是加强军事防御之重要措施。洎乎元朝,因其版图广大、雁门关处于中心地域,撤消了军事防御设施。
明朝,为了防御蒙古族的入侵,句注陉最重要的关塞,当然必须加强。西陉关道路破坏严重,不易修复,便于白草口修筑了隘城,在东陉关遗址上重新建关。在其北口亦筑隘城——广武城(亦称广武营、广武站、新广武),并修建了长城,或加固旧墙,或另辟新线,“曲尽其宜”(《明史·翁万传达》)。又于十八隘口处,都修筑了城堡,有的一口数堡,逐步形成了雁门关两关四口十八隘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
二、雁门关及雁门关长城的重要性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北160公里,东经112°10′北纬99°8′之句注陉。雁门关口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通行塞口,打通了塞外与陉南的高山阻隔,在人类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雁门关是民族融合的关隘
从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遗物看,可以肯定最迟在新石器时期中晚期我们祖先就生活、繁息在陉南陉北大地上。陉南陉北人类文化遗存同属一个系统,均属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既属龙山文化,又与塞北游牧民族的细石器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雁门关是两地文化——黄河流域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的接缘地、联系点。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陉南陉北的相互交往,必须经东陉或西陉等句注隘口,沟通两地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地人群的交流融合,故雁门关对早期的人类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雁门关是中原门户
雁门关西界黄河,东连太行,南控中原,北扼云朔。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曰:“若雁门一关,宁武、朔州、马邑大州之冲,通忻、代、崞诸郡之路。虏从左、右卫而入,势当首犯。东越广武,则北娄、平型皆为虏冲。西截止白草沟,则央(当为夹)柳,雕巢是要守,雁门警备于是切矣”。
从公元前457年赵襄子以铜勺击杀代王起,句注山就成为战略要地,是防御外敌的重要塞口。几千年来有史可查的战争就发生过二百余次。从赵武灵王到秦始皇;从汉高祖、汉武帝到唐李渊、李世民;从北宋赵匡胤、赵光义到明代朱元璋、朱棣,无不把北塞地区当作巩固其北部边防的重要战略据点,而雁门关则是其门户与锁钥。特别是朱元璋赶走蒙古建立明王朝后,“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明史·兵志三》)。故明代对雁门关进行了多次整修,今雁门关,即是明代在东陉关的基础上重建的。
秦汉时期,由于楚汉战争放松了对北方边境的防御,匈奴强大起来,它们对中原地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优秀的文化成果,垂涎三尺,便经常发动战争。西汉初,刘邦在条件尚不够成熟时,于公元前200年,经由雁门关,北击匈奴,结果在白登被困。汉文帝后六年(-158)冬,以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句注。汉武帝元光五年(-130),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又经一度时期的休养生息,武帝为消除边患,出击匈奴,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终于打败了匈奴。
东汉末陉北抛荒,乌桓、鲜卑南侵,直逼雁门关下。西晋时“五胡乱华”,隋唐时突厥入侵,雁门关地区战争不断。延及五代,后晋石敬塘自称儿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雁门关更成为界关,为前沿战地。整个北宋时期,契丹势强,战争常年不息。洎乎明代,退居北方的蒙古族瓦刺,鞑靼部,屡欲思复兴故元的统治地位,时常扰边,在雁门关一带发生过多次战争。故雁门关的防御工事,在明代尤为注重,修堡筑墩,深沟高垒,左右相连,纵向深入,关关联防,在雁门关太和岭并武朔诸山谷间,凡七十三隘,俱设重兵戍守,构成一条国防线。
(三)雁门关是古代贸易的重要径道
据史书记载,最早与匈奴进行关市是汉孝文帝(-179~-157)时,匈奴将其牛、马、羊及畜产品运至边境,换取内地的粮食、布匹、铁器等物。
