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博物馆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馆彩漆木雕小座屏尊盘休闲 |
分类: 博物馆之旅-从文物感觉文化 |
29-战国曾侯乙墓外棺湖北省博物馆
30-战国曾侯乙青铜尊盘湖北省博物馆
战国早期。
央视国际
探索发现
春秋中后期的杰出工匠们,以贵族们对豪华与享受的崇拜为契机,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了人们的潜能。这种超乎常人想象的创造力,集中体现在另一件青铜器上。
在曾侯乙墓中的中室,也就在巨型编钟旁边,安放着一件青铜器,叫做尊盘,由一尊一盘组成。出土时尊置于盘内,尊高33.1厘米,盘高24厘米。
尊与盘通身装饰成纤细繁复的立体透空纹路,由无数条游动的小灵蛇错综的穿插结构而成。这些蜿蜒游动的小灵蛇,仅仅靠内层的铜等连接,看上去如同半空悬浮一半。而这件结构复杂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器具竟是在公元前5世纪或者更早,由工匠们铸造出来的。经过仔细的观察,一种由衷的震撼,冲向每一位目击者。当时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李学勤教授正在发掘现场。
李学勤:……当时我就得到一个想法:这个东西不是用石范,而是用陶范的方法铸造的。必须用我们的失蜡法最后证明确实是失蜡法。这应该是失蜡法最早的一个鉴定。这在科学技术史上有很大的意义。
杜迺松:所谓失蜡法,也叫蜡模法、走蜡法。它的名称还是很多,我们现在一般都叫失蜡铸造法。它的铸造方法,与泥模还有一定的区别。它的原料是用蜂蜡一类的虫蜡。仅仅是单纯的蜂蜡虫蜡还不够,还要加上动物的油脂,掺搅在一起。根据你所要铸造的一些内容,然后把搅在一起的这种蜡进行捏塑。捏塑好样子以后,然后就用细的泥汁往上多次浇进,把这个蜡模就给包住了。用泥汁把蜡模浇铸了以后再加热,蜡就流走了。这样就把这个蜡模变成了泥模,然后按照泥模的铸造方法就可以完全铸造出来了。
付中望:两件器物放在一起浑然一体。青铜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曾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螭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口沿上附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
31-战国彩漆木雕小座屏湖北省博物馆
国宝欣赏:华梅(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11-工巧集作者)
《楚文化犹如一座神话王国,充满了丰富的色彩感、无稽的想象力和诱人的浪漫情调。多少年来,屈原、楚辞、楚漆器以及龙舟、粽子象汨罗江水一样流在祖国的胸怀中,流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田里。
楚地的湿润气候养活了众多漆树,楚地的风俗习惯酿造了完全区别于黄河流域的文化风貌。你知道庄子吧,庄子还曾经做过漆园吏,他那些上穷碧落下黄泉既有年长八百岁的彭祖又有能飞九万里的鲲鹏的艺术构思或许还与漆树有什么关系呢?
楚漆器的雕饰形象地展示了上述风格。如这件座屏,看上去俨然动物世界,简直令人目不暇接。你看,在这长51.8厘米,上宽3厘米,下宽12厘米,通高仅有15厘米的小型座屏上,透雕和浮雕着51只动物,其中有大蟒20条,小蛇17条,蛙两只,鹿、凤、鹰各4只。但见蟒蛇穿草而行,蟠屈绕柱。鶖(qiu,古书上说的一种水鸟,头和颈上都没有毛。)鹰俯冲直下,以嘴衔蛇。两旁双鹿奔驰,前足抵住鶖鹰的头,其他四凤正啄蛇而食。所有动物都这样排列有序,组成一幅对称的画面,然而每组只动物又蟠延跳跃,活灵活现。除了惊人的雕工之外,绘画上色彩的运用也是在写实基础上又大胆施艺的。黑漆作地,朱红、灰绿、津、银、赭色填成羽毛和斑、鳞等细微处,色彩凝重、典雅,又交相辉映,一直为国内外人士所赞叹不已》
透雕部分由两约对称的图形组成,两组图形完全相同,构图十分稳定。每组图形都以双凤。双鹿围绕着一个中心--鸷鸟搏蛇。底部浮雕以纠结的蛇、蟒和蛇吞蛙为主要内容。除边框为直线外,鹿。凤和蛇的轮廓均为曲线,形成有动感的韵律。各种鸟。兽、蛇、蛙都以写实方法表现,但它们的动态和身上的羽毛、斑纹毕竟是理想化的,因此比自然更具有规律,也更美。如左右两只鸷鸟各衔蛇两条,我们可以想像在乌嘴下挣扎的蛇是如何丑陋,但这两条蛇都盘成对称的花结,委婉自由、玲珑剔透,是座屏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这件座屏在艺术上极为成功,历来被艺术史家看成是楚国漆工艺品的代表作。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32-新石器红山文化女神像辽宁省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