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唐朝的“三宫六院”-词海拾遗
一. 唐朝的“三宫六院”是怎么分的
老百姓习惯称皇帝的妻妾们为“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其实,在各朝各代,所谓“后宫三千佳丽”,是有严格等级界线和分寸的。以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大唐王朝为例,就颇具代表性。根据唐制,母仪天下的皇后,是皇帝的唯一合法正妻,亦是后宫佳丽的领导。皇后以下,按照品级,依次是:贵妃一名,淑妃一名,德妃一名,贤妃一名,此档归为正一品,称为“夫人”。夫人以下,依次为:昭仪、昭容、昭媛各一名;修仪、修容、修媛各一名;充仪、充容、充媛各一名;此档归为正二品,称为“九嫔”。九嫔以下,才轮到婕妤九名-正三品;美人九名-正四品;才人九名-正五品;这二十七位,统称为“代世妇”。接下来还有:宝林二十七名-正六品;御女二十七名-正七品;彩女二十七名-正八品;以上这八十一位,统称为“代御妻”。统而言之,包括皇后在内的这一百二十二位,是后宫中有品有级的皇帝的正式妻妾。而其他的陪侍宫女,则谈不上什么名份,唯有侥幸怀上皇帝龙种的宫女,就另当别论了。
二. 状元、榜眼、探花的来历
隋炀帝时,士子在应试前须递送“投状”,类似今日考试填报的个人资料。考试结束后,成绩最好者放在全部投状的最前面,称为“状元”。宋代公布进士榜时,状元姓名居榜的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状元左右,如同人的眼睛,故称为“榜眼”。直到南宋后期,榜眼才成为第二名的专名,第三名进士则改称为“探花”。探花一词始于唐代,唐朝的新科进士放榜后,朝廷组织庆祝宴会-“杏园宴”。宴会前在进士中选年少俊美者乘马采花,称为“探花郎”。
三.“寻花问柳”、“拈花惹草”考
“寻花问柳”和“拈花惹草”的意思都与男女关系有关。“寻花问柳”借指狎妓,而“拈花惹草”则指挑逗异性,特指玩弄女性。为什么“花柳”、“花草”皆比喻女性呢?原来这与“花柳”、“花草”的喻意有关。因为“花”在古代经常被人用来借指美女,如形容女子的美貌和艳丽,就用“花容月貌”、“花枝招展”、“如花似玉”等等。其实,“寻花问柳”最早倒是只有字面意思,是指寻访春天的景色。后来因为“花”“柳”皆有特指,才转为它意。“花”在古代不仅是美女的代称,还表示同妓女有关的事物,如称妓女为“花娘”、“花旦”,妓院聚集之地为“花街”、“烟花巷”等。而“柳”也有这种意思,“柳巷”就用来专指烟花场所。“花柳”在古代诗词曲文中,经常用来借指烟花场所,在烟花之处沾染的疾病亦称“花柳病”。因此,“寻花问柳”便又有了新意:用以比喻在烟花场所嫖宿妓女,就有了狎妓的意思,也可称为“寻花觅柳”、“眠花宿柳”。
四.何谓“黄花闺女”
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都喜欢在脸上“贴花黄”。花黄就是用采集的花粉,做成黄色的粉料,再用薄纸片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后,沾满黄粉,并将其粘贴于额头、酒窝、嘴角、鬓角等处。也有用黄颜色的饰粉直接在额上或脸颊两侧画上各种花饰的,称之为“贴花黄”。“贴花黄”是少女特有的妆容,因此,也就成了少女的代名词。按照古代风俗,少女出嫁后,就要另作一番打扮,故民间有俗谚:“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时间久了,“花黄”两字颠倒用在“闺女”一词的前面,便构成了“黄花闺女”一词,这一用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就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词。同时,“黄花”通常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黄花闺女”也喻指没有过性行为的年轻女性。
五.“邂逅”一词是郑国人创造的
“邂逅”一词意指偶然地,不期而至地相遇。常被用于文学作品中,听上去文绉绉的,充满诗情画意。其实,这个词确实是从诗歌中来的,而且出自古老的郑国(都城在今之新郑市)。春秋时,郑国地处风光旖旎的溱洧流域,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文化繁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受优越自然环境的滋养和传统地域文化的熏陶,这里的人民思想活跃,观念开放,不分老幼,大家都喜欢唱歌。人们经过整理,把这些歌曲编入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由于是典型的郑国风格,故名《郑风》。《郑风》共收集诗歌二十一首,其中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情歌《野有蔓草》,歌曰:“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这首情歌描绘了一幅温馨纯美,情景交融,田园牧歌式的爱情画面:郊野蔓草青青,缀满露珠晶莹。有位美丽姑娘,眉目流盼传情。有缘今日相遇,令我一见倾心。郊野蔓草如茵,露珠颗颗晶莹。有位漂亮姑娘,眉目婉美多情。今日有缘相遇,与你携手同行。
“邂逅”一词便出自这首郑国人创作的经典情歌中。因为它源于情歌,所以后人往往将其使用于异性之间的偶遇。其实,这个词并没有固定的专属,同性之间同样是可以“邂逅”的。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 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 被第一大玩主枉杀的诗人
(随感杂谈一 共二十九篇)
三. 明太祖朱元璋与文化人
(随感杂谈二
共五十篇)
四. 探究岭南文化与粤语的成因 (随感杂谈三
共五十篇)
五. 《西游记》中的“我爸是李刚”
(随感杂谈四
共五十篇)
六. 初夏鄂赣游
(旅行图文
共十八篇)
七. 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五篇)
八. 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九. 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十. 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十一.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二.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十三.豫、陕、晋、京行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四.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篇)
十五.这里的冬天暖洋洋
(图说深圳
共二十六篇)
十六.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