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大学生的成长路径

标签:
企业大学生素质就业文化 |
分类: 管理 |
在一家民营企业中,我们为企业盘点大学生的存量与其发展潜能,发现同时期毕业的大学生经过几年后就有了不同的质的差异,进一步了解之后,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人在校学习时期,能力智商都差不多,都同样的具有进取心等特质。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不同的结果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个案例。
小王是某高校的学生会主席,在校期间表现优秀,不仅学业良好,学生会的工作也做得风生水起,毕业后进了这家民营企业工作。一开始,他就表现出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做事的能力,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做了某事业部总经理的助理。但是,他发现自己遇到了工作的障碍,原来很好说话的人都不再听他的话,他必须打着总经理的旗号,才会得到一些响应,他认为这些人是在嫉妒自己,嫉妒他升迁的太快了。于是,他不管别人的反应,强硬的下达着命令。三年后,小王不得不离开了自己热爱的企业。
小李是销售部的,在大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不喜欢出头露面,总是在幕后为同学们出谋划策,很有点人缘。进入这家民营企业之后,开始时不显山不露水,默默无闻的工作着。谁有事情叫一声他就会应声而至,热心的做着辅助性的工作,功劳都给别人,自己不争不抢,一年后,他还是默默无闻,没有得到升迁,而其他同期毕业的大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拔。但是,三年后,小李却成为了销售中心某大区的经理,年薪达到了20几万。
小赵是技术部的,在大学的时候学习成就优异,平时与同学们的交往不多,喜欢一个人做事情。进入这家民营企业后,被企业列为重点培养的对象,不仅给以培训辅导,委以重要项目的一部分,还配备了一定的资源支持,但是,小赵自信心不足,畏手畏脚,担心辜负了组织对他的信任,每天逼迫自己工作到很晚,可是项目的进展并不顺利,这样的不良循环致使小赵更加不自信,一年后,小赵自己提出退出项目小组,做一般的技术人员。三年后,小赵升迁为项目小组的经理助理,但是,同期毕业的大学生都比他做得好得多。
这三个案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除了工作的能力、智商之外,大学生们还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素质呢?
推荐阅读我的其他文章