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 刘胜金缕玉衣-顶级国宝

(2008-01-12 15:32:18)
标签:

博物馆

西汉文物

金缕玉衣

长信宫灯

铜屏风构件

角形玉杯

旅游

分类: 博物馆之旅-从文物感觉文化

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53-汉 刘胜金缕玉衣 河北省博物馆

 

汉 <wbr>刘胜金缕玉衣-顶级国宝

 

西汉。

 

通长188厘米。

 

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金丝重1.1千克。

 

用金丝将玉片编缀成人形,头部由头罩、脸盖组成,上身由前后衣片、左右袖筒及左右手套组成,下身由左右裤筒及左右足套组成,皆能分开。玉衣内头部有玉眼盖、鼻塞、耳埂⒖诂H,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
周缘以红色织物锁边,裤筒处裹以铁条锁边,使其加固成型,脸盖上刻划眼、鼻、嘴形,胸背部宽阔,臀腹部鼓突,似人之体型。

 

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的殓服,按等级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等。

 

皇帝的玉衣用金缕。中山靖王刘胜是诸侯王,也服用了金缕玉衣。

 

出土时,衣内仅见几枚牙齿珐琅外壳和一些粉末状骨渣。故玉衣和九窍塞并未能保存尸体不朽。

 

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庶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封刘胜为第一代中山靖王。

 

周长山:“据史书记载,刘胜“乐酒好内”。“子女百二十余人”

 

北耳室出土的十几个大酒缸成了刘胜“乐酒”的最好佐证。经估算,这些酒缸总共可储存几千斤酒。看来,刘胜不仅乐酒,而且很可能还是海量

不仅如此,整个墓室中出土最多的就是酒器。

 

玉在中国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到了汉代,人们不仅把玉作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还坚信以玉护身,能使尸体保持不腐烂。

 

汉代的君王以及贵族死后不光口含宝珠,下枕玉璧,还用玉片和金丝连缀而成的葬服从头包到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金缕玉衣,史书中也叫“金缕玉柙”。

 

金缕玉衣在战国末期大概就有了雏形。 
 
用的金丝一般长4-5厘米,最细的金丝直径只有0.08毫米,只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细度,分布在手套各处。

 

按照现在的工艺水平推算,西汉时代制作这样一件玉衣,一名熟练的玉器工人大概要耗费十余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54-汉长信宫灯河北省博物馆

 

汉 <wbr>刘胜金缕玉衣-顶级国宝

 

出土于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这妻窦绾墓,通高48cm。

 

灯的形象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

 

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长衣,衣袖宽大。她面目端庄清秀,目光十分专注,头略向前倾斜,神情恭谨、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

 

宫女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袖口下垂成灯罩。

 

灯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

 

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

 

灯的各部分还可以拆卸,有利于清洁。此灯上面刻有“长信尚浴”等铭文共65字,所以被命名为“长信宫灯”。

 

长信官灯将灯的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造型自然优美、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

 

根据铭文考证,此灯是公元前172年(汉文帝时代)铸造的。

 

灯的最初主人是阳信夷侯刘揭,后来刘揭子中意“有罪国除”,此灯被没收进少府的“内者”(官名),归长信宫所有。

 

长信宫是皇太后居信的宫殿,文帝的皇后窦氏是刘胜的祖母,景帝时为皇太后,很有权势。

 

后来窦太后又把此灯送给了她娘家族裔中的一位叫窦绾的女子,窦绾将铜灯视为珍宝,死后就将灯随她埋入墓中。


长久以来,长信宫灯因其独一无二的造型、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奇特巧妙的艺术构思被视为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巅峰之作、民族艺术的魅宝,她曾多次赴国外展出,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

 
55-西汉铜屏风构件5件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朱雀屏风铜顶饰

 

 汉 <wbr>刘胜金缕玉衣-顶级国宝

 

西汉。

 

立于屏风两侧转角的顶上。

 