东汉时与鲜卑互市。三国曹魏时,“鲜卑酋长曾至魏贡献,并求通市,曹操表之为王”。北魏时,太武帝派人出使西域十六国,打通了四条商道。唐朝时海陆交通畅通,唐与外国有七条交通路线,其中五条在陆上,北方有两条,一条是自夏州(陕西横山县西)通大同云中道,一条经中受降城(今呼和浩特市南)通回纥。通过这两条交通干线,中国与亚洲各国互为贸易,特别是茶马互市,贸易额很大。外族对这种贸易要求更为迫切,有时甚至是强迫中原与其交易,如《新唐书·突厥传》载,“武德七年,颉利(可汗)愿款北楼关请互市,上不能拒。”唐于贞元中复征茶税,十税其一,岁得钱40万,可见贸易额之大。北宋时“契丹崛起,时与宋有战争之祸,而通商互市,亦常见于和战之间。当时定例,两国务于分界处置榷场,以为互市所”(《中国商业史》)。
明清时,官方的、民间的贸易更为频繁。“明代在大同三设马市,马市又有官市、民市之分。……蒙以牛、马、羊、骡、驴及马尾、皮货等换取中原的绸缎、布、绢、棉花、针线等。往往民市交易超过官市几倍。后来还开设了月市和小市,更加方便了蒙汉间的经济交流。”(《大同史论精选·试论大同边贸历史》)。
三、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
天险句注山古称陉岭,岭西为西陉关,岭东为东陉关,两关石头边墙连为一体,历代互为倚防。明代前东陉关为倚防;到明代时,将关城东移至东陉关,白草口为倚防。东陉关关城于明洪武年间在饱经历史沧桑的遗址上重筑。
东陉雁门关由关城、翁城、东城、西城、围城几部分组成,关城为主体部分。沿古关道依次设天险门及雁楼、地利门及杨六郎祠。城廊内以古关道东西两侧分为东城、西城、西城区建筑群包括关署兵盘、雁塔等。关城北侧为翁城,城内有武庙,戏台等。翁城门也称小北门,上建门楼。围城南端分东西城两翼,北至谷底沿伸,建有围城门宁边楼。围城内有分道碑及亭、趵突泉及泉亭,围墙门外接石拱关桥连关道,关外依次设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五道,关前景点依次为长平桥及桥碑、马公杀虎处及马公墓、南道碑亭、关陵、云际泉及九龙亭、雁靖坊、李牧祠,古关道南北走向,南赴南隘口、北至广武隘口,全长20余公里。
雁门关是中国万里长城最古老、最重要的关隘。《舆图志》载“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东陉关上又镶有对联“三边冲要天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两关四口十八隘”(两关即东陉关、西陉关;四口即太和岭口、南口、白草口、广武口;十八隘即水峪、胡峪、马兰、茹越、小石、大石、北楼、太安、团城、平刑、太和、水芹、吊桥、庙岭、石匣、阳武峪、玄冈、芦板口)是雁门关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
【关城】
雁门关之名及关初建,约始于魏,初筑关城有二,西曰西陉关,在今白草口南陉岭上铁裹门;东曰东陉关,即今雁门关处。
【隘城】
所谓隘城,即指雁门十八隘也。十八隘之称,宋已有之。《宋史·李重诲传》云:“(李重诲)雍熙三年(986),召还,为武州刺史(在今宁武、五寨境),为出忻、代州都巡检,缘边十八砦招安制置使”。
明·张风羾《武安君庙碑记》云:“凡三关,增堡者十有八,为墩者三十有二。忻、代居民为堡者不可胜计”。此碑现存雁门关,明正德十一年(1516)立。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雁门关隘口十八,东为水峪、为胡峪、为马兰、为茹越、为小石、为大石、为北楼、为太安、为团城、为平刑;西为太和、为水芹、为吊桥、为设岭、为石匣、为阳武峪、为玄冈、为芦板口,各有堡”。
四、雁门关及其长城大事记
公元前1000年左近,周穆王姬满西游时,由洛阳出发,超过太行北行,沿滹沱河北岸,先征伐犬戎,然后,越过句注山西行。(《穆天子传》卷一)
赵襄子二年(-456),赵襄子无恤,既葬其父赵简子,乃邀其姊夫代王,至夏屋山(在今代县东北七十五里处)赴宴。襄子阴令厨师名各者,以铜勺击杀代王及其从官,发兵逾勾注,平定代地,封其兄子赵周为代成君。(《史记·赵世家》)
赵肃侯十七年(-333)筑长城(《史记·赵世家》),即句注山之长城。
周赧王初年(公元前310年左右)匈奴骑兵“驱驰于楼烦之下”。(刘向《说苑》卷一)
赵惠文王二年(-297),赵主父(即赵武灵王),大破林胡、楼烦,辟地千里,在句注山北设置雁门(今大同至朔县一带)、云中、代诸郡,并沿北边筑长城。《史记·赵世家》
赵孝成王元年(-265),李牧守赵边代、雁门多年。一年,匈奴大举入侵,牧用计反击,大破匈奴众十余,并破东胡,降林胡。《史记·李牧传》
元光五年(-130)夏,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汉书·武帝纪》、《资治通鉴》)
汉高祖六年(-201)正月,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刘喜为代王。(《汉书·高祖纪下》)
汉元帝元年(-33),王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由雁门出塞。(据《汉书》所记考定)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五年复筑雁门关城。(光绪《代州志》)
