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标签:
教育读书志向家长价值观文化 |
分类: 随笔 |
有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位中国的奥数尖子生,被一家国外常青藤院校看好,准备录用。在面试的时候,主考官与其有一段对话,大概的意思是:
主考官:你学习非常用功,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为了将来挣大钱
主考官:除了挣钱,你还想做什么呢?
学生:周游世界
主考官:还有呢?
学生:让我的父母亲生活过得好
······
这家学校拒绝了这个孩子,理由是:我们不会培养一个只为自己的人才。
显然,为了挣钱,为了自己和父母亲过得好,这无可非议,但是,仅此而已,主考官真的想再问出一点什么,哪怕是一点点为了别人,为了这个社会,大概这个孩子都不会落榜。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我想,这个孩子可能压根就没有想过我读书是为了什么,而是父母亲一再的告诉他——读好书才能够有好工作,才能够挣大钱,才能够过上好日子。真是可惜了呀,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因为没有好的教育,名落孙山了!
据说,80后、90后的孩子们,听不得长大了有什么志向这样的话,如果有什么人这样说,大家就会斜着眼睛看他,摸摸他的头——是不是发烧了,是不是得看医生了——精神有问题。也许,这有点夸张,不过,人类的自私使人类繁衍至今,没有教化就是这个样子,孔老二的儒家学说盛行了这么多年,看来是有道理的。
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这一直都是重要的问题。家庭中,家长的价值观不一致,孩子就教育不好,家庭和社会不一致,也教育不好。这个问题很大,却一直得不到解决,尤其是主张个性化的今天,文化极大地包容性的今天,这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我的一位朋友在孩子小的时候,孩子的姥姥跟他说:小孩子要懂礼貌,见到长辈要打招呼,走了要说再见;奶奶见状很烦:别跟我说再见,少惹我生气就好了!孩子左右不是,再见也不是,不再见也不是,于是乎,低着头走人,“咣当”一声门在身后响了一下,你就知道孩子上学去了。到现在30多岁的人了,还是不会说“再见”。
我的朋友常跟孩子说:人哪,活在世上就要做点什么,不然跟小狗无异。可是社会告诉他的是:人哪,要活的幸福,不要吃苦。于是乎,孩子经常跟我的朋友说的就是:妈妈,我不要跟你一样,活的那么辛苦!
急了的时候,我的朋友就揶揄儿子:跟“行尸走肉”似的,活的再好有什么意思呢?儿子笑笑,别人说我的朋友太过分了,这样说孩子,朋友的儿子说:我已经听习惯了。
靠一个人的力量不行啊,这个社会,这个社会什么时候才能让孩子们健康的长大呢?!
推荐阅读我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