朱雀顶上有管状的插座,是用来插雉鸡羽毛的。

 

朱雀昂首展翅,伫立在方座之上,全高26.4cm,双翅距24.5cm。

 

其通体鎏金,自颈以下及双翅遍刻鳞片状羽饰,方座四面饰有火焰形纹。

朱雀为汉代四神之一,主南方,以朱雀作顶饰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思想观念。

 

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

  

汉 <wbr>刘胜金缕玉衣-顶级国宝

 

西汉。

 

高16.7,宽56.3,厚4cm,两面造型一致,为双面兽形。

 

双目圆突,高鼻,张口露齿,状若微笑。头顶出双角,两眉和耳后鬓发飘向两边,如三束飘带相互绞缠,正中和两侧各伸出一根圆管形插座,插入雉羽为饰。

 

下鄂两侧伸出插榫,以固插在屏风顶横枋上。

 

整器通体鎏金,兽面顶的双角、眉毛、卷云纹均用黑漆勾勒轮廓线,管壁上刻有顺序数目。

 

人操蛇屏风铜托座

 汉 <wbr>刘胜金缕玉衣-顶级国宝

西汉。

 

通高31.5、横长15.8cm。

 

结构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两个大小相同的扁长方套筒组成的活页,可作90度展开,为屏风右翼障的下转角构件。下半部为力士托座,取自“越人操蛇”的传说。

 

力士身着右衽褐衣,短裤,跣足。两眼圆瞪,眼珠外突,口咬一两头蛇。双手操蛇,双足跪坐夹蛇,五条蛇相互绞缠,玲珑通透。是两千多年前越人抓蛇吃蛇形象的再现。

 

原通体鎏金,并有黑漆绘线,现仅留斑点。

 

蛇纹屏风铜托座

 

汉 <wbr>刘胜金缕玉衣-顶级国宝

西汉。

 

高23.4、长46.45、宽29.4cm。

 

是屏风正间两边的托座。

 

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套筒,如“之”字形,用来套入屏风的柱、枋;二是支托,由三条相互绞缠的蛇组成,蛇体正中两面各伸出一个,以保持屏风的平稳。

 

蛇是古代越人崇拜的图腾,由此可见这是一件有地方特色的器物。

 

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

 汉 <wbr>刘胜金缕玉衣-顶级国宝

西汉。

 

通高33.5、通长27.3cm。

 

是屏风两边屏障下的托座,原有鎏金。

 

半蹲在托座上的蟠龙,昂首曲体盘尾,四足踏在由两条蛇构合成的一个支座上。

 

两蛇各卷缠一只青蛙。蛙张口暴目,力图挣脱状。龙口大张,口内有一只两前肢攫住龙的口缘,头向前伸,好像逃脱了恶蛇的侵袭,得到龙的保护,状态安详。此将龙、蛇、蛙三者结合一起,是一件极具造型艺术之美的文物精品。

 

蛇、蛙曾是古越人的图腾,而龙是中原人崇拜的四神之一,蛇缠青蛙,龙踩住蛇保护青蛙,似乎在讲述某个传说中的图腾神话故事。


56-西汉角形玉杯南越王墓博物馆

 

汉 <wbr>刘胜金缕玉衣-顶级国宝

西汉。

 

通长18.4厘米,口径5.8—6.7cm,口沿上微残,青玉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褐色浸斑。

 

仿犀牛角形,中空。口呈椭圆形,往下渐收束,近底处成卷索形回缠于器身下部。

 

纹饰自口沿处起为一立姿夔龙向后展开,纹饰绕着器身回环卷缠,逐渐高起,由浅浮雕至高浮雕,及底成为圆雕。

 

在浮雕的纹饰中,还用单线的勾连雷纹作填空补白。一夔龙缠绕器身,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艺术为一体,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汉代遗作,在玉器史是占绝对重要的地位。

 

汉代之绝品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