明万历三十三年巡抚李景重监筑雁门关墙,由白草口至雁门关,绵亘十五里。(光绪《代州志》)
四、雁门关隧道
雁门关隧道分为两条,一条是北同蒲铁路取直线雁门关隧道,已于2013年4月30日上午10点,历经5年5个月的艰苦施工胜利贯通。雁门关隧道是北同蒲取直线控制性工程,全长14.085公里,2007年2月开工建设,设计为单洞双线隧道。另一条为大同至运城高速公路的咽喉要道,为内蒙古二连浩特至广东广州国家高速公路G55的重点控制性工程。

















山西省北同蒲铁路正在进行改造,其中关键性控制工程雁门关隧道于2013年4月30日胜利贯通。该段落改造完毕后,2014年3月29日开通客运,太原到大同客车行程缩短两个多小时。
北同蒲线是山西省历史悠久的老铁路线,线路整体设备条件较为老旧,此次改造,主要是对一些弯曲的段落进行取直线改造,其中雁门关隧道是北同蒲取直线控制性工程,全长14.085公里,2007年2月开工建设,设计为单洞双线隧道。雁门关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先后穿越了36条断层破碎带﹑战胜了21次大型突水﹑9次突泥,但未发生任何质量事故。
雁门关隧道北起山阴县庙家窑村西,南止于代县太和岭村北。起讫里程DK110 855~ DK124 940,全长14085 m,为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隧道按160km/h设计,并预留提速200km/h条件。雁门关隧道设计为单洞双线隧道,最大埋深约820m。隧道设计为人字坡,上坡坡度为9‰,DK120 980以后下坡坡度为3‰。
















雁门关隧道设3座斜井,南寺斜井长1445米,后腰铺斜井长2385米,城上斜井长1384米。南寺、城上斜井设计为单车道斜井,后腰铺斜井设计为双车道斜井,均采用无轨运输。南寺、城上斜井在隧道施工完毕后封堵,后腰铺斜井利用为运营期间的紧急出口。
雁门关隧道全长14085m,原设计Ⅱ级围岩9595m,Ⅲ级围岩1495m,Ⅳ级围岩1685m,Ⅴ级围岩1270m,明洞40米。2009年2月,设计院对围岩级别进行预测调整,调整后Ⅱ级围岩2906m,Ⅲ级围岩5503m,Ⅳ级围岩3041m,Ⅴ级围岩2595m,明洞40米。2009年2月至2009年11月20日施工的正洞,实际揭示的围岩级别和调整后围岩级别仍有一定的差异,预测调整后围岩级别再变更共计765米,占预测调整围岩长度的54.2%。
线路经过地区属北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严寒,春、秋凉爽,夏季无酷暑,平均气温7℃,七月份平均气温22.2℃,一月份平均气温-10℃。平均降水量390.6㎜,无霜期147天,标准冻结深度150㎝。该地区属寒冷地区。
隧道穿越恒山山脉,地面山高谷深,群峰连绵。海拔1103m(隧道北端)~1947m(隧道中段),相对高差845m,地形起伏较大,由中段向南北两端逐渐降低,属中山地貌。进口DK110
827~DK111 500为山前洪积扇,地形较平缓,DK111
240~DK111 270为洪积扇中的冲沟。





沿线主要村庄有庙家窑、大峪口、雁门关、罗庄、富拉沟和太和岭等。北同蒲铁路取直线雁门关隧道的正式贯通,标志着北同蒲线的改造进入了后期阶段。雁门关隧道的胜利贯通,使今年底太原到大同客车有望从每小时100公里提速到每小时160公里。经记者了解,目前太原到大同的K7802次列车,全程运行将近六个小时,如果年底太原到大同客车速度能够提升,至少能节省一个多小时的行程。
雁门关公路隧道是大同至运城高速公路的咽喉要道,为内蒙古二连浩特至广东广州国家高速公路G55的重点控制性工程。位于山西省大运高速公路新原段恒山山脉雁门关山区,单洞长10358米,是国内已投入运营的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也是山西省经济命脉大运高速公路三大制约工程之一。设计为双向四车道,属于分离式高速公路,隧道左洞长5135米,右洞长5230米,净宽10.5米。隧道穿越恒山山脉的21条地质大断层,软弱不良地质的比例占隧道总长度的78%,为我国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建设所罕见。
整个工程于2001年9月开工,经过建设者两年的艰苦奋战,于2003年9月28日竣工通车。2005年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质量奖---"鲁班奖"。
中铁十二局集团采用国际领先的新技术、新设备创造了特殊不良地质条件下最高月掘进347米的全国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新纪录,仅用19个月就完成了主体工程。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包括了tsp203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的应用,莱卡tcr1101全站仪量测技术及综合应用,瑞典阿特拉斯353e三臂掘岩台车施工技术,斜井混和通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流砂、断层破碎带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12米长液压大模板穿行式衬砌台车的研究与应用,隧道防渗漏新技术的应用等十多项高新技术的应用,做到了双线长大隧道无钉防水板铺设混凝土衬砌无渗漏。隧道贯通的精度、误差不到8毫米,为中国地下工程的科研和施工积累了成功经验。
雁门关隧道2003年建成通车,工程质量优良,并形成了长大隧道建设与运营管理成套技术,长大隧道及高危边坡工程地质病害处治应用技术、隧道监控系统设计技术等,在隧道建设过程中成功解决了长大隧道普遍存在的渗水难题,工程并先后荣获2005年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和第六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奖等6项省部以上奖励。
雁门关隧道-----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之一纵--二连浩特至河口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山西省规划的"三纵八横"。公路网中大同至运城高速公路的咽喉工程,无论在运营还是国防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雁门关隧道位于山西省代县境内,有"一隧通全县"之称。隧道设计为左右分离式高速公路隧道,单向双车道。2005年6月竣工时,其以两洞合计全长10395米成为当时我国已建成并投入运营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之一。
雁门关隧道穿越恒山山脉的21条地质大断层,软弱不良地质的比例占隧道总长度的78%,为我国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建设所罕见。雁门关隧道隧址位于海拔400多米的山腰处,最大埋深600米。这里地质结构雁门关隧道:一隧通全县复杂,围岩类别差,14条断层穿切洞轴线,切断层稠密,断距大,又有岩溶,软岩地质病害集中和断层、裂隙发育,加上施工过程中不断出现流沙、渗水等情况,仅用14个月的时间就提前完成了隧道掘进任务,可谓国内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奇迹。雁门关隧道的开通是我国高速公路隧道建设史上的创举,不仅创下了我国大跨度公路隧道施工的新纪录,也为中国地下工程的科研和施工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它的建成通车及安全运营对山西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雁门关,坐落在山西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要塞,大同至运城高速公路的咽喉要道-雁门关隧道是内蒙古二连浩特至云南河口国道主干线上的重点控制性工程,二○○五年八月通过交通部和山西省组织的验收。
雁门关隧道宽10.5米、高5米,双洞总长10365米,设计为双向四车道。隧道穿越恒山山脉的21条地质大断层,软弱不良地质的比例占隧道总长度的78%,为我国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建设所罕见。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山阴和代县边界处,在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
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 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
雁门关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曰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即"天险")。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即"地利")。小北门未设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雄固。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三字。洞门两侧镶嵌砖镌楷书